迎接新时代,教师角色如何实现转型?

教师角色在历史上有着不同定位。

在我国古代,教师往往被视为道德的楷模和真理的化身,不仅为学问上的授业者和解惑者,而且是社会代言人和“传道者”。

近代以来,人类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培养一大批掌握基本读、写、算能力的产业工人,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于是,教师获得了独立的职业身份,开始专门承担具体的学科教学工作。

随着教育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传道、授业、解惑”几乎被异化为“传经、授课、解题”,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工具化倾向。

这在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在线教育中有所体现,尽管课堂从教室搬到了网上,但教师角色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以至于有人戏称,“一线教师纷纷变成了十八线网络主播”。

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普及应用,教育将会迎来“人机共教”的新格局,教师角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师角色面临时代转型

1

知识取向的教学可能会被技术所取代

如果教师只是知识的代言人,那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在线教育的方式,找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学家教语文、最优秀的数学家教数学,最优秀的历史学家教历史……哪怕有人会说,这些专家不一定擅长教学。

那我们也可以集中最优质的资源进行教学技能培训,或是在同类型专家中寻找一个既有渊博知识又有教学能力的人,这些想必都不是难事。

2

谁学得更快,谁就是老师

过去,教师作为年长者,凭借年龄优势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通过学习和日积月累的经验,比年轻者知道得更多。今天,年轻者通过网络或其他技术手段,有可能比年长者知道的更早、更快、更全面。

实际上,相对呈指数增长的海量知识而言,“专家”和“新手”之间的距离被不断缩小,“后来居上”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常态。

3

“知识就是力量”将被改写

在人工智能时代,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所有可以公开的知识,每个人能够获取到的知识总量不存在明显差异。

知识将不再是唯一的力量,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力量,创造力、想象力、价值观、个人品质等将重获生机,在教育中拥有与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

未来教师是读懂学生的分析师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把学生视为班级中的一员,而非独特个体,关注重点是中等水平学生,这必然会造成少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学方式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状态进行不断调整。无论学生处于何种状态,都会定制一个最适合的学习方案,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

教师要想在人工智能时代获得成功,首先要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

一方面,教师要主动适应技术变革,借助学习分析、知识图谱、数字画像等技术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洞察学生的认知特征、优势潜能和学习偏好,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方案。

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学生的非认知状态,包括动机、情绪、习惯、品质、价值观等,这些是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非认知特征分析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优秀的教师往往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学生相互连接之中,通过身教和垂范影响学生的成长。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建立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孔子通过日常接触对学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比如,在性格方面,“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在特长方面,“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等等。

孔子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使学生发挥所长、克服所短。《论语》中记载了一则“闻斯行诸”的故事。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啊!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你要多请教父亲和兄长,然后再行动。”

过了一会,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你应该尽快付诸行动。”

旁人十分不解,问其原故。孔子说:“冉有个性谦退,所以要激励他勇于实践;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多加斟酌。”

这启示我们,未来教师一定要读懂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充分利用差异,把“一刀切”的教学变成“私人订制”的学习支持。

未来教师是重组课程的设计师

长期以来,教师只有“怎么教”的权利,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主要任务就是将教材内容“原汁原味”地传递给学生。

于是,知识被窄化为知识点,所有教学都是围绕这些孤立的知识点进行的。这种做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不强,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今天,知识的跨界与综合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主导趋势,人工智能的兴起,就得益于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神经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课程整合、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所以,未来教师不仅是课程的使用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创设者。

一方面,合理突破固定的教材章节,以大概念为核心进行单元任务设计,突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

另一方面,用完整的课程育完整的人,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建设主题课程,弥合分科教学的不足,引导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真正的本领。

叶圣陶主张教材只是一个“引子”,即使教材编得非常详尽,也不过是某一学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的范例罢了。

1917年,叶圣陶应邀来到苏州的吴县县立高等小学执教,就是根据学生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改造。

其中既有改写的中国古典名篇,如《荆轲刺秦王》、《苏州五人墓》等;也有国外文学佳作,如莫泊桑的《两个朋友》、都德的《最后一课》;还有当时刚刚兴起的“新文学”,如鲁迅的《孔乙己》、胡适的《一颗星儿》等。

叶圣陶还进一步提出,“文字的课本以外还有非文字的课本,非文字的课本罗列在我们周围,随时可以取来利用,利用得适当,比利用文字的课本更为有效”。

这启示我们,未来教师是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要基于教材、超越教材,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针对性支持。

未来教师是塑造品格的工程师

现代教育十分注重效率,学生按年龄分班、使用统一的教材、采用规范的教学流程、定期开展考试等做法,目的就是“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这在过去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过于强调效率,学校变成了冷冰冰的“教育工厂”,教师变成了工厂里的“机器操作员”,学生的完备人格、健康心理和良好品质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随着“人工智能 教育”的推进,教师在知识传授、学情分析、作业批改等方面的作用将大部分被技术所替代,而价值引领、信念确立、道德养成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未来教师将从“经师”转向“人师”,更加注重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引领,成为塑造学生品格的工程师。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做一个好人,“如果我知道什么好的事情,我就传授给他们”。苏格拉底把教育变成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把教师放在建立美好社会的中心地位,并为之身体力行。

“他那笨拙的体态总是包裹在常年不换、皱皱巴巴的宽大外袍里,优哉游哉地穿过古希腊的人民大会,对政治喧嚣不闻不问,只是逢人便强留住对其侃侃而谈,就这样,他把年轻人中的有识之士聚拢在自己的周围……”。

在苏格拉底眼中,有知识的人一定是有德行的人,由此提出了“美德即知识”,主张将道德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之上。

这启示我们,未来教师一定要摆脱灌输知识的角色定位,注重学生的内在价值,用心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格。

未来教师是陶冶情感的咨询师

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师生之间无处不在的情感交流,它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双向的情感互动。科技发展越是向前,情感教育的价值就越是凸显。

2016年3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份题为《教育的新愿景:通过技术培育社会和情感学习》的报告,倡导把人的社会性和情感教育置于应对新工业革命的高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指出,学校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教师做很多工作,但它无法代替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

目前,情感计算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话题,它通过赋予计算机识别、理解和表达人类情感的能力,使计算机具有更高的智能。

但是,情感计算更多是对人类情感的模仿,人类情感很难全部转化为人工智能的程序代码。未来教师不一定是无所不知的知识权威,但一定是充满爱心的引导者和陪伴者,一定是学生精神成长和情感发展的领路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利用人们关系中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创造培养情感素养的环境,这是最细腻的教育艺术领域,是教师素养的本质。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当校长时,学校花园开出了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全校学生都很喜欢。一天早晨,他看到一个小女孩竟然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正从容地往外走。

他并没有直接批评小女孩,而是蹲下身子,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

小女孩羞怯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完了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完小女孩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又摘下两朵玫瑰花对她说:“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有充满爱的心灵;另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启示我们,未来教师要以爱育爱、以情育情,通过积极美好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的生命成长。

未来教师是联结世界的策划师

一直以来,教师的教学活动存在着明显的边界。尽管每位学生都希望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由于优质资源的稀缺性,注定只能被少数人所垄断。

现在,这个局面正在发生改变,互联网打开了学校教育的围墙。疫情期间,偏远山区的学生也可以在国家云平台上听到名校名师的教学。

未来,随着课程主题的不同,学习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高新技术企业,甚至去不同城市游学,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教学的提供者不仅是教师,也可能是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等等,任何有专长的人都能成为“教师”。

所以,未来教师要成为联结世界的策划师,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把世界变成学生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陶行知认为,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1927年3月,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开学典礼上致辞:本校不同于平常的学校有两点,一无校舍,二无教员。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们的精神也一样,要充溢于天地间。本校只有指导员而无教师,指导员和学生要整天滚打在一起,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

当年的学生后来回忆道:除写字、作文在校内活动外,主要活动场所是稻田、菜园里。我们还邀请农友在田间用实物讲解,我们边做、边教、边学,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师生打成一片。

后来,晓庄师范学校因故被封,封条都没处贴,只能贴在黑板上。这启示我们,未来教师要把目光从狭小的教室转向广阔的世界,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引向学生。

总之,未来教师不是存在于未来世界或虚幻想象中的教师,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培养时代新人的教师。

我们既要面向未来,又要回望历史,从孔子、陶行知、叶圣陶、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等超越时代的名师身上学习,不甘成为搬运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读懂学生、重组课程、塑造品格、陶冶情感、联结世界的“大先生”,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原文刊于《中国德育》2020年第10期,有删改

来源 |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编辑 | 思维智汇

(0)

相关推荐

  • 新课程教师备课的新策略

    教学策略是沟通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一.学生发展的策略 新课程备课首先要定位在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上,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这一学习内容学生会怎样学?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学?"教&q ...

  • 人工智能时代“他-我”师生关系的建构——在教育性对话中深化责任、关怀和人格感召

    作者简介 王果/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研究生: 李建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人们对教师的存在.教师角色变化和 ...

  • 课程思政随感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科学性表现为知识的传递,思想性表现为精神的传承.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课堂教学,科学性和思想性都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水乳交融的.换言之,思想性不能脱离科学性而独立存在,科 ...

  • 新时代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 ...

  • 技术发展重新定义教师角色 专家共议新时代教师发展

    5月15日,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与未来学校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未来教师发展大会"上,众多教育专家.行业领袖在圆桌论坛上共议新时代教师的新要求及面临的挑战. 第二届未来教师发展大 ...

  • 教育现代化与新时代教师使命(含PPT)

    教育现代化与新时代教师使命(含PPT)

  • 未来教师发展大会:数智时代教师角色将被重塑

    为响应国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号召,为新时代教师发展聚力献策,5月15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与未来学校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未来教师发展大会"在北 ...

  • 读书对新时代教师的重要意义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吉林师范大学的教授夏宇旭的讲座.一上午,大概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真的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从这个讲座的整体出发,无疑不在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从何而 ...

  • 新时代教师必备的教学神器,你知道几个?

    一个幻灯片就能吸引全班孩子注意力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几个先进软件加持.屏幕对面的您是不是正在为没有花样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发愁,为计算机水平不行而犯怵呢? 不慌,办法来了! ...

  •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学习心得

    近日学习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单地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严以律己,注重言行. 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潜力,每一天都带着一份好情绪投入到工作 ...

  • 最古老的珠宝学院,怎样迎接新时代?

     KNOWLEDGE IS POWER 世界上最古老的珠宝学院 法国 HAUTE ÉCOLE DE JOAILLERIE 位于法国巴黎的 HAUTE ÉCOLE DE JOAILLERIE(谷歌直译为 ...

  • 日本邮船迎接新时代的转折点

    在132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邮船经历了四个重要的转折点,而2018年注定将成为日本邮船又一个重要的年份. 2017年10月2日,日本邮船迎来成立132周年的重要时刻.面对新的市场形势,日本邮船社长内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