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老灶台”的昨天与今天
文:杨晓光
图:来源网络
近年来餐饮部门推行“明厨亮灶”工程,将操作间、凉菜间等关键部位和重点环节,通过直观形式或视频方式予以展示,使“后厨”可视、可感、可知。我想,“明厨亮灶”在我家推行的历史,大概能追溯到40多年前。
早年我和奶奶在昌黎县晒甲坨老家生活,我们居住的西厢房,在当年已是百年老屋了,本就摇摇欲坠,赶上1976年唐山大地震,彻底倒塌了。震后重建家园,在街坊四邻的帮衬下,用塑料布搭起了临时防雨棚,秋后又在老房子的原址上建起了简易居住房(俗称“地震棚”)。
简易房的结构缺梁少柱、一切从简,但是里面设施一应俱全,下雨不漏,冬暖夏凉,在我看来比原先一下雨就漏、一下雪就封门的西厢房,反倒还强了许多,美中不足的是锅台连着炕。土炕的尽头就是柴火大灶,晚上睡觉做梦,一脚能把被子踢到锅里去。灶台旁的角落堆放着柴禾,我坐在柴堆上,能边听着“干柴细米”的蛐蛐叫,边拉着风箱帮奶奶烧火、添柴,还能借着灶膛里跳跃的火苗看小人书。而在我的右手边,乖乖地卧着宠物鸡大老黄,它可是一天下一个蛋的宝贝呀!
家家的一间防震棚,都起着多功能厅的作用。储物间、柴草间同为一间房,并无违和感;让人受不了的是卧室和厨房连为一体,中间没有任何阻隔,炕和灶之间的土墙垛上,放着碗筷和几个盛油盐调料的瓶瓶罐罐。土墙上的一盏油灯照亮两厢。堪称真正的明厨亮灶,也是最原始的明厨亮灶。
在现代城市高楼林立的社区,家庭大灶久已绝迹,在人们心目中只有整体厨房的概念。现在的年轻人,下厨房的次数都少了,上班吃食堂,上街去饭店,在家点外卖。女儿家的冰箱,是我家冰箱的“挂机”,女儿家的厨房,妻子常常包打天下。说不准没多久,“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当真成了一句古语。
一天,我和妻子哄着外孙玩耍,外孙好奇地摸着妻子右小腿上的伤疤,一脸萌态地问:姥姥,这是什么?妻子像讲故事一样地告诉外孙:这是姥姥小时候烧大灶不小心燎着了棉裤,烙下的疤瘌。外孙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只好进一步解释什么叫“大灶”。我领着外孙走进厨房对他说:大灶就是整体厨房的燃气灶部分。想当年,庄稼院的哪家小孩没抱过柴禾、拉过风箱、烧过大灶,帮着大人烧火做饭呢!外孙一如既往的懵懂状。
那时候做饭可不像现在这么简单。没有电饭煲,没有液化气灶,使用农村的大灶煮粥烧菜是一道繁琐的工序,也是一项让人灰头土脸的艰苦劳动。一边烹煮饭食一边要往灶膛里添柴火,一个人既要顾锅里也要顾灶头。一旦掌握不好火候,粥就会变成锅巴,菜就会烧糊,或是半生不熟;续柴火少了,断火,续柴火多了,冒烟,一不留神,火燎出了灶眼,还有可能火烧眉毛。
那个年代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是一样,低矮的土坯厨房,大人做饭、小孩烧火,烟薰火燎,年复一年。遇上阴雨天气,柴禾返潮,火难点,烟难排,满屋子都成了烟筒子,敞开的门浓烟滚滚,弥漫的烟雾呛得人睁不开眼,喘不上气。房顶的烟囱根本就是个不着调的摆设,在其位,不谋其政,几次三番爬上房顶观风向、挡烟囱,左挡右挡也不顶事,倒烟串烟,让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抓瞎。尤其是我们几户地震中房倒屋塌住简易房的困难户,由于简易房锅台连着炕,灶间与卧室混搭,一顿饭做下来,一家人灰头土脸不说,被垛上一层浮灰,被窝里都是一股烟油子味!
奶奶起大早生火做饭,我只好睡眼朦胧地和热被窝断舍离,一百个不愿意跟奶奶一块起身,夏天还好说,到菜园子里捉蜻蜓、逮蚂蚱,把沾满蜘蛛网的罩子绑到长竿上,跑到村后树林子里粘知了。冬天就作难了,天黑不说,天寒地冻无处玩耍,索性背起粪箕子,顶着星星到野外拾粪去。就为这,庄下的大爹大妈都众口一词夸我勤俭。
简易房毕竟不是长久的居所,住了不到一年便成了危房。奶奶只好带着我回到我父母身边生活,居住在秦皇岛文革里(现海港区文明里)的家家户户,日常生活中都用蜂窝煤炉子,一日三餐,除了偶尔买一顿早点,基本靠这蜂窝煤炉子烧水做饭。无论如何,我和奶奶一身灰满屋烟的烧大灶时代,终于结束了。
八十年代中期,我结婚时,在海港镇范家店妻子自批的宅基地盖起了婚房。新房中,自然也少不了一间厨房。妻子张罗操持来建材,我手持瓦刀施工,在水泥抹成的灶台上,贴了白色的瓷片,不仅卫生,容易收拾,而且婚后我们在厨房做饭、吃饭,眼前和心里总是亮堂堂的。靠墙立一个油漆成米黄色的橱柜,里面杯盘罗列,各种炊具一应俱全。
时光飞逝,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秦皇岛也流行起了买房热。我和妻子用日积月累的存款一次性付清房款,在河东煤港里购买了一套90平米的经济适用房。民以食为天,厨房是美食的源头,也是生活水平的缩影,更是家庭幸福的剪影。装修厨房时妻子全程监理,乳白色套暖黄色方格的PVC吊顶,乳白色墙砖,白底、银灰色大理石灶台,淡绿色暗镂雕花纹的墙柜和地柜门,乳白色云纹地瓷砖。走进去给人一种清爽怡人的感觉。厨房中抽油烟机、燃气灶、厨宝,以及电磁炉、高压锅、电饭锅、多功能豆浆机、各种厨具等,一应俱全。
看着在整洁的厨房里快乐忙碌着的妻子,闻着诱人的美食香味,我不禁感慨万千。从烧柴火到烧煤饼、煤球,从烧煤炭再到烧石油液化气,现在又发展到烧管道天然气,这无异于一场“厨房里的革命”。明厨亮灶,实现了从原始到现代的迭代演进。我情不自禁地背诵起了当代诗人食指那首著名诗篇《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感慨之间,岁月已经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烟熏火燎的老灶台时代早在记忆的深处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