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细节,感受真实
登录网络培训,开始网络学习。其实我已经学够了课时,可是看看有好些名家的课例,忍不住要好好观摩一下。
今天的内容是肖培东老师的“亲情作文”,肖老师在课堂上用《奉献》这首歌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关于奉献的情景进行回忆,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奉献。我很欣赏这种做法,因为这是一种生活的真实,这是在提醒学生去留心身边的生活,并深深地去感受,真挚地去表达。
是的,在作文教学中,有些人忽视了细节和真实——忽视了身边的熟悉的生活;过多的注重了技巧和文采。于是,天长地久,孩子们的眼睛往往看不见真实之美。一写作文,空话连篇,套板明显;唉声叹气,愁眉苦脸;老师一看作文,咬牙切齿,跺脚连连,呼天抢地,痛不欲生。
其实,真实的生活就在那里,真实的情感就在那里。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怎么去观察,去感悟,去表达。长期的明确的引导,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想起上次周记。回家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写一则关于秋的随笔,要有场景描写,写景要抓住特征;要有点文化色彩;要有自己的一点情思;不少于300字。
收完作业,我一边批阅,一边感慨。相当一部分孩子,写到了自己身边的景物,充满了生活的活泼泼的气息。
一个小姑娘写秋雨,写秋凉,是这样写的:一场秋雨,伴随着冷冽的寒风,听,窗外雨打残叶哗哗作响。裹着被子,缩在床上,这样冷的天,暖暖的被窝才是我的最爱。迷迷糊糊一觉醒来,雨已经停了。踢踏着拖鞋,打着哈欠,拉开屋门,一阵寒风扑面而来,瞬时清醒……
她把秋雨秋风带给自己的感觉,用一系列生活的细节的动作表达了出来,我们仿佛感受到她笔下冷冷的秋意。她把自己放到秋景中,就有了一种真实,能使我们产生同感,因为我们也愿意雨天裹紧被子缩在床上,这种冷,不是泛泛的“秋天凉了”,是一种个体的真实感受。
还有个女孩子,写她眼中的秋:
秋,清晨的空气多了丝凉意,走在路上,时不时会有随风飘落的黄叶,踩过还会发出轻微的“破碎”声!有的老树只剩下了稀稀落落的几片枯叶,透过阳光向大地投上斑驳的影子。田里的收割机还在嗡嗡响个不停,一扫而过,玉米杆已经全都粉碎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特殊的清香感!那种味道只在秋天才有吧,一种只属于秋天,只存在于田野的清新感!!
正午的太阳暖了起来,村户中飘来酒肉的香气,熟肉店前挤满了人,纷纷攘攘。不时传来几嗓子话,“今年这棒子长的不赖,好收成啊”“这会儿收秋真快,机子一遍过去就好了”……丰收——这是秋带给人们最大的喜悦了吧!
在这里,我似乎听到了树叶被踩碎的窸窸窣窣的声响,听到了收割机的轰响,也似乎闻到了玉米秸秆被粉碎后黄土地上弥漫的清甜,酒肉的香气是满满的人间烟火味,长得不赖则浓缩了多少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一个用眼睛去看秋天,用心去感受秋天的孩子。在真实地感受生活时,自然会有真实的情感,真实即为美。
……
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明显落入套板反应:秋风不像夏天的风,它凉凉的;秋雨不像夏天的雨,它绵绵的;成群的大雁不时鸣叫着飞向南方……
课堂上,我选读优秀作品,狠狠表扬写出真实生活和感受的同学。然后问,谁看见大雁了,谁听见雁叫了?孩子们哈哈大笑说没有。我说:没有就是泛泛的,空空的,不具体的。空泛不具体,就没有形象性,不形象,就不真实,美就淡了,甚至没了。
有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写真实的生活的,当然,这不等于一味写实,真实的艺术化,是文学的特点。
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文学家,也不一定每次都写出动人的文章,但是,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总是好的。因为,我们都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慢慢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