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站长被判枪毙,因“强抢民女”?当地老百姓:是我们强迫的

抗日战争时期,士兵是不能随意结婚的,必须向上级申请才行。按规定,只有团级以上的干部才能结婚,军龄需达到5年以上。

这是特殊时期的合理政策——当兵的人普遍年龄偏小,如果年纪轻轻就结婚生子,还要拖家带口工作很久,对生存条件艰苦的红军来说,这是不小的压力。不过,1940年,有一个叫王永安的兵站站长居然不打报告就结了婚,因为这件事,他差点被枪毙。

结婚被抓 审判在即

1940年的一个春夜,王永安突然收到通知,上头派了一位科长过来审查工作。他在家里接待了这位领导。科长一进门,就有点吓到了——这是一间结婚的新房!墙上贴着大红的囍字,家具都是崭新的。

王永安态度坦然地向他汇报工作,似乎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劲。汇报进行到尾声,王永安就冒出一句:“我前些日子已经结婚,婚礼在村里办过了。”科长十分震惊。

就在这时,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进了屋,看有领导在这里,她又羞又怕,简单问候一声就出去了。

这是王永安的新婚妻子,看样子,好像觉得结婚应该避着领导似的。科长按下不满,回去和陈毅、粟裕汇报了这件事情。

这件事,说小是小,说大也大。他王永安是个站长,是新四军的正规军,一举一动传出去,都会影响到新四军的形象。

军纪都已经明确规定了,他这个年纪和级别的人要想结婚,必须先打报告,但他先斩后奏,实在不合适。再说,他上头的两个大领导——陈毅、粟裕都没有结婚,对抗日战士来说,结婚是一件奢侈的事。王永安这个态度,就透露出一种对工作的不重视。

这种自然形成的判断,影响了科长对王永安的印象。他汇报情况的时候,居然直接说王永安可能是“强抢民女”!

的确,王永安的身份比较敏感,以前当过白军,在身份上、思想觉悟上都令人存疑。而且,王永安以前失去了一只手,是残疾人,那位新婚的妻子年轻漂亮,为什么要许配给王永安呢?

陈毅和粟裕一起听了这位科长的报告,都非常生气,和几位干部讨论过后,当即决定发布对王永安的处决:开除军籍、党籍,实施枪决。

这种极其严格的处事方式,是共产党对军心、民心极其重视的体现。无论如何,红军不能容下占百姓便宜的人,一旦发现,必须严惩。

这项决定发出后,粟裕却又陷入了思考。几个人听了一位科长的一面之辞,就定了一个人的罪,这件事的处理让他心里有点不舒服。他记得王永安这个人。王永安十几岁的时候,曾被白军当作壮丁抓走,在里面干了不到一年,就出来了。

拿这个事评判他的思想素质,是不公平的。而且他加入红军,是他本人再三请求的——那时红军围剿白军,炸掉他一只手,卫生员看他还是个小孩,尽心尽力地照顾了他,把他医好了。他特别感动,看红军的氛围和白军不一样,就想留在部队里。

要是这么说,王永安的思想素质,是无可挑剔的。王永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放着上头发下来的路费不要,铁了心地要参军。大家看他热情高涨,就让他留了下来。

在军中三年多,他一直勤勤恳恳,什么活都干。没了右手,他上不了前线,就一直在做后勤工作,砍柴烧饭、照顾伤兵,好几次让他去前线给同志们送饭,他都完全不推辞,冒着枪林弹雨就去了。

如果他是个鼠目寸光的人,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呢?他干了整整三年,周围的同志对他评价都不错,他也争气,一点点做到了站长的位置。要是他作风有问题,三年间都能侥幸逃脱吗?

粟裕想了很久,觉得自己发布这项决定,还是草率了。在人命问题上,官僚作风要不得。他派那位科长回去再调查一番,如果“强占民女”的情况属实,再维持原来的决定。

军民同心 一场误会

于是,那位科长不辞辛苦,再次回到那片小村庄。他本以为自己需要和王永安的亲友们好好周旋一番,没想到一进村,他就被一个陌生的老人拉住了。

“你们怎么能说是强迫结婚呢?!新四军和老百姓,到底还是不是一家了?!”这话问得科长一愣。眼前这个老人,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了,他说出来的话,能够代表全村人的意见。这是怎么回事?

经过一番详细了解,科长感到了深深的羞愧。原来,王永安的新媳妇并不是他自己强娶的,而是村里人主动牵线搭桥,许配给他的。 当时新四军全都借住在老百姓家里,从工作到生活,一举一动都在百姓的眼皮子底下。

而王永安住的,就是自己现在的老丈人家。这个老人姓王,有个漂亮的女儿,叫王丽丽。王家原本有三个男丁,都死在了疆场上。

这一家人对军人都格外地尊敬和同情。王永安听说老人的家庭情况之后,产生了浓浓的崇敬之情,虽然地方口音不同,但老人每每与王永安的沟通,都是真诚、温暖的。

王永安在当地负责宣传工作。当时,红军处在士气低迷的阶段,老百姓都盼着红军打场胜仗。王永安刚去兵站的时候,其实并不受人欢迎,连去井边打水,都有人说风凉话。

好在,时间是检验一切的良药,随着深入接触,大家发现王永安是个靠得住的人,工作特别认真,对村里人都很好。他所谓的“宣传”工作,干着干着,就成了帮村里的老人干杂活,只要有人需要,他就过去帮忙,劈柴、放羊、挑水,一切都不在话下。

他只有一只手,而他一只手的力量,比很多人的两只手,都让人觉得可靠。只可惜,在生活上,他对自己却总是敷衍。饭经常不好好吃,因为残疾,洗脸的时候连毛巾都拧不干。

村中老人看王永安这样过日子,都有些着急,希望能有个合适的姑娘跟他一起过,帮忙照顾他。于是,王永安的房东就想把自家女儿许配给他。

王永安听了房东的意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是残疾人,可王丽丽青春正艾,健康漂亮,和自己结婚,她不是吃亏吗!

王丽丽本身就对军人有崇拜心理,看王永安支支吾吾不愿意答应,居然趁没人的时候和他表白,与他私定了终身。于是,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王永安和王丽丽完成了婚礼,他完全没想到,上头会因为这件事处决自己。现在,他被关在牢房,有苦说不出。

村民都对这位科长有很大的意见。大家给王永安介绍对象,是因为他们都拥护新四军,也认可王永安的工作,怎么一下子,成了办坏事了?老人们愤怒地说:“要是强迫,也是我们老百姓强迫,不是新四军强迫!”那位新婚的王丽丽还眼泪汪汪地过来见领导,求她不要刁难自己的丈夫……

这下,科长简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人命关天的事,他怎么就这么武断地向上级报告了呢?他赶忙回了领导机关,把实情报告给了陈毅、粟裕。

粟裕松了一口气,再经过一番商讨,把对王永安的处决,改成了简单的批评教育。

这场会议结束后,躲过一场大祸的王永安终于走出了牢房。在战友们的见证下,他换了一身新衣服,刮了胡子,体体面面地和新娘一家团聚,在领导的支持和认可中,正式地举办了一场结婚仪式。

在对问题的裁定上,有时人情须得高于制度。同样的标准、规定,有时并不能完美地适配每一位士兵。在王永安的事上,要不是粟裕冷静稳重,在陈毅的熊熊怒火之下,他说不定早就被枪毙了。

陈毅粟裕的黄金搭档

陈毅和粟裕是战争时期的一对黄金搭档。从1939年开始,他们就一起合作,走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风风雨雨。

陈毅对粟裕有知遇之恩,在行政关系上,陈毅是粟裕的上级,而在军事裁定上,粟裕往往是那个抓住问题关键、做出有效决策的人,陈毅则经常起到部署和调和的作用。

陈毅和粟裕这两个人能成为黄金搭档,也和性格有关。在王永安的问题上,粟裕会思前想后,反复地判断、推敲同一件事,这和他长期做军事决策的思维习惯有关。

而陈毅是雷厉风行的,他是一个成熟的上司,一个严厉的长官,在管理下属这方面,有自己的一套铁拳作风。陈毅和粟裕的合作之所以良好,不仅因为他们在战事上能够达成一致,在平日里和其他战友的相处上,陈毅也总是用自己强硬的作风帮助到粟裕。

由于粟裕在军中资历较浅,他的发言,有时得不到完全的重视。

一次,一个老红军对粟裕的军事计划有疑义,一直在电话里发牢骚,粟裕在电话那头,有点不好意思,只能耐心解释自己的战略部署。然而,粟裕的嘴皮子都要磨破了,那头的牢骚话却越来越多,直说得粟裕一筹莫展。

当时,陈毅就在旁边。他听到粟裕明明已经和自己敲定了战略,却还说得这么轻言细语,心里涌起一股火——要是都这样,还要不要打仗了?他一把抢过电话,对那头大骂道:“我们都已经商量好了!粟裕的决定就是我的决定!不要再墨迹!”

陈毅三下五除二,解决了粟裕的尴尬。他赞赏粟裕的军事才能,为了让这份才能发挥出来,他可以说是替粟裕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人们都说陈毅粟裕是“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陈毅是一个粗中有细的急脾气,粟裕是一个冷静持重的优秀军事家。他们的合作,不仅是因为脾气互补,还是因为他们都为了同一信仰而奋斗,能够为了这份信仰妥协、自省,产生宽大的胸怀。

从处理王永安的婚姻问题,到处理战场上的关键策略,陈毅和粟裕的互补,在军中都散发着不可或缺的、珍贵的光芒。工作中能遇到这样的伙伴,委实是三生有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