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妖怪录│ 龙
【名称】:龙
【别称】:虬龙
【类别】:灵
【特征】:龙属,若以龙属中“螭、虬、应”三者来看,虬龙的形象最为接近统意义上的龙,即:“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
【能力】:翻江倒海,兴云吐雾,隐介藏形,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水火双修
龙,五类(也称为“五虫”即毛、鳞、介、鸁、羽)中,鳞类之长。有九似,即: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具有翻江倒海,兴云吐雾的能力而让世人所熟知,却又因其有隐介藏形,能幽能明的能力,又让人难以察觉。
关于龙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图腾说:
与秦人崇鸟,楚人崇凤类似,龙是炎黄子孙共崇的图腾象征之一。[晋]《帝王世纪》中载:“炎帝“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这种说法与“高阳氏颛顼化凤”有异曲同工之处。除炎帝以外,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禹也都有“乘龙、御龙”的说法,甚至在帝舜时期还有“豢龙人”董父养龙的记载。然而后世子孙并未真正见过龙,但由于龙与帝王有关,故后人就将龙奉为神明或帝王的高贵象征。
夏后启乘龙图 《山海经图》[清]彩绘本
2、先天说:
古人将动物分为“五虫”,即毛、鳞、介、鸁、羽,龙则为鳞虫之长。[西汉]刘安《淮南子》中载:“介鳞生蛟龙,蛟龙生鲲鲠,鲲鲠生建邪,建邪生庶鱼,凡鳞者生于庶鱼。”可见西汉时的“蛟龙”应该就是现在的“龙”,是区别于现在“蛟龙”的存在。也就是说,蛟龙分为先天蛟龙和后天蛟龙两种,“介鳞”所生的蛟龙为先天蛟龙,而民间传说的“蛇化蛟,蛟化龙”中的蛟龙实为后天蛟龙。
3、进化说:
说到后天蛟龙就得说一下,民间广泛认知的化龙现象。如:“鲤鱼跳龙门”属于“鱼化龙”,“蛇修千年成龙”为“蛇化龙”。龙作为鳞虫之长,从理论上讲,所有鳞类都有资格化龙。也因此在民间素有“蛇五百年成蟒,蟒五百年成蚺,蚺五百年成蛟龙,蛟五百年成螭,螭五百年成虬,虬五百年成应龙。”的说话,而《述异记》中所提到的:“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也是“蛇化龙”的另一种说法。
“龙”作为华夏儿女认可度最高的神兽,无论是从其来源还是传承都有或一致或大相径庭的各种说法。今天对其来源的讨论也只是基于“蛇化龙”体系以及其基本概念的常规阐述,以后有机会我们会继续更新补全关于“龙”的其他体系知识。
形象参考
龙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
龙 [明]文俶《金石昆虫草木状》
文献记载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南宋]罗愿在《尔雅翼》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元]罗贯中《三国演义》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翼》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明] 郎锳《七修类稿》
《易》乾卦三爻,皆取龙为象,盖阳物也。《埤雅》云:龙卵生,阳物也,具九九之数。《戴礼》、《说文》皆以龙为鳞虫之长。古今所言,不过如此。昨见《伊川语录》谓:“龙谓阴物,出则湿气蒸然成云。”又曰:“龙只是兽,茅山华阳洞常有之,形状殊可爱,然不啮人,五台山者则伤人矣。尝有人穿地得卵,寄于金山寺中,龙能涌水入寺取卵。”又曰:“龙以卵生,亦非神物;更一等龙,必须胎生。”愚意龙为神物,变化不测,如《笔谈》所纪彭蠡一事甚明,恐茅山所有,即古人之豢龙,非真龙也,乃其形相似者。若以为阴物,恐必不然,不知何据也。曰兽类,曰胎生,证之诸书不同。予意传云,龙生九子为某为某,此亦兽之类欤?故《本草》收入兽部。至于胎生,则《本章》有龙胞龙胎之物,陶隐居自以亲见,形体俱存,此又或有胎生者也。不料,大儒误之耶?抑传写者误之耶?录俟博物君子。
[清]袁枚《子不语》
雷雨晦冥,龙来哀号,声若牛吼。
坊间说法
蛇五百年成蟒,蟒五百年成蚺,蚺五百年成蛟龙,蛟五百年成螭,螭五百年成虬,虬五百年成应龙。
(文:花红)
· 感谢阅读 ·
传播中华志怪文化,讲述九州妖怪故事。
版权声明:本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属作者本人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