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隅书房,让心灵“大隐于市”
自古及今,
书房并无一定之规。
富者可专门筑楼,
贫者或室仅一席;
有的雕梁画栋,
有的则环堵萧然。
书房或筑于水滨,或造于山间;
或藏诸市井,或隐于郊野;
有的植以南山之竹,
有的覆以荆楚之茅,
不一而足。
有一方安静、文雅的书房,
是古人平生最上心的事。
书房在文人心中,
是一个修炼的道场。
历代文人雅士
都非常注重自己的书房,
书房是文人心灵的栖息地,
有了书房,
就有了安身立命之地,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早在汉代,文学家张衡就曾称赞自己的书房“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房本身就是一个具备艺术体验、阅读写作与图书收藏等多元功能的空间。
古人不求书房豪华,也不在意书房的面积有多大。南宋文学家陆游在《新开小室》诗中说:“并檐开小室,仅可容一几。东为读书窗,初日满窗纸……”,新辟这间“仅可容一几”的小书房时,陆游已年逾八旬,但陆游对小屋相当满意:“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
有几架书,一桌、一椅、一盏灯,就有了规模,就有了于日常中沉思静悟、安顿心灵的所在。
清代著名学者李漁在《闲情偶寄》一书中专门谈到书房的装饰,有很多精妙的设计,但崇尚的是“宜简不宜繁”,力求“高雅绝俗之趣”。自古及今,书房并无一定之规。富者可专门筑楼,贫者或室仅一席;有的雕梁画栋,有的则环堵萧然。文人的书房,形形色色,韵味无穷,是文人舒张自如的精神世界。
一盏茶,
一卷书,
一幽室,
静度着简单的春秋。
远离浮华,
把点滴心音吐纳。
空山鸟语,
松竹古寺,
溪泉飞瀑,
作壁上观。
神游其中,
乐而忘返。
但求无惊,无扰,
有一颗净心。
秋风云散,
飞叶逐水,
人生终是梦一场,
最后躲不过,
尘归尘,土归土。
心若无尘,
清风自来。
在浮华的尘世,
独辟一隅心灵的桃源,
从此岁月静好,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心怀清趣之人,
一种是心怀浊念之人,
得趣不在多,一书可怡情;
会心不在远,一画可静虑。
人若得一段清趣,
便可观物洗尘、燕居养气、剪欲乐志。
一间小小的书房,便是漱洗尘心的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