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心理学实例谈“知行合一”

01 楔子

我回答了一个问答,题目是“我妹妹想来我家坐月子,我老婆不同意,我很为难怎么办?”,在这个问答下面,大部分人是谴责题主和他妹妹,支持题主老婆的,而我从心理学的角度,谈了谈“协商”、“边界”、“人与事分开”、“事与情分开”等话题。在这个回答下面,有一个人这样回复:““最讨厌什么心理学,无事生非的挑拨家庭关系。”。过了一会儿,似乎觉得自己写的还不过瘾,ta又补充了几句:”就像这件事,就算不学心理,以平时的人生观也能分的清,有需要心理学么,大材小用了,去更深奥的领域吧“——深奥两个字大概是手写的,还写错了。

看到这样的回复,或者生活中遇到这样怼我们的人,我们会被激发什么情绪?接下来有什么反应?我想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 第一类,攻击——比如怼回去。“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管你P事”

  • 第二类,隔离+压抑+合理化——不屑一顾,“夏虫不可语冰”

  • 第三类,释然——一笑置之,不放在心上

如果再加上一类,我想应该还包括第四类——悲悯,“处处受伤,心怀怨气的人,其实很可怜”。

02 复盘

在看完这条回复之后,我觉察了一下自己的反应。可以说,四种模式基本上轮了一遍。第一反应是过去固有习惯性的反应,想马上怼回去,第二反应是自我安慰,从意识层面提示“不在一个认知层级,所以理解有困难”,第三反应时,意识层面的内容更丰富了,心里逐渐涌上一丝悲悯——一个浑身怨气的人,其实也是浑身是“伤”的人,各种看不惯,其实是“病的不轻,从某种意义上说,ta也是个可怜人”。

这三层心理反应的模式,可以说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之所以要将它写出来,目的是以这件实例来解释“复盘”这件事的意义——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会跟着情绪走,而情绪反应,往往是最直接的,不经大脑思考的,也可以说是被潜意识支配的。这会导致一个结果:如果把这些反应和觉察轻易地放过去,不去复盘和反思,那么我们就很难会有改变,就会一直沿用固有的、习惯性的反应模式。

所以,这就是很多人说“这个道理我也懂,但到就是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原因——相比意识,潜意识的力量太强大了,我们大多数时候会顺应潜意识的认知和情绪反应,直接作出行为的反应。

从我的三层反应可以看出来,我正处于一个“反本能”的成长阶段,即逐渐由理性的意识替代原本的本能反应。

也许有人会说,这么点小事,又是个无关痛痒的人,有复盘的必要吗?我的答案是“有”。知行合一的演练场所,就在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中。一个人的反应机制是连续的,也就是说,一个人面对类似情境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上的一致和稳定的。所以,这个怼我的人大概率在生活中也是个“愤青”,经常遭遇各种看不惯的事;而我如果怼回去,大概率在遇到任何人批评我、激怒我的时候,我可能都会使用“攻击/战斗”这种应对模式。

就像一个陪孩子写作业总忍不住大喊大叫的家长,大概率在生活中也是一个缺少耐心的人。

在我昨天推荐的书籍《认知觉醒》中,作者周岭也曾专门提及“复盘”对于一个人改变的意义。他说:“我从2017年2月开始坚持每天写复盘反思,有时几句话,有时上千字。通过持续反思,很多没想明白的事情想清楚了,很多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了,很多看似无关联的事情居然有了底层的联通。持续反思让我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让我推荐一个不可或缺的习惯,我必推每日反思。”

可以说,反思能力是一个人自主意志的重要表现,通过反思,可以调动和培养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在反思中,很多情绪得到释放和真正的化解,同时,通过持续的思考,多角度的看待问题,一个人的理性思维和多角度看问题的视角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培养出来,长此以往,这个人的成长速度必然是惊人的。

熟悉我的读者会发现,我很少追社会热点,咨询的案例因为咨询保密原则,也不能直接呈现,所以我多数会以自己或对身边人和事的观察作为文章的素材,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复盘、思考、整合的过程。通过一年多、超过百万字的持续输出,我和周岭有一样的体会。

如果没有在生活中觉察、复盘、思考的过程,可能我不会产生“被人怼还涌现出慈悲心”的体验,我会愤怒,会压抑,会随着时间延长而自以为想通或者释然,但真实的情绪还是被压进潜意识,最重要的是,在将来经历类似事情的时候,我还是会“重蹈覆辙”。

03 知行合一

很多人对“个人成长”这几个字不怎么感冒,但是对“知行合一"很有感觉,因为很多人都深陷”知道但却做不到“的泥潭。其实这两个词有很大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如果看了很多书,收藏了很多文章,懂了很多道理,但却做不到知行合一,就很难算得上是一个有自我成长能力的人。

正如《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所言:“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的学习”,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用,也可以说,都是为了(人格)的成长。

在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中,很多人会将“知”与“行”分割开来,知就是知道,我以前不知道某个道理现在知道了,好,剩下的就是执行(做)了。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知”其实是一个过程,换言之,即使一个人有了醍醐灌顶的顿悟,也还需要在后续不断地强化这个认知,使之在大脑中形成真正有效连接的新的神经元组织,这样,我们在“行”的时候,才能快速的调取和使用。

所以,“知”其实是个动词。

另外,“知”还有很多层次,第一层次是知道,包括顿悟在内,都属于这个层级;第二层次是理解,正所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从知道到理解的过程,是需要“行动”来作为桥梁的,这个行动就是实践,即不断把新知识应用在具体的事上。知的第三个层次是内化,这是第二个步骤的plus加强版。

通过多轮循环,最终,一个新知识才彻底被我们内化,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所以,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中,知与行本质上是一回事。

很多人会用假装知道、假装努力来掩饰自己的偷懒,这是因为从感觉上顿悟、看到一个以前没听说过的道理.....这种感觉太爽了,这种感觉为我们制造了一个假象,即“我懂了”、“我进步了”、“我变得厉害了”,这种认知陷阱会很容易让我们裹足不前,不再继续实践。

我很赞成周岭的说法,他说”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其实我们需要的是,把生活、工作、与家人的相处等等一切机会都当成成长自我的历练场,真正的修行不需要躲进远山、闭门造车,它们就在生活的觉察里。

在未来的两篇文章里,我将延续这篇文章的话题,就“当被别人怼了,我们到底有多少种应对方式,如何能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宠辱不惊的人?”和“读书与自我欺骗,谈读书中的误区”两个话题展开讨论。

有人说想写作,但又不知道写什么,其实生活里处处都是素材,一个素材写成一个系列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当然前提是,你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一颗善感的心,和一枚善于思考的大脑——当然这个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锻炼而得的。

(0)

相关推荐

  • 制约大道不能至简的本体论迷障(连载之十三)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认为,所有神仙鬼怪的神乎其神,都是作为思维主体的人曾经对生命现象的本质进行形而上学思考之后,仍找不到可终极自圆其说的答案所进行的自欺欺人的臆断,也就是本着与人的主观能动性配套的自圆其 ...

  • 哲学科学化与科学没有直接关系(754字)

    正因为任何人都只能知行合一地活在显意识理性与潜意识感性之间永恒的认知冲突中,所以即便自圆其说如圣人,也只能与动物一样,用内含潜意识的下意识行为演绎自己的知行合一人生. 正因为思想是行动先导,人生又是知 ...

  • 感性潜意识与理性显意识的文明冲突

    如果人化于主观成熟的极点在于终极自圆其说能力的常识化普及,那么不能终极自圆其说的旧哲学对人的文明发展语境的建构水平,显然只能用似是而非的不作为来形容. 正因为对旧哲学的集体不作为认识得足够深刻,所以哲 ...

  • 哲学科学化的可能性(671字)

    正因为任何人都只能知行合一地活在显意识理性与潜意识感性之间永恒的认知冲突中,所以即便自圆其说如圣人,也只能与动物一样,用内含潜意识的下意识行为演绎自己的知行合一人生. 正因为只有结合思想是行动先导的知 ...

  • 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他的三观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想读完一本书时,看到一半就不看了,还不如打几盘游戏娱乐一下. 想减肥的时候,朋友约聚餐,看见美味的食物就想着吃完再减肥吧,不吃哪有力气减肥. 明知要优先做重要的事,但却每天被琐碎 ...

  • 知到行而后合一

    2020 重新开始 用写作日更提升认知 努力寻找目标与方向 2021 坚定向前 从早起开始知行合一 做到持续稳定的输出 如果2020年的年度关键词是:重新开始,那2021想送给自己的关键词是:知行合一 ...

  • ​持久战第1263天

    持久战第1263天 01 生活  ' 中午和几个运动的朋友一起吃饭,喝了一点小酒,英子是土豪,带了一瓶POLIGANAC VSOP ,顺便给我普及了一下洋酒的知识.酒喝起来感觉不错,本来是用来配雪茄的 ...

  • 小我与大我的一致性(连载二十八)

    得益于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交流便利,在整个自主开展哲学常识化转向探索过程中,我一直在通过自媒体与有缘人进行相关的思想交流,可惜即便在理论相对已经成熟的今天,也依然收效甚微. 透过一厢情愿的尴尬让我发现, ...

  • 意识的显、潜二元性(连载三十六)

    在建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过程中,本着强制性的终极自圆其说追求,通过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关联的延伸解读,我循序渐进地发现了隐藏在三者关系背后与语境的终极成熟相关的哲学基础概念之间的内在 ...

  • 你以为的未必是你以为的 | 认知提升对自我成长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04-16 常说医院是见识人生百态的地方,其实心理咨询室也是: 你能看到辍学叛逆的青少年控诉父母对自己的高压管制的: 你能看到被婚内出轨的家庭主妇痛苦流涕要挽回老公的: 你还能看到 ...

  • 知行合一——知道还要做到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身边的人或是老师每当给你讲一些人生大道理的时候你表现得特别得抗拒和反感,甚至觉得他们太唠叨.当你经历过挫败和社会无情的鞭打后回想起,他们的那些唠叨,恍然大悟,当时怎么就听不进去 ...

  • 潜意识与显意识之间的永恒冲突

    经过对中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化逻辑认知模式的比较,通过人的一切认知都同构于同一个知识体系的终极方法论视角,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进而在微观层面发现,人类之所以整体受制于一贯不能终极自圆其说的感性和理性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