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解说五种地貌景观
在地理学习中,风积地貌和岩溶地貌是经常要接触到的,有时候还会对丹霞地貌、嶂石岩地貌傻的分不清,岱崮地貌更是很少接触,这些典型的地貌景观有哪些呢?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呢?
1
丹霞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是红色砂砾岩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形成的方山、奇峰、陡崖、赤壁、岩洞、巨石等特殊地貌。
由于受地球内外营力的作用,该地貌形成形态各异的悬壁陡崖,孤峰、峰林,馒头般的山形,浑圆的峰顶及线条流畅的岩面和岩石,同时也易被溶蚀冲刷成洞穴。
我国著名的丹霞地貌名山有广东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福建的武夷山、福建连城的冠豸山和永安的桃源洞、安徽的齐云山、江西的龙虎山、河北承德磬锤峰等都属于这种地貌。
——贵州赤水:青年早期-高原峡谷型丹霞的代表;
—— 福建泰宁:青年晚期-密集峰丛峡谷型丹霞的代表;
—— 湖南崀山:壮年早期-密集峰丛型丹霞的代表;
—— 广东丹霞山:壮年晚期-簇群式丹霞峰丛峰林的代表;
—— 江西龙虎山:老年早期-疏散峰林宽谷型丹霞的代表;
—— 浙江江郎山:后老年期-高位孤峰型丹霞的代表。
广东丹霞山
位于广东省仁化县,以赤壁丹崖为特色。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堪称“中国红石公园”。
贵州赤水
赤水丹霞属于青年早期的丹霞,也是丹霞最美的阶段。
福建泰宁
泰宁丹霞是中国亚热带湿润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峡谷型丹霞的唯一代表,是中国丹霞从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地貌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被国内外地学界称为“中国丹霞故事开始的地方”。
最完好的古夷平面:泰宁大地记录、展现了中生代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形成、发展演化的进程,保留了完整而显著的古夷平面。
最密集的网状谷地:区内100多条线谷、270余条巷谷、400多条峡谷,为中国丹霞地貌区所罕见,被称为“丹霞峡谷大观园”。
最发育的崖壁洞穴:泰宁丹霞洞穴十分发育,大型单体洞穴60多处,壁龛状洞穴群100多处,无数千姿百态的大小洞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丹霞微地貌景观,堪称“丹霞洞穴博物馆”。
最宏大的水上丹霞:丹霞地貌与湖、溪、潭、瀑完美结合,形成山环水绕、绿水丹崖、景色秀丽、雄伟壮观、国内外罕见的“水上丹霞”景观。
湖南崀山
崀山丹霞地貌类型多,共有60余处主要地质地貌景点,分别有条带式楔状、分割式的块状、边坡式的墙状、交切式的线状、零散式的柱状和拱状,以及嵌镂其间的凹槽、蜂孔罅穴和崖壁溜纹等。
其中又以层叠成列的楔状地貌和突起其间的寨峰地貌显目。崀山丹霞地貌从青(幼)年期、壮年期至老年期的遗迹均有发育。
江西龙虎山
龙虎山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类。龙虎山丹霞地貌类型多样,拥有幼年期、壮年期到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完整序列,尤以壮年期地貌为主体。同时,园内分布着奇特的火山岩地貌及典型地层剖面。
浙江江郎山
形似石笋天柱,形状像刀砍斧劈,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为:郎峰、亚峰、灵峰,人们叫“三爿石”。
2
嶂石岩地貌景观
嶂石岩地貌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之一,为地貌学按岩性分类确立的一种新型地貌类型,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多形成绵延数公里的岩墙峭壁,三叠崖壁,除顶层为石灰岩外,多由红色石英岩构成。
地貌上为山高谷深的中山地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降低,最高峰黄庵垴海拔1774米,淮泉为槐河的发源地,富含多种矿物质。
嶂石岩地貌是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郭康研究员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给嶂石岩地区搞旅游规划的时候提出来的。
张家界地貌是以塔柱状峰林为特色,看上去是千峰耸立、万石峥嵘的景观。
丹霞地貌红色的奇峰异石与嶂石岩有点相似,但它是由流水整体侵蚀切割形成的,以块状结构为主。
而嶂石岩地貌则是以延续不断的丹崖长墙、弯曲相连的型嶂谷以及一头开口的峡谷为主要特色,因此认定它是一种新的地貌类型,命名为嶂石岩地貌,与丹霞、张家界并列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
嶂石岩这种特殊的形态与构成它的岩石性质有关。这个坚硬的厚层是构成它的主要成分--石英砂岩,下面则是一层比较薄、比较软的泥岩或泥质砂岩。
虽然薄,但是在嶂石岩地貌形成过程当中却起很大作用,因为这层东西比较松软,所以风化剥蚀以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塌下来,这是嶂石岩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跟丹霞动画是一个主要机制。
但是它跟丹霞地貌又不一样,丹霞地貌整个岩层都比较松软,所以有时候是一层层从外往里剥落,嶂石岩地貌则是从下往上塌,然后就往后面退。
当底部软岩层被侵蚀掏挖后,上面的岩石沿裂隙向下垮落,首先形成纵深往里、一头开口的沟谷,两侧陡壁继续垮塌,就逐渐形成成型的嶂谷。
3
岱崮地貌景观
是指以岱崮为代表的山峰顶部平展开阔如平原,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山坡的地貌景观,在地貌学上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因而也被称为“方山地貌”。
岱崮地貌是我国继“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之后为我国科学家最新发现的新的世界岩石地貌类型。
成因: “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
4
风积地貌景观
沙波纹
沙地和沙丘表面呈波状起伏的微地貌。排列方向与风向垂直。
沙堆
风沙流受障碍物阻挡,在背风面堆积,形成各种不规则的沙体,称为沙堆,是不稳定的堆积体。高度1~5m或10m。
小山、沙堆或沙埂由风的作用形成的其他松散物质叫沙丘。沙丘的存在是风吹移未固结的物质所致,是沙漠地区地表的基本形态之一。
干旱气候条件下,风沙流在前进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在背风坡发生沉积,便堆积成不规则的“沙山”即为沙丘。
沙丘的形成和发育受沙源、地形、水、植被等条件的影响,形态各不相同。
新月形沙丘
主要分布在沙源较少,风向单一而稳定的沙漠边缘地带。
平面轮廓呈现新月形,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交角大小取决于各地主导风向的强弱,风速愈大,角度愈小。
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坡度介于5-20°之间,背风坡凹入而较陡,坡度为28-34°,斜坡之间有一明显的孤形脊梁。新月形沙丘高度一般为数米,很少超过15m。抛物线形沙丘。
形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植物起很大作用。
横向新月形沙丘
沙源丰富的情况下形成新月形沙垄和纵向沙垄。
两种风向呈锐角斜交,新月形沙丘一翼延伸,另一翼退缩,演化为新月形沙垄。
大致顺着主要风向延伸的长垄状沙丘。高度一般为10-30m,也有更低或更高的,长数百米至数十公里。
金字塔沙丘
多风向作用的沙丘 以金字塔沙丘为典型,它由有一个尖顶和三个或更多的沙坡面和沙坡面之间的沙脊组成。沙丘高大如金字塔形,高50—l00m,甚至更高。一般单独分布,也有成行排列。
5
岩溶地貌景观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的范围很广,泛指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根据它们的“位置”,又分为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
一、地表岩溶地貌
溶沟、石芽与石林
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和层面流动,不断进行溶蚀和侵蚀,使岩石表面形成沟槽形态。凹槽称为溶沟。沟槽间的突起称为石芽。
石林是形体高大的石芽,是热带石芽的一种特殊形态。
溶蚀洼地及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面积比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封闭形洼地。它的四周多被峰林围绕 。
溶蚀谷地:是指宽阔而平坦的谷地,也叫溶蚀盆地。
溶蚀洼地
溶蚀谷地
干谷和盲谷
干谷:岩溶地区的干涸河谷。因为地壳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或河流袭夺等原因,地面河转为地 下河,在地面留下干涸的河道,谷地较平坦,并有漏斗、落水洞分布,常覆盖有松散堆积物。
盲谷:是岩溶地区一种死胡同式的没有出口的地表河谷。多见于封闭的岩溶洼地或岩溶盆地。
峰丛、峰林和孤峰
峰丛:是一种连座峰林,基部完全相连,顶部分散成一个个山峰。
峰丛
峰林:为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分散或成群出现,远望如林。主要发育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峰林
孤峰:是竖立在平原上孤立的灰岩山峰。是岩溶平原和溶蚀谷地中常见的地貌形态,相对高度数十米至100米左右,一般分为园柱状、圆锥状、单斜状。是地壳相对稳定,岩溶发育到后期,峰林被分割而成。
孤峰
二、地下岩溶地貌
溶洞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的层面、节理或裂隙进行溶蚀扩大而成的空洞。一般有两类:一是水平型溶洞,位于地下水面附近在临近河谷处有出口。二是垂直型溶洞。
地下河
地下河:又叫“暗河”、“伏流”。由于岩溶作用在大面积石灰岩地区形成溶洞和地下通道,地面河流往往经地面溶洞,潜入地下形成暗河。
石钟乳
石钟乳: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呈倒锥状。
石笋
石笋:是由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体,形态呈锥状、塔状及盘状等。
石柱
石柱:是石钟乳和石笋相对增长,直至两者连接而成的柱状体。由洞顶下渗的水溶液继续沿石柱表面堆积,使石柱加粗。
石幔
石幔:含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因CO2迅速逸散而产生片状和层状的碳酸钙堆积,其表面具有弯曲的流纹,高度可达数十米,十分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