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这是大运河畔独有的美味!

淮扬美食有传承

淮扬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发源于扬州淮安。菜系充满淮、扬特点。淮扬菜系大多以江湖河鲜为主料,以顶尖烹艺为支撑,以本味本色为上乘,以妙合众口为追求,雅俗共赏而不失其大雅,具有“和、精、清、新”的独特理念。

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赞誉。

淮扬菜

淮安辞赋家枚乘写过一篇叫做《七发》的文章,通过七大段与楚太子的对话,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中。但在这里面,“饮食”与“游宴”居然占了两成。

他所描述当时豪宴中的菜谱,有煎、熬、烤、烩等多种烹调法,以五味调和为标准,制有调酱烂熊掌、鲜鲤鱼肉细丝、鲜嫩蔬菜,并且奢侈地用黄玉苏子起香、兰花泡酒漱口,所以,《七发》虽说本意是讽刺、进谏,却无意成了第一份淮扬食谱。

到了隋朝,隋炀帝下江南,把长安、洛阳的中原美食,带进了扬州隋宫,因为好吃,自然就挡不住外传民间。

一路上给皇帝制作美食的厨师争相献艺,官员忙不迭地往龙舟离送,据记载,当时上贡的食品就有鱼鲚jì、河蟹、蜜姜;有的官员因为送的好而升官。

蜜姜

北宋写《醉翁亭记》的欧阳修,不但是文章太守,也是美食家。明太祖朱元璋对淮扬菜也情有独钟,疯玩的正德皇帝南巡扬州,游龙戏凤,当然也不忘淮扬佳肴,艳福口福一个也不能少。

他们最爱吃的便是扬州一带江面上特产的鲥鱼、刀鱼、鮰鱼,它们被称为长江三鲜。文人的介入是清代中叶淮扬菜走上巅峰的催化剂。现在我们能欣赏到的清人说淮扬菜的历史、用料、菜点、宴席、厨艺、酒楼、食俗的诗篇,至少在200篇以上,这就使淮扬菜的格调更加高雅。

今天的国宴都是以淮扬菜为主,尤其是现代。究其原因,一是因其精美与精细,包括刀功、火候、搭配、造型等等,无一不体现功夫;二是食材朴实,取之容易,不像粤菜那样什么都敢吃,三是味道偏淡或甜,不像川菜那样味重,会导致有些食客的不适应。

这里要特别提一嘴淮扬菜的分支——淮安菜。淮安菜选料讲究时令新鲜,原料以河鲜比重较大,有“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的讲究。

意思就是:做醉蟹要选取正月十五之前的螃蟹,做风鸡不能选取正月十五之后的鸡,清明节后的刀鱼不是作为食材的最佳时候,端午节后的鲟鱼不是作为食材的最佳时候。

淮安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京杭运河、淮沭shù新河等9条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境内。

淮安里运河

而它南边的扬州位于长江沿岸,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在这里与长江交汇,又有高邮湖宝应湖等中小型湖泊,一年四季,水产禽蔬野味不断。所以,淮扬菜的原料以鲜活为主,这也为在烹法上擅长炖焖、调味注重本味提供了物质基础。

淮扬菜几乎每道菜对原料都有严格选料要求,同时也让原料的特点在制作菜肴时得到充分的发挥。著名菜肴有清炖蟹粉狮子头软兜长鱼淮安茶馓sǎn、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等等。

四大菜系中,淮扬菜刀工最精细,切丝如发。冷菜制作、拼摆手法要求极高,一个扇面三拼,抽缝、扇面、叠角,寥寥六字,但刀工拼摆难度极大。精细的刀工,娴熟的拼摆,加上精当的色彩配伍,使得淮扬菜如同精雕细凿的工艺品。

水晶肴肉

就淮扬菜制作工艺来看,富于变化,想象力丰富。比如三套鸭这个菜,家鸭套野鸭,野鸭套菜鸽,再用用火腿、冬笋作辅,逐层套制,三位一体。

淮扬菜富于变化的特点,可见一斑。淮扬菜制作就像写诗作画,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1949年10月1日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之后,在北京饭店举行的盛大国宴,史称“开国第一宴”,本场宴会的菜点烹调就是由北京饭店淮扬菜厨师承担完成的。

淮扬菜对于淮安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菜系,更是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园林、 文人、饮食,从来就是三位一体地支撑起淮扬烹饪文化的特殊构架。在这个淮扬饮食文化传统的戏剧性场面中:园林是依托,文人是主体,饮食是对象。

美食离不开厨师,厨师在淮安有着特殊社会地位。淮安向有“二难”之说,所谓“二难”,就是“秀才”和“厨子”,这两项职业都要经过千难万苦才能功成名就。

书读好了可能成秀才,进而入仕当官;厨艺精了可能成为厨子,也能过殷实日子。对于穷苦人家而言,拜师学厨是更为现实的职业选择,因而在古淮安地区,便形成了崇尚厨艺的社会风气。

清代,在淮安的厨艺界,曾出现“三股风”,一是“要厨子”,慈禧太后就多次向漕运总督要淮安名厨入宫侍奉,二是“带厨子”,在淮仕宦的官僚如李鸿章段祺瑞等,离任时,都把家里用的厨师一块带走;三是“送厨子”,达官贵人、豪商巨贾都把向对方选送或举荐淮厨作为礼尚往来。就是百姓人家,也大都注重烹饪技艺,力求通过做几道“好小菜”而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顺便再说一道名点——下酒用的淮安茶馓,它又叫“细环饼’,是用上白精面,拉出像麻线一样的细面丝,再一圈一圈地绕在手掌上,做成四寸多长、一寸多宽的套环,环环相连,呈梳子状、菊花形等网状图案,之后放入麻油锅中泡炸而成,以此做出的茶馓质地酥脆,而且味道香美。

淮安茶馓

相传淮安茶馓在清朝晚期就生产了,1930年又参加国际巴拿马比赛会,还获得了银质奖章。

淮阳淮阳,说完淮安,就要坐着船向南去扬州了,咱们下期不说吃了,我想跟您聊聊曾经誓死守卫那里的名将,您猜到他是谁了吗?

北京交通广播FM1039推出60集 “千里舟行下江南” 全景再现大运河文化

“水波潋滟,直向江南秀色;舳舻千里,彰显通漕天下”。“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作品、北京交通广播特别策划的60集音视频立体式专题节目《千里舟行下江南》在FM1039正式推出,同步登陆各大新媒体平台,带领大家从万里长城到西子湖畔,触摸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感受千年古“运”,锦绣长“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在世界三大运河中开凿年代最久,流域最广,全长1700多公里,“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即为当年漕运忙碌景象的真实写照。大运河是中华民族融合交流的灵魂和国家统一强盛的命脉,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交通广播推出《千里舟行下江南》,致力于向大家传播运河文化包容、开放、开拓、进取和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打造京味广播,重塑城市记忆,通过聚焦大运河的地理、历史、文化、民俗、人物、旅游,以及历史掌故、考古、故事传说等多个角度和节目互动、线下活动等多种传播形式,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篇文章做大、做实、做好,传播运河文化,凝聚城市精神,建设文化中心,传承中华文明。
关于大运河的历史记载,散落在多部史籍资料中,其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北京交通广播创作团队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前期采访组历时16天,游历10座大运河沿线城市,后期加以提炼整理,将古今故事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稿件,由金话筒奖获得者郭炜演播、资深广播音响制作团队完成这一专题的后期制作。
本系列节目采用全媒体、多平台的传播模式,辅以视频纪录短片和3D音频选集,带大家全方位感受“大运河文化带”的悠远神韵。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每周一到周五12:30-13:00

锁定北京交通广播FM103.9

大运河纪事——千里舟行下江南

《1039听天下》正在播出

↓戳图片,在听听FM收听↓

出品人:余俊生

总策划:边建、李秀磊

监制:蔡明可、唐琼、陈炳岩

项目统筹:延安、张丽

编辑制作:程涵

演播:郭炜

音频包装:梁和芝

新媒体包装:薛晓明

项目执行:张世强

部分图片来源:记者拍摄及网络图片

点个

和更多朋友一起

关注《千里舟行下江南》系列节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