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灵璧美食——酱盐豆
灵璧记忆——酱盐豆
文/王潘
每年冬天来临,我们家乡的人家都吃“酱盐豆”,它是餐桌上一碟不起眼的小菜,十分惹人喜爱,特别是来自远方的客人,吃过大鱼大肉之后,在馒头中夹点“酱盐豆”,吃起来又辣又香,味道可美了。
“酱盐豆”如今在街市上还能看得到,街上有卖咸菜的小摊上,摆放着很多盒子,盒子里放着各种各样的咸菜,其中就有“酱盐豆”——红辣椒酱里掺杂着黄豆粒。但是,街上的“酱盐豆”和家里的不大一样。黄豆豆是本身的香味,发硬,上了年纪的人是吃不动的,因为牙齿不行。而家里制造的“酱盐豆”,既柔软,又有一股醇香味。因为家里的黄豆豆是经过加工处理而成的。
家里的“酱盐豆”做起来工序很多。先将精选的大豆用水泡一段时间,用开水煮,煮到柔软状态,再晾干后,把晾干的豆豆装入罐中封存好,放在厨房中温暖的地方发酵。这可是最重要的环节,如果发酵时间过长,豆豆就腐烂变质了,如果发酵的时间过短,豆豆的醇香味还不浓。
因此,发酵时间一般10来天左右为宜。当黄豆散发醇香后,立刻取出,然后,把红辣椒磨成浆糊状掺入豆中。最后,放入葱姜盐香料后进行搅拌均匀,再等待三五天,让作料味,醇香味互相渗透,浑然一体,就可以吃了。如果冬天没有吃完,春天来临了,气温升高,为防止这些“酱盐豆”发酵烂掉,每家每户就把冬天没有吃完的酱盐豆放在太阳下曝晒,晒成一粒一粒的干盐豆,装入皮口袋中慢慢地吃。
别小看这不显眼的“酱盐豆”,它可是我高中时代的“救命菜”。我上高中的时候正值八十年代初,土地刚刚承包到户,家境贫寒。那时,我们都是从家带馍到学校,在学校的大笼子里蒸热吃,喝的是照人影的稀饭,(按月缴玉米面,每天按桶分到班,伙食班委按舀子分到人。)吃的菜就是自己从家带来的“萝卜干”“酱盐豆”等。这些“菜”,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基本上不分你的,还是我的,在课桌上,也是饭桌,可以随便走动吃,就像今天你们吃“自助餐”一样,吃够了自己的“辣疙瘩”就去吃人家的“酱盐豆”。特别是到课外活动的时候,还没有到吃饭的时间,有的同学饿得发慌,就偷偷地跑到寝室,从馍篮子把“酱盐豆”拿出来,一粒一粒地投进嘴里,慢慢地咀嚼品尝,虽然有点咸和辣,但是肚子里不在“咕噜噜”的了。
由于这些同学没有计划吃菜,往往到星期四的时候,就缺菜吃了,怎么办?其他同学只有节约地吃,互相帮助了,共度难关,焦急而耐心地等待星期五的到来。只要是星期天到家,家里马上绞尽脑汁做点好吃的给孩子吃,让孩子换换口味。
“酱盐豆”不仅是我们高中时代的“救命菜”,而且是我外甥外出发财的“敲门砖”。
记得外甥打工第三年冬天的一天,外甥带着一个身穿貂皮大衣的人来我家。说他是公司总经理,听说灵璧奇石好,来这里买奇石的。早晨吃了我家的“酱盐豆”后赞不绝口,一个劲儿夸道:“又辣又香,美味可口”。临走时,我外甥给他装了满满一瓶带回去。从那以后,他和外甥越走越近,由于外甥忠厚老实,用心工作,后来,他还提升我外甥为部门里的一个“小头目”,引导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盐酱豆”不仅给了我们太多美味的回忆,还给我们刻下一幅幅亲情、友情的影像……
王潘,宿州市散文协会会员,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宿州市优秀教师,灵璧县先进教育者,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文汇》《拂晓报》《农村孩子报》上发表过文章。灵璧家园网新晋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