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灵璧美食——香香的绿豆饼子
禅堂湖记忆——香香的绿豆饼子
文/胡桃夹子
“绿豆饼”是我们淮北地区又一个传统的特色美食。
“ 绿豆饼”顾名思义是由绿豆做成,大小如铜钱,厚薄也差不多。是我们本地人桌上常见的一道菜肴。
“绿豆饼”可单独炒着吃,也可以佐以青菜,辣椒,肉类同炒。我们这里最传统的吃法是“绿饼炒大肠”。下饭店喝酒的本地人,多会首点这道菜。用“绿豆饼”做出的汤类,也是别具一番的风味。
我小时候,生产队里曾有一个“水作坊”,专门做豆腐,绿豆饼出售。因为我父亲也在作坊中干活,所以我对做豆腐和绿豆饼的程序很熟悉。现在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做“绿豆饼”的第一步是选料,要选上好的绿豆,不能有霉变和“劣豆”,以免影响豆饼的质量。第二步将绿豆在磨上拉成“豆chai子”,然后把“豆chai子”放在干净的水中浸泡,一般是要泡十几个小时。等绿豆泡好,再用“捞罩子”,把豆皮捞净,然后将泡好了的绿豆米上磨拐成糊待用。
做“绿豆饼”需要用一个用土坯垒只起来的大鏊子。将鏊子烧热,用油擦试一遍。然后用勺子把绿豆糊盛入“漏斗”内。漏斗由白铁皮做成,有斗,有把,斗的一侧有三到四个伸出去几公分的嘴子。专业的作坊师傅会用右手拿起这“漏斗”,沿烧热的鏊子,一下一下的点漏,每点漏一次就会形成一排的绿豆饼,这样直至鏊子上面排满豆饼。(所以我们这地方又把做绿豆饼叫“点绿饼子”)然后就放上“笼格式”,盖上锅盖,再添柴火继续烧,不一会绿豆饼就成型了。这会作坊师傅会拿来一个铲子将豆饼铲起放入早已准备好的箩筐内。等会就可以挑去街上卖了。
做“绿豆饼”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拐(磨)糊”。这就要看作坊工人(把式)的本领了。糊不能拐稠了,稠了会粘在漏斗里下不来,并且还不出数量,这样做出的绿豆饼僵硬,口感也不好。糊拐稀了,漏的绿豆饼就不能成型。所以这拐糊,最考验把式的眼力和功底。只有把糊拐好,才能做出口感柔和适中的绿豆饼。
当然烧鏊子也要有“讲究”,刚开始漏豆饼的时候用文火慢慢烧,等点好了豆饼就要加大些火力了。但是,火力要保持适中,火大了会烧糊了豆饼,火太小,又浪费了时间。所以这“拐糊”,“漏饼”,“烧火”,都要有丰富的经验才行,如果是新手初来,是不能一下子胜任“拐糊”,“漏饼”,“烧火”的,一定要跟着有经验师傅学一段时间才行。
后来,随着分田到户,这生产队的“水作坊”也就解散了。
从前的“绿豆饼”是纯绿豆做成,口感好,香味足。后来绿豆涨价了,做绿豆饼的就偷机取巧,用米粉,麦面,玉米粉等冒充绿豆粉,这样的假绿豆饼炒出来的菜,肯定就没了纯绿豆饼的香气和口感了。
多年已没有吃过那纯绿豆饼了,一想起往年作坊中的热气腾腾的“点绿饼”的热闹场景,以及那带着绿豆饼的香气,心底顿时就会涌起一股久违了的温馨。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