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童年记忆:捉鱼吃
【残片系列】
捉 鱼 吃
文/王婧
门前的老汪塘是我们捉鱼摸虾的天堂 。“秀儿,快来,你看,那边有多少好看的鱼。”毛芋喊着秀儿的名字,拉着我的手一起在塘边看鱼。
毛芋和秀儿是我的邻居,也是我的好朋友,好玩伴。毛芋个头比我高一点,四方脸,头顶上喜欢扎一个小辫子,机灵鬼。秀儿比我高许多,短头发,瓜子脸,大眼睛,不爱多说话,爱笑。我们天天在一起玩耍,疯跑,好像使不完的劲儿。
其他的伙伴也都是左邻右舍的同龄人,相差不过三岁,男孩女孩一起玩,有同辈的,也有辈份相差很大的;二蛋子是我们共同的好朋友,是个机智的小男孩,和我个头差不多高,四方脸,留着小平头,论辈份该喊我姑奶奶;二蛋子平时不喊,他挠挠头,说,喊不出来。毛芋一见到二蛋子就做恶作剧,于是大喊,“二蛋子,姑奶奶”,二蛋子又挠挠头,腼腆地笑一笑,追逐着一起跑开了去。
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会说话,懂人意,我们把它们躯散,不一会儿,它们又成群结队地来找我们。如果往水里丟点吃的东西,很快就会有一群鱼儿围过来,挣着抢着吃。鱼有扁的,圆的,还有刀形的;有黑的,白色的,还有红绿闪闪的。这些鱼基本都长不大,但繁殖能力特别强,最多的是大人们常叫它“施光皮”、“麻泥磆子”,“参苗子”的小草鱼,泥鳅在汪边也随处可见;还有甲鱼,村子里的人常常把甲鱼叫做老鳖,可那时没人吃这东西;唯独我爸爸喜欢吃,他当过兵,算是见过世面的人。
捉鱼是大家喜欢干的事。秀儿和毛芋和我经常拿家里的瓷盆,砂罐子,把里面装满水,在盆罐里面放进一些麦麸,馍,蚯蚓之类的东西作为诱饵;盆罐口上面加盖一张塑料皮子 ,中间剪一个小孔 ,用绳子扎紧,密封起来 ;再用一根长一点的细绳把盆栓住,然后用木棍慢慢地把它压沉,进入塘边的水底;要尽可能地往里面放,芦苇多的地方放不进去 ,要在芦苇不太茂密的地方放;最后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塘边的芦苇上,或树上;最好不能让人发现,不然有人盗鱼。然后大家可以各自跑玩去了。等不大一会儿,鱼寻食来了,就会从盆子上面的小孔处钻进去吃食,这样,凡进去的鱼基本上就钻不出来了。再过一会儿,就可以收获了,把绳子慢慢往上拉,一次便可以捉一碗或半碗各色各样的鱼儿,我们在一起欢呼雀跃,再看一看,比一比谁逮到的鱼多。
每次都是秀儿捉的最多,我们一起围过来,大家都很羡慕她,叽叽喳喳讨论着。有的说,是因为她盆上扎的塑料眼的大小正好,不大不小,鱼进来出不去;有的说,她的盆里蚯蚓放得多,鱼爱吃,钻进来的也多。
“秀儿,下次你来帮我们吧”,毛芋清脆地说,露出羡慕的眼神,秀儿高兴地点点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模样。
就这样,反反复复,我们跑回家拿一个盛具,碗瓢之类的,里面放些清澈的水,把每次捉到的鱼放在一起,端回家,像是战利品,凯旋而归,缠着让大人们给我们这些馋猫们做鱼吃。
大人们还常常把鱼肚子里面的东西用手掐出来,冲洗后,用盐把小鱼淹制一下;可以晒成鱼干,在锅里或嗸子上炕干,做成一道菜。用各种馍馍,烙的单饼卷着吃,有盐味,又鲜又香又脆。
当然也可以做成鱼饭,为了沾上鲜味,一家人解馋,经常在熬鱼的时候多加一些面糊裹上,再放进锅里一起煮,吃时面糊和鱼一样鲜美。煮时最好多放一些现摘的花椒叶子、大茴香、葱之类的辅助佐料,等熟了以后,用碗盛着吃,带上一点汤,一人一碗,恁鲜。
鱼锅边上的锅贴膜也好吃,特具一色。要把面活的软一点,把馍往下贴,一半留在上面,一半泡放在鱼汤里煮,一定要薄薄的,最后一把,蘸上一点水,一抹,光亮平整,熟了好吃也好看。盖上锅盖,上面常常放一个黄盆压上,黄盆里面放些水,等锅开了,水也热了,温水可以用来刷锅洗碗喂猪;煮鱼开始要大火烧,后来等锅开了以后用文火慢煮,最后再用死火炕,不大一会儿,鱼熟了,锅贴鱼馍也熟了;靠锅的上半面是脆的,下鱼锅汤里的那部分的是鲜软的,叫“鱼喝饼子”;那个香呀,鲜呀,让我每次想起来,都差点要流出口水来。
秀儿和毛芋与我们家经常“过碗”,谁家里有好吃的,就会送出一些让你家他家都来尝尝,我妈妈上过学,见过世面,鱼也烧得好吃。他们常常会夸妈妈的手巧,心眼也好。秀儿的妈妈经常生病,她爸爸就用平板车,上面铺上一条芦苇席子,身上再盖上一床被子,拉着她的妈妈去西边的村子里找医生看病;秀儿也常常跟在后面,偶尔有上坡的路或遇到车辙,可以一起用力推一下车子,帮上一把;她爸爸脚大腿长,走得快,跟不上时,她就在后面一路小跑;有时鞋不跟脚,跑掉了,她就拾起来,抱在怀里,一边用手抹汗,一边继续跟着跑。
(未完待续)
王婧,女,1974年9月1出生,文学业余爱好者,灵璧家园网优秀诗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