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西周的政体官制
政治体制是指以国家政权组织为中心的,各种具体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规范的总和。就是使国家机器能正常运转所采取的组织形式、权限划分、工作方式等具体制度和规范。
86.1西周等级制度下各层级的主要社会作用
西周建立于我国青铜文明鼎盛时期,其政治组织已相当严密,文明教化也达到较高水平。西周时期所形成的基本政治体制和政治意识,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基调,对中国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盛赞:'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译:'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继承周代的制度。'
86.2孔子十分推崇周礼
西周的政治体制既与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政体不同,也与秦汉之后以郡县制和官僚制为主的帝国体制不同,是处于过渡时期的一种政体模式。
以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先秦时期的国家形态可分为三个阶段--'古国、方国、王国',夏朝之前的氏族部落(三皇五帝)为古国阶段,夏商至周公东征之前为方国(联盟)阶段。
《尚书·周书》牧誓、大诰篇内,西周就将同盟诸侯国的国君称为'友邦君',证明周公东征前,西周只是一个国与国的联合体,成员间没有明确的等级性名号,还未确认王与各级诸侯之间的名分。
86.3夏商周三代演进过程
而周公东征之后,西周形成了宗周为本、诸侯国为辅的国家联合体,相比于之前的方国联盟,西周的政治实体更加稳定、更为高级,可称为'王国'。而秦统一六国后,中国进入大一统的'帝国'时代。
强大商国的覆灭过程,对西周统治者的政治思想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对上天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产生了怀疑,因此总结经验教训,以德立国、以礼治国,从而创造性的建立了'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
西周统治者希望通过名目繁多的礼仪来维系贵族等级,消除内部纷争,做到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使各色民等安于本分,以维持统治者的长治久安。
86.4礼乐制为西周各项政治制度服务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西周的政体和官制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首先明确西周的国家属性,是奴隶制国家联合体。
虽然不少学者对西周是否属于奴隶制政体存在疑问,但通过文献和史料都可清晰地看出西周社会奴隶制盛行。
西周奴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属于私产的'臣妾',可以赏赐或买卖;另一种是属于官府公产的'隶',来自罪人或战俘。
86.5西周等级制度示意图
'臣妾'一词,周初已经存在。《尚书·费誓》中,将臣妾(男女奴隶)与马牛相提并论,均为特定主人的财产,逃跑了要捉住归还原主,隐藏或诱拐臣妾的要科以刑罚。康王时的复尊铭云:'燕侯赏复冂[jiōng]衣、臣妾、贝',说明臣妾和财物一样为奴隶主所占有。
臣妾可在市场上买卖。《周礼·质人》说:'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车辇、珍异。'其中'人民',注云:'奴婢也。'在《大宰》中即称为'臣妾'。臣妾为私家所有,如曶铭所示,臣妾可作为赔偿来转让。他们主要是从事家内劳动,但也有被主人驱使去从事生产劳动的。
86.6金文记载西周五名奴隶能换一匹马一束丝
'隶',据《周礼》记载,有'罪隶'与'四翟之隶'两种。罪隶是由于男女本人被判罪,或者家人犯罪而从坐的,也称为'奴'。据《周礼·司厉》,罪隶中男的由罪隶之官管理,在各官府中服使役;女的则交给舂人、槁人之官,做舂米之类的沉重劳动。四翟之隶则有蛮、闽、夷、貉的分别,皆战俘而为奴隶者,从事畜养牛马禽兽以及把守宫舍。
而西周主要承担农业劳动的,是平民(国人)。他们的身分虽比臣妾和隶高,但依然过着贫苦的生活,终身为贵族所使役,可参看《国风·豳风·七月》。
86.7西周也殉葬奴隶,只是文献中刻意掩饰
二、西周的职官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
西周的政治体制基于分封制和宗法制。所以存在中央(周王室)和地方(诸侯国)两套官制体系。
成书于战国的《周礼》系统地记述了西周的统治机构,说周有六官之制,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可见西周的官制整齐而严密。
86.8《周礼》中详细记述周代官制
但《周礼》在成书时经过儒家的改造,加进了大量的理想化和系统化元素,所以不能将之视为完全真实的西周政体制度,还需要与《诗经》、《尚书》等先秦资料以及青铜铭文的记载进行印证。
《尚书·酒诰》云: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寮、庶尹、惟亚、惟服、宗工。
86.9西周内外服制变化图
所谓内服,即指周王室的中央政府,百寮、庶尹是中央政府的官吏。以天子为首的中央政府,是西周最高权力机关,他统辖着以诸侯为首的地方政府,即为'外服'。
西周的任官制度主要是宗法分封与世卿世禄制,即根据与王室的血缘远近和爵位差别享受不同的政治权利。王朝高官重职都由宗室贵族担任,大夫以上的官职世代相袭,大夫以下的官员实行选士制度,也全部来自于贵族。
86.10周代与秦汉选官制度比较
三、西周中央官制
在西周初期的中央政治机构中,主要根据王室血统远近来进行权力分配和职务安排,周天子最重要的辅弼大臣为太师和太保。二者是西周初期中央政权的首脑,掌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并肩负保育和监护年少君主的职责。
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其采邑在周,武王克商之后封之于鲁,因政务频繁一直未能就国,由其子伯禽就封,次子一支相周,世代袭为周公。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七年,至东征胜利,营建成周后还政成王。成王命周公留守成周,主持东都事务。
86.11周公辅政成王(摄政七年)
召公,姬奭,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其采邑在召,后封于燕,由于辅佐成王未能就国,由其长子姬克就封,其次子一支则留在周室世代继承召公之位。在周初的铜器中有不少'公大保'的铭文,可以佐证召公曾担任太保,并被尊称为'公大保'。召公担任太保期间,曾奉命率兵出征,还主持了康王的继位大典。
86.12召公奭是周初重臣,召公一脉一直辅佐周天子
姜尚,姜望,周武王岳丈,成王的外公。因官至太师,又称尚父,被尊为齐国的始祖而称太公,民间则称其为姜子牙或姜太公。太公在武王时统率大军相武王伐纣,武王死后,与召公、周公一起辅佐成王。
'三公'在西周初期不是官职,而是对周公、召公和太公的尊称。其中,召公居太保之职,而周公与太公都居太师之位,而三公制--太师、太傅、太保,形成于西周中后期。
86.13姜尚辅佐四代周王(周天子)
根据西周金文资料,西周的中央政权分为卿事寮和太史寮两大官署。
金文的'卿事'即为文献的'卿士',周将执政大臣称之为卿事或卿士,是卿事寮的主官,主要执掌中央军政司法大事。'三公'都属于卿事寮,西周初期太师太保为尊,而到西周后期太师为卿事寮的最高长官。
86.14令方彝铭中提到卿事寮,对研究周初官制很重要
按《周礼》记载,自'天子立三公'之后,又有'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等为'六卿之属'。印证其他史料及金文记载,周的卿事寮与《周礼》六卿大体相同,司徒、司马、司空确为西周重臣,其官位仅次于太师或卿士。
司徒又称司土,管理国家的山林水泽、农田耕作及劳役征发;司空也称司工,负责管理百工职事和工程建设;司马则管理军赋征收、车马管理及军需事宜。司徒、司空、司马合称'三司'。除'三司'外,诸尹、里君和百工也属于卿事寮系统,但职事不如'三司'重要。
86.15西周官制和主要官职
太史寮是掌管历法、祭祀、占卜、文教等事务的中央秘书部门。
《诗经·小雅·节南山》说:尹氏和太师是周王室的砥柱,执掌着国家大权。这里的'尹氏',就指太史寮的主官。西周中后期,太史寮下属的内史寮地位提升,太史和内史两职分立,都是国家重臣,又称作册尹和内史尹。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内史寮和太史寮自周初就没有隶属关系,只是前期内史寮地位不高相关记录少,到周中后期内史寮地位提升,甚至凌驾于太史寮之上。
86.16中国自商周起即形成记录皇家起居的习惯
西周初年有很多史官活跃在政治舞台之上,在《周礼》中,'史'是数量最多的官职之一,他们是周王的近臣,主要负责起草和宣布册命,传达周王的命令,整理和保存文化典籍并主持典礼和仪式等。
在西周的中后期,史的地位上升,太史的地位仅次于太师和太保。史官除了记录天子言行之夕卜,还可以规谏周王的缺失,如商旧臣辛甲归周之后成为太史,行使'命百官、官箴王缺'的职责。
86.17古代史官付出沉重代价记录的历史基本可靠
此外,西周还设置了王事服务机构,主官为太宰,下设主管王室服装制作的'缀衣',主管王室成员饮食的'膳夫',管理王室库藏的'庶府',负责传达文书的'太仆',管理王室器物和车舆的'携仆或御',守护宫廷的'师',为王养育马匹的'趣马',看守宫门的'门尹',掌管宫内女官、侍女的'九御',掌王室祭祀事宜的'太宗',职掌占卜凶吉的'太卜',掌贵族丧葬礼仪的'丧史',掌管乐律和国学的'乐师'等。
此外,王宫中还有宦官,即阉人,处理后宫杂务。
86.18周代遏制神权在政治中的影响具有划时代意义
西周卿事寮和太史寮的设置,基本沿袭了商代官制。但太史寮的地位明显下降,商时太史寮长期被巫祝集团掌控,成为可以抗衡的王权的机构。但在西周,太史寮保留了史官的职责,却极大遏制了神权(巫)在政治中的作用,这也是中国后世王朝从未沦为神权政治的主要原因。
在周的卿事寮和太史寮之外,还有一个可与太保、太师和太史并列的官制,即'太宗',又称'宗伯',是管理周王室宗族内部事务的最高长官。
据文献考证,西周的高级官爵至少有公、卿两级。
86.19虢国护卫宗周四百多年-虢国博物馆
公一级,执掌军政大权的太师或卿事一职往往由两人担当,称为'二卿事',如周初成王时周公旦和太公望同为太师,厉王时虢公长父和荣夷公同为执政大卿事,幽王时则有虢公鼓和祭公敦共秉国政,直到春秋时仍沿用这种左右二卿事执政的制度。
卿一级,除司徒、司马、司空、太宰外,还有司寇(司法刑狱)、公族(诸侯朝觐问聘事务),合称六卿,到了中后期司寇职位下降,剩下五大臣。至于中下级官吏的官职,因不甚清晰就不展开讲了。
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深化,周贵族阶级中的权力分配日益世袭化和固定化,至西周中期以后,出现了如虢季氏世代为师、微氏世代为史的官职世袭情况。
86.20克罍记述成王封燕侯封疆授民的史实
周天子对每一代世袭的官职都要重新册命,在重新册命时,可以对职位进行变更和调整。周王的这些册命之文在周的彝铭中有不少记载,足证在西周中后期已逐渐形成官爵世袭制度。
四、西周地方官制
周王室外的诸侯国官制,大多根据中央官制设立本国官制,名目繁多各异,无法一一叙述。此外,西周时诸侯可以兼任王室的官职,周天子也可以任命、调度诸侯国内的官员。
86.21西周重要诸侯国爵位简表
在探讨西周地方官制时,不得不提西周的爵制与官制的关系。从春秋时期鲁国来看,爵等与官职的高低大体上是对应的,'爵'的地位凌驾于'官'之上;各诸侯国依爵等拥有不同数量的'军',各军由诸卿依爵位高低和晋爵先后来统率,大夫则在军中担任稍低的辅助性职位。
西周的爵制与贡赋和食禄也有密切关系,诸侯对周王的贡赋,一般畿内诸侯'卑而贡重',而畿外诸侯则基本与爵之高低一致,'列尊贡重'。
五、西周官制补遗
值得一提的是,西周并没有建立官员的俸禄制度。官员的俸禄来自贵族封地的收入。封地收入除了向上一级贵族交纳一定的贡赋以外,其余的全部归自己所有,也就是'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民食力'。
86.22古代制仕官员授学制
西周时期还出现了官员的致仕制度。除了世袭大贵族外,其他在各级政府任职的官员年龄到70岁时就要交卸职务,退休养老,以保持官僚队伍的活力。
官员退休后如果筋力尚健,可以到各级学校传授知识和礼仪,同时坐食俸禄安度晚年。这一制度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诸多朝代,是促进国人接受礼教文化的重要制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