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演的不是历史而是人性

以下两句话,你肯定似曾相识。

第一句:“自从这种机器发明之后,我们现在的手动书写能力,甚至比不上小的时候。”第二句:“现在的年轻人堕落了,不再进取、不尊重文化,不听老人劝。”

第一句说的似乎是电脑对我们书写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其实这话是生活在15世纪的威廉·卡克斯顿讲的,他所说的机器是印刷机。是的,5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反思印刷机对手写字的影响。

第二句话会让我们想起身边老一辈人的感叹。但这句话其实是古巴比伦时期刻在泥板文书上的一段文字,4000多年前就有人在抱怨世风日下。

像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等等先哲,更是向往尧、舜、禹、汤、文、武甚至更原始的时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感叹:还是没结婚之前好,还是在学校读书那会儿好,还是农村好,还是刚参加工作之际好······

“乡愁”“厚古薄今”“人心不古”“诗和远方”等这些观念不是我们当代人特有的产物,不论中外,自古皆然。

那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怀旧?总是觉得以前的岁月是最好的,儿时的经历是最纯的,初恋是最美的,古人田园牧歌的生活是值得羡慕的?

原因可能很简单:我们总是讨厌不确定性。对现在的处境无可奈何,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以前好;对将来的遭遇没有安全感,就希望从过去找到确定性。

我们总喜欢把“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断地重复”挂在嘴边,而且还引用黑格尔的那句“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似乎我们总是原地踏步,陷入了贾谊说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历史怪圈中。

历史重演论只是一种错觉,事实上历史根本不可能重演。人们吸取了历史教训后就会改变历史,使得之前那个教训不管用了。简单一个例子:你读了孔子的传记千百次,并且按照孔子的言行来要求自己,而且还改掉了孔子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你就能超越孔子?无稽之谈。

并不是单单靠研究历史就能推测未来的,世界充满随机和偶然性,在瞬息万变的未来面前,历史教训显得苍白无力。学史的目的不在于预测未来,除了大趋势,未来根本无法预测。

很多人在读史的时候,喜欢寻找自己廉价的优越感:“这个皇帝真傻真蠢真残暴,你要是稍微理智一点、仁爱一点不就不会亡国了么?要是我来当这个皇帝,天下早就太平了。”诸如此类。

站着说话不腰疼。且不说那些被历史教科书抹黑的历代帝王,就说汉献帝刘协、唐哀宗李柷、金哀宗完颜守绪、明思宗朱由检、英国首相丘吉尔、法国皇帝拿破仑。

这些都是公认的牛人吧,面对大厦将倾、帝国崩盘,他们能做什么?他们就算吸取了所有教训,但是“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变化”,无济于事。

历史是存在结构性进步的,谁也无法否认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要远胜于两千年前,而且,我相信没有几个人真的愿意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你真的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时代?恕我直言,那时候可没有无线网哦!如果在全世界推广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最多只能养活3000万人,拒绝工业、服务业,拒绝现代化只能让文明停滞,你根本没有机会在手机上看到这篇文章。

你可能会说:其实我并不是反对时代发展和进步,我只是觉得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自然”,破坏了生态。

何为“自然”?让老牛耕地叫自然么?抬杠地说,这就是虐待动物嘛。原始人和大自然相处一点都不和谐,他们通过烧荒的方式获得耕地,还大批猎杀剑齿虎、猛犸象致使其灭绝,他们是完全没有环保意识的。

重演的并不是历史,而是人性的底层代码:自私、嫉妒、好胜、自卑等。历史重演论,指的不是历史本身,应该是单独的个人。因为我们一遇到困难就开始伤感、抱怨、放纵,想复古想回到过去,这不就是一种缘木求鱼、舍近求远的做法么?

如果一直怀念过去,并且坚持认为回到过去才能快乐起来,那历史就不仅仅是重演了而且还会倒退。王莽改制不就这样么?一心恢复儒家经典提倡的周礼,按理说,大家都应该对美好时代的恢复而激动万分。

结果呢?事与愿违,王莽的社会主义性质改革彻底失败,最后身死国灭、贻笑大方,原因就是不合时宜。王莽的失败,从实践上宣告了政治复古主义的终结。

确定性和安全感只能来自心中,而无法来自以前。重头再来未必有多大变化,就算时光倒流,你的认知模式还是老样子,你的选择还是一样的,你的人生不会改变的。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担忧和使命,英雄豪杰需要从历史中发现和总结规律,但更应该抛下那些负担和压力,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探索未知,向前看才能消灭对未知的恐惧。

韩非在《五蠹》中写道: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王安石也冒天下之大不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是的,韩非和王安石都是超越自身时代的存在,二者都提倡改革变法,二者的结局都不怎么好,但谁能说他们不是英雄呢?

何必回首伤往事,且把风流唱少年!不必感叹年华易逝、人心不古,向前看才能找到答案,正如伟人所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