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尽头”不该是“借贷”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现场·我在我思】
原标题:互联网的“尽头”不该是“借贷”
吴迪
点外卖时,想领一张外卖券,发现完成借款才可领取;打车结束计费后,APP却弹出授信贷款广告……有媒体报道称,近来,几乎打开手机上任意一个APP,都能看到借款的入口,当APP都想借钱给你,“原来互联网的尽头是借贷。”
时下,这种“担心你没钱花”的APP不少,“排名前100的流量巨头,70%都开始了金融变现。”一些没有互联网金融牌照或不想组建金融团队的企业,也会选择与持牌机构合作,或者在结算页面等为其他借贷产品导流。一些引导性的操作不时出现,有的自动跳出借贷申请页面,让用户容易误操作;有的以发放优惠券的形式吸引用户点击,而一旦点击很可能等于“一键贷款”,且“几乎不给你后悔的机会”。有些人因此不知不觉间就背负了贷款,更有甚者成了“老赖”还不自知。
我也有过“踩坑”的经历。一次购物后,页面跳出领取优惠券的入口,文字提示称可在以后购物中享受折扣优惠,我选择了同意领取。然而点击“同意”的一瞬间,跳出的提示是“即将办理贷款申请并开通相关功能”。再仔细研究一番才发现,所谓优惠券,领取的前提是办理平台贷款。
时下,我国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消费向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过渡,消费金融市场巨大。这促使不少互联网公司高度重视消费金融,加大投入。提供借贷服务、开通借贷业务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不能一再诱导借贷行为,让人们没有选择权。
对个人而言,能否及时、足额还上贷款,决定着征信是否会背上不良记录。对整个社会和金融秩序而言,则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央行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有些APP蚕食网贷“上半场”留下的市场、放水养鱼,如此操作让人想起一款名为“贪吃蛇大作战”的游戏。某种角度上说,一些APP无差别地诱导用户借贷,也是通过“贪吃”变强的过程。
作为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基础设施”,一些APP正在失去应有的光泽和成色。这无疑会影响到人们的使用体验,以及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的健康发展。日前,工信部通报了33款违规收集用户信息的APP,涵盖了不少知名平台。互联网企业应以更体面和阳光的方式谋求发展空间和竞争力,实在不该通过耍小聪明、搞小动作“算计”用户。
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兼顾外部监管力度与企业内部发展理念的构建,如何兼顾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与保护用户隐私权、安宁权等权益,是有关方面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面对APP都想“借钱”给用户的趋势,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提高警惕,未雨绸缪,拿出更多切实的举措和行动,而不能任其将问题做大,对个人、对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隐患。
责任编辑: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