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富商想打造一支舰队,却遭到军机大臣阻扰,无疾而终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手持冷兵器的清军被船坚炮利的英军打得一败涂地。战后,林则徐、左宗棠等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建造新式战船、组建强大舰队的建议。受各种原因的限制,林则徐、左宗棠提出的建议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没有付诸实施。
第一次鸦片战争
倒是一个广东富商,真的建造出了一艘新式战船。
这个广东富商叫潘仕成。
潘仕成,字德畲,祖籍漳州,世居广州,生于1804年。潘仕成出身一个富商家庭,祖代从事经营盐务,名列广州十三行之列。潘仕成很有经营头脑,一方面继续经营盐务,一方面扩张茶叶生意,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成为广州首屈一指的富商。
潘仕成
潘仕成有钱后,买下广州荔枝湾一块几百亩土地,大兴土木,修建了被誉为岭南第一名园的私家庄园“海山仙馆”。今天的广州荔湾湖公园,就是以当年“海山仙馆”的一部分扩建而成。
难能可贵的是,潘仕成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凡是地方上有铺路、赈灾、种牛痘等需要,潘仕成都慷慨解囊,成千上万地拿银子出来。1861年,两广总督劳崇光重建广州贡院,急需资金,潘仕成一次性就捐资13500两银子,是捐资最多的广州富商。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广州位于战争前线阵地,陷入空前的危险之中。1841年4月,英军决定进攻广州。广州军民同仇敌忾,潘仕成自然不会置身事外,参与了广州的防务工作。
晚清广州
不仅如此,潘仕成还参与捐铸大炮。这从靖逆将军奕山、参赞大臣齐慎的奏折中可见端倪。1841年5月,奕山、齐慎在奏折里说:“此外尚有在籍刑部郎中潘仕成捐铸五千斤三千斤二千斤炮四十尊,尚未铸成。”
一个月后,奕山、齐慎再上奏折说:“此外并有在籍刑部郎中潘仕成,先经捐铸五千斤、三千斤、二千斤大炮四十尊,鸟枪一千杆,复购买吕宋(菲律宾)制造炸炮子一百九十八颗。”
由此可见,潘仕成不但捐铸了40尊大炮、1000杆鸟枪,还购买了菲律宾制造的198颗炮弹。这些武器部署在广州沿河地带,在英军进攻广州城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清军大炮
在战争中,潘仕成觉察到英军舰船的威力后,决定建造新式战船。1841年6月,潘仕成捐助了1万两银子,自行建造一艘战船。这艘战船“船底用铜铁包裹,布列炮眼作为样式,以期坚固”。不过,1万两银子明显不够用,潘仕成又追加预算,达到了1.7万两银子,从国外购买坚固耐用的洋木,终于造成了这艘新式战船。
按照奕山、齐慎的描述,这艘新式战船“船身长十三丈三尺六寸,底骨长十丈零八尺,面宽二丈九尺四寸,高深二丈一尺五寸……船舱分三层,下层压石约深三尺余。二层间档板十六度,俱用红罗木,厚二寸半。中藏水柜三个,火药柜三个,弹子柜二个。中层两旁安大炮二十位,船尾安炮二位,自二千斤至三四千斤不等。柜顶棚面,两旁安炮十八位,自一千斤至数百斤不等。仍可分列子母炮数十杆。船头炮位,随宜安放。此船可容三百余人,共用工科银一万九千两。”
潘仕成造好新式战船后,捐给广州官府。道光皇帝闻讯后,赞叹不已,下令由潘仕成继续建造类似战船,“以后制造船只,即著该员一手经理,断不许令官吏涉手,仍致草率偷减,所需工价,准其官为给发。”
晚清广州
可是,当时掌控朝政大权的主和派官员将这种新式战船视为“奇巧淫技”,又不愿意造船这种有丰厚“油水”的差事落到一个富豪手里,便进行了阻扰。这以穆彰阿为代表。
穆彰阿,字子朴,号鹤舫,满洲镶蓝旗人,生于1782年,深得道光皇帝信任,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和领班军机大臣,位高权重。穆彰阿是怎么阻扰潘仕成造船呢?他利用担任领班军机大臣的身份,联合直隶总督讷尔经额、两江总督耆英、山东巡抚托浑布、江苏巡抚程矞采、浙江巡抚刘韵珂、福建水师提督窦振彪等封疆大吏,奏报朝廷,劝阻道光皇帝任命潘仕成造船。
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不胜其烦,只好放弃了任命。潘仕成自掏腰包,拿出8万多两银子,造了4艘新式战船,但由于清廷不肯按照承诺拨款,导致后继乏力,打造一支舰队的想法无疾而终。
那么,穆彰阿等人不愿意潘仕成造船,自己有没有造船呢?
接下来的几年,讷尔经额、刘韵珂分别造了一些战船,但这些战船纯属忽悠道光皇帝的“应景之作”,看上去倒是高大威猛,实际上外强中干,毫无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