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让生命回归丰富的宁静
人世间最难的事情莫过于面临选择而无法取舍。
选择了林荫小路,就放弃了阳光大道;选择了欣赏奇景,就放弃了平坦旅途;选择了重新开始,就放弃了曾经拥有;选择了奔赴远方,就放弃了现世安稳……
陶渊明一辈子都在纠结一个问题:到底是出仕还是归隐?
纠结,不是不知道该怎样做,而是舍不得放弃。
--01--
陶渊明出生在四分五裂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有名的乱世。
乱世,之所以乱,是因为失去了“道”。
作为一个受儒家影响颇深的儒生,陶渊明不会没有听说过孔子的一句话: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生活在这样的乱世,“归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呢? 少年状且厉、抚剑独行游的豪情呢?难道一辈子就守着祖上留下来的这几亩薄田生活吗?
陶渊明不甘心,他二十九岁才得到一个江州祭酒的位置,虽然官小,但是他觉得他可以吃苦,也可以从最基层一点一点做起。
但当时陶渊明的顶头上司是江州司马王凝之,那可是贵族中的贵族。 首先他姓“王”,就这个姓氏,陶渊明奋斗一辈子也赶不上他刚刚出生时的起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指的就是王家和谢家。
据说陶家曾经在一个王姓人穷的时候送一船米给他,结果被当面拒绝,并且说:“我王家的人没米下锅,自会找谢家去讨,不要你陶家的米!”
现在这个上司不仅是王家的人,而且,他爹就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他的夫人姓谢,就是“淝水之战”统帅谢安的侄女,“咏雪才女”谢道韫!
没什么本事庸俗乏味还能做到一市之长的王凝之,他的眼里只有出身。陶渊明就算是再兢兢业业,又能如何?
陶渊明愤而辞职。
回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庐山脚下的那几间茅屋.
也许是为了说服自己,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吧?陶渊明一口气写了六首《劝农》: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还是做一个农民吧,像上古时代那样,自给自足、逍遥自在,没有门第、没有虚伪,做一个快乐的人,不是很好吗?
但是,做一个农民,就没有烦恼,一定快乐吗?
人生的烦恼,从来不因为你的出身、你的职业而有所不同,生活原本不易,烦恼无处不在。
--02--
金风送爽,天朗气清,陶渊明静静地坐在在茅屋外面的柳树下谈琴,黄昏的风轻轻地吹动他的头发。身后——夕阳、田野、菊花,把他瘦弱的身躯映成了一幅单薄的剪影。
七弦古琴缓缓流淌着的音符渐渐飘远,一如他此刻飘飞的思绪。他想到他回来之后,奋笔疾书的那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我是哪里人,你们不是都有高贵的门第吗?我没有,我只知道我家后院有五棵柳树,这就是我的号。以后我就叫:五、柳、先、生!
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心想回来过悠悠上古的生活的陶渊明,结果却被现实的石头砸了脚:妻子因难产而死。
陶渊明望着远处的庐山,眼泪簌簌落下。
他八岁就没有了父亲,妻子是母亲做主给他娶的,那是一个农民家的女儿,憨厚朴实,陶渊明和她在一起,虽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但是现在她死了,他心里仍然觉得空荡荡的。
其实在他的心里曾经住着一个美丽的女孩儿,可是他知道自己娶不了她,她门第高贵,她的父母绝对不会把女儿嫁给他。
他悄悄写了一篇长长的《闲情赋》,其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十愿”,在千年以来每一个少年的心头唱响: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
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
那是他人生中留下来的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的文字。就是通过这篇赋,我们才知道,娴静少言的陶渊明,原来在少年时代曾经拥有过一段如此刻骨铭心、又如此唯美浪漫的爱情。
即使独自品尝那份相思的痛苦,即使所有的付出都是一厢情愿,也无怨无悔。也许,这就是爱情吧。
烦恼的时候,就泡上一杯茶,捧着一本书来读吧,这样似乎时间也过得快些。
陶渊明翻着他从小最爱看的一本书:《山海经》。
那些奇异的神话故事,陪伴他度过了整个的童年时光。死了也要复仇的精卫,没有了头颅还要战斗的刑天,每每读来都会让他热血沸腾。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一个人的气质里隐藏着他所读过的书,对于陶渊明而言,他不会心甘情愿一直隐居下去,他就像是大海,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暗流涌动。 他连写诗都是一组一组的写,没有出仕,只是因为机会没有到而已。
一边读书一边农耕,之后陶渊明娶了第二个妻子,她的妻子为他生下四个儿子后,生病去世。
没有办法,四个孩子需要母亲,陶渊明又娶了第三个妻子翟氏。就是这个妻子,陪伴陶渊明一直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陶渊明心里感受到了为人父的快乐,然而贫穷的生活使孩子们经常挨饿,他的内心隐隐生疼。
所以当接到江州刺史桓玄的邀请信时,陶渊明没有犹豫,赴任去了。
--03--
所有看似随意的选择,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仔细斟酌。
选择出仕,除了经济因素,陶渊明理由有三:
一、新皇帝执政后,大权旁落,国家发生内乱。大乱之后必定大治,也许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况且他今年已经三十七岁了,人生能有几回搏?
二、桓玄是一个很有思想和能力的人,他是北伐名将桓温之子,而且桓玄之前讨伐了把持朝政的司马道子,这次还要讨伐内乱的孙恩,他绝对比王凝之要强得多。
三、他和桓玄也算是世交,他的外祖父孟嘉就是桓温手下的幕僚,而且武将出身的桓玄也很佩服他的曾祖陶侃。陶渊明和桓玄小时候曾经是很好的玩伴儿,从感情上也比较亲近。
满腔热情的陶渊明带着“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的决心投奔了桓玄,谁知当他快鞭策马奔跑在驿站上为桓玄送信请兵的时候,他没有想到,桓玄有篡位的野心!
失望的陶渊明以母丧为由离开桓玄,之后又投奔另一个枭雄刘裕,才发现自己才出虎穴又入狼窝。
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的人,非忠即奸,任何有能力有思想的人都不会愿意长久地屈居人下。
然而陶渊明的内心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陶渊明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失群的鸟一样,怎么和这个时代如此格格不入!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饮酒·其四》
别人可以顺势而为,但是他做不到。毕竟他一直生活在东晋,他的曾祖还为东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想到了孔子理想中的生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在暮春时节,天气转暖,穿上轻薄的春装,约上几个朋友,带上各自的孩子,到沂水里洗洗澡,再登上求雨的高台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暖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时运》其一
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他心中所希望的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的日子该结束了,快回去吧!
有酒有酒,闲隐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停云·其二》
世初乱而出仕,世乱极而归隐,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可是陶渊明还是下不了决心,一个大男人,都已经四十一岁了,难道要自己的老婆孩子跟着自己讨饭吗?为了自己内心那一点点可怜的自尊,难道就不可以忍受委屈吗?
人家谢安隐居东山,那叫“高隐”,吃喝不愁,衣食无忧,悠哉乐哉,潇洒风流。
陶渊明决定接受彭泽县令的职务,等挨过青黄不接,等拿到俸禄,等攒够让家人过上吃饱饭的生活,就辞职回家。
陶渊明在这个沼泽湖泊星罗棋布的地方兢兢业业地查户口,得罪了隐瞒实际人口逃税的大地主,他的靠山督邮大人三番五次借检查工作为借口刁难陶渊明,要他必须着官服来见。
仅仅在这里工作了八十天而已,还要不要坚持?但是难道因为那点俸禄,就把尊严低到尘埃里吗?他留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挂印而去。
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做人,总要守住内心的底线。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便会滴在心上。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从此后再也没有回头。
--04--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路途遥远,天还未亮,哪里才是我的家乡?
到了!到了!!终于到家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次是你真的决定离开,你终于回来了!
他一口气写了五首《归园田居》,来表达他重获心灵自由的喜悦: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杂陈,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即使是做一个不称职的农夫又如何?我愿意!只要不违背我的心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此后的一辈子就这样度过吧,忙时耕种,闲时饮酒,平和闲静、古朴淡远。
这是怎样惬意的生活啊!在锄完地腰酸背疼的回到家里,悠闲地喝上一壶小酒,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这其中的情趣,岂是用语言能表达的?人生若寄,憔悴有时,他一口气又写了二十首《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也许孩子们不理解他的选择,甚至会埋怨他。可是难道不应该给他们留下一些精神财富吗?
君子忧道不忧贫,物质虽贫乏,却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可是一个人的精神富有,是任何物质都替代不了的呀!
他经常教导孩子们要珍惜时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杂诗·其一》
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习勤奋刻苦:
勤学如春起之苗,
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他告诉孩子们要博爱:
落地为兄弟,
何必骨肉亲!
——《杂诗》其一
他也会教导孩子们看淡生死: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拟挽歌辞·其三》
可是陶渊明自以为归隐田园就可以平静的内心,很快被打乱了。
公元420年,刘裕废掉东晋最后一个皇帝,建立宋朝,史称刘宋。至此,两晋时代结束,中国进入了历时169年的南北朝时期。
消息传到庐山,陶渊明望着地里的庄稼,久久沉默。他回到草屋里,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并为这首诗写了一篇长长的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桃花源记》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故事,可是现实生活中没有,又多么令人绝望!他流着泪写下最后六个字:后遂无问津者,然后在旁边署下自己的字——陶潜。
--05--
三年后,一场大火毁了陶渊明的庄园,让他原本贫困的生活更是变得一无所有。
他坐在那五棵柳树下弹琴,那把跟随了他六十年的七弦琴,弦断了。陶渊明的手在无弦琴上拂过,悠扬的琴声在他的心里又一次响起。
这次,他的耳朵里有两个声音在争吵,他知道:一个声音是他的身体,一个声音是他的影子。
身体对影子说:“天地山川可以得到永恒的生命,人却无法长生不老,所以有美酒就喝,千万不要错过。”
影子对身体说:“总有一天,随着你的死亡,我也会无影无踪。为什么不为后世留下美名呢?”
忽然,一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声音哈哈大笑起来:可笑啊可笑!一个“形”、一个“影”,没有了人的“精神”,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
陶渊明停下抚琴的手,起身向外走,蓝天下,有鸟儿独自飞过。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其实这世上的每一个人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就像夏日里朝开夕落的木槿花那样,倏忽而逝。
天地常在,人生无常,“变”才是不变的常态。只有让生命回归丰富的宁静,才能笑看这人事变幻、沧海桑田,才会在每一次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公元427年,陶渊明去世。临死之前,他神情平静,嘴里喃喃念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陶渊明去世的年龄,一直被后人争论不休。无论是五十多岁、六十多岁、还是七十多岁,有什么关系吗?
所有能发光的生命都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
你无法选择你的出身、你的长相、你的智力、你的家庭、你的生活环境,可是你可以选择你生活的态度。
内心拥有丰富的宁静,就会拥有战胜一切的力量。
关键词:陶渊明,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