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四味药的祛湿名方,胖子瘦子都能用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湿邪重不重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自己的舌头。
1
  发现体内湿气大的信号 
伸伸舌头,有没湿气一看便知
你可以在每天早晨刷牙的时候,对着镜子,仔细观察舌头。看舌头主要看两部分:一是看舌体,二是看舌苔
湿邪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不过,其本质却是离不开水分太多这个特点。
通过舌体的大小,可以判断体液的多少。水分越少,舌体越瘦水分多了,舌体就会胀大起来。
咱们去非洲的时候可以看看沙漠地带的人,他们很少有胖人,这就跟水分的蒸发有关系。舌头胖了、大了,但是口腔还是原来的大小,舌头就会顶上牙齿,时间长了就留下齿痕。
另外,湿多了以后舌体也可能出现裂纹,像是泡发了一样,跟咱们洗澡时间长了手上起皱一样。
再来看舌苔。正常的舌苔应该是薄白而清净的,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达不到这个程度,出现了腻苔,那可能就预示着身体出现了问题。
腻苔是什么样呢?它就好像舌面上挂着一层刚喝完的牛奶一样,又白又厚。
像这种舌苔白厚,看起来比较滑腻的,说明体内湿气比较重或体内有寒;如果舌苔黄厚而且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舌苔薄说明病只是处于初期,病位浅;舌苔厚,说明病已经逐渐侵入体内,病位较深。
那我们总结一下,看湿气在舌头的主要表现就是:舌体胖大,舌头两侧有牙齿印或舌体有裂痕,舌苔厚、发黏,就表明体内湿气过重
那么除了望诊,我们还可以通过这4个信号来判断
  • 起床后身体疲劳,四肢沉重——湿气重浊。
有的人起床后觉得特别疲劳,头上像有东西裹着一样,整个人没有精气神。
  • 便完不爽,大便冲不干净,小便淋漓不尽。
有的人清晨大便后,发现大便黏,不容易擦干净,别人用一两张纸就行,他得用三四张。而且,有可能冲一次水还冲不干净。还有人在小便时排尿不畅,有淋漓不尽的感觉。
  • 下肢易水肿
《黄帝内经》中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我们收水往低处流,湿的特性跟水相似,都是往下走的,所以湿邪容易侵袭腰以下部位。
  • 面色淡白,精力不济
被湿邪困住了肌表的经络,肢体就会困重,懒动;如果湿邪阻于中焦就会胸脘痞闷;如果湿邪停于下焦,气化不利就会小便短涩。
想要祛湿我们就要先弄明白湿是什么?
“湿”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水,右边是两把晾着的丝,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濕”。
它左边的形符说明跟水有关。右上的符号为“日”,也就是太阳,右下的表示挂在架上的丝织品。
了解到这些,湿的含义也就很容易弄清楚了。被水浸过后的丝品,在太阳的照射下,水分蒸腾往上走,形成弥漫、氤氲之势,这就形成了湿。
湿的本质是水。湿从水中来,但是又与水不同。湿是弥漫在天地之间微细的水,你只能感受到它,却看不见它;而水是聚在一起的湿是有形之物。
  • 水和湿是可以互化的
从“湿”的造字上也能看出,水要想化成湿必须依靠阳气的作用,阳蒸水动,氤氲成湿。
湿也可以化成水,在寒凉的气温下将湿聚在一起即为水,南方很多家庭都有除湿机,这里面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降温将湿气凝聚到一起,所以除湿机里最后抽出来的都是水。
中医有很多关于病理的解释,往往就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直接或间接的取象类比。自然界中,江河湖泊之水在太阳光热的作用下,被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聚集在一起,形成云,最后又变成了雨落下来。
在我们人体内,水液代谢也要依靠阳气的作用。水液在体内是以“气”的形式运行的,也就是说液态的水液需要转化成气才能运行到全身,这一转化就需要阳气的温煦、气化作用。
离开了阳气的气化作用,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就无法进行,让多余的水液就会停留在体内,导致内湿。
内湿为病,多是脾胃功能受损造成的。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如果脾胃功能正常,湿邪就会通过大小便等途经排出体外;但是如果脾胃虚弱,水湿就会滞留在体内,从而形成一种诱发疾病的因素,所以除湿应该先当健脾胃。
健脾除湿的方子非常多,每一个方子针对的湿气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让我给大家推荐一款人人都适用的祛湿方,那么当数中医著名的健脾祛湿食方——四神汤。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随伺在旁的四位大臣、由于日夜操劳,加上舟车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继病倒,面对此种情况连御医也是束手无策。
于是乾隆皇帝命当地知府张榜求医,不久,有一僧人前来揭榜,在把过脉之后开出一个药方后,宣告“四臣,事成!”。
四位大臣服下这药方之后,果然立即痊愈。
此后,每有官员南巡,皆以此方炖煮食物养身,久而久之,此方便以'四臣汤’为名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 '四神汤’了。
2
 健脾祛湿“四神汤” 
四神汤其中“四神”是指:山药、莲子、茯苓、芡实(或薏仁)。四种食材的比例是1:1:1:1,约每味15克。四神汤,以甘平为主,甘能治水,故能祛湿健脾和胃。
莲子养心安神为首功,山药以补虚为长,茯苓以去湿为长,芡实健脾祛湿。
四神汤里不但有茯苓化湿,还有芡实把湿气转化成津液,又有山药莲子补虚,且能镇水,达到安神之功,使湿气不再为害,从而整体调理身体,达到健康。
四神汤里面这四位药食同源的食材性质都非常平和,效果好,不光能祛湿,还能健脾固肾,不管你是湿热还是寒湿都能用,对大家具有普遍适用性。
四神都有补益脾阴、厚实肠胃的功能,所以非常适用,怎么吃都长不胖的瘦子,还是喝口水都长肉的胖子。特别是那些消化不好,容易拉肚子,吃多少都不长肉的人,非常有用。
那么我们看一下这四种原料。
  • 莲子
俗谚有云:“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说的就是莲子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
莲子具有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之功效。常用于脾虚泄泻,带下,遗精,心悸失眠。
我们在市面上最常见的就是磨皮莲子,超市里面售卖的非常多,属于通货。
手工去皮的莲子对莲子没有损伤,香气、味道和功效保留的更好,因为仅仅是手工去皮,对莲蓬的采摘和保存要求非常高,采摘早了则成熟度不够,采摘晚了则无法手工去皮只能磨皮了;
而磨皮莲子只能采摘老莲蓬,磨皮莲子煮后容易散,会有一种老莲子的臭味,手工去皮莲子糯而不散,清香味更足。
  • 山药
《神农本草经》记载:“山药味甘温,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民国大医家张锡纯认为,山药即滋阴又利湿,能滑润又收涩。功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且含蛋白质最多,在滋补药中成为无上之品。
市面上有很多山药,都是沙土或者两合土根本不是垆土,因为垆土的制作成本非常高,而且需要提前一年定制。
一般只提供给识货的卖家,同时售价也是普通山药的几倍。所以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买正品的垆土山药。
  • 茯苓
《神农本草经》中关于茯苓的记载:“茯苓,味甘、平,一名伏菟,生太山山谷大松下。”
茯苓甘、淡,平。因其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故古人谓之为“四时神药”。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
茯苓在全国各地都有产出,大别山地区(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处)是最大产地,其中又以安徽安庆所出产“安苓”的产量大。随着野生资源的消耗,野生茯苓日益稀少,目前多以人工栽培为主。
  • 芡实
芡实,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上品药材之一,也是一味常用的药食两用药材。它的果实很像鸡头,所以又称“鸡头米”。有“水中人参”之美称。
古药书中说它有“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之效。
南芡主要产于湖南、广东、皖南以及苏南一带地区。北芡又称池芡,主产于山东、皖北及苏北一带,质地略次于南芡。
广东肇庆最为出名的红芡实,成熟后自然脱落,颗粒饱满,断面洁白。选择芡实一定不要选择被硫熏过的芡实,被硫黄熏过的芡实闻起来会有酸味,有可能是虫蛀后再加工的。购买的时候最好不要购买这种芡实。
以上这“四神”都有补益脾阴、厚实肠胃的功能,非常适合那些怎么吃都长不胖的人,喝口水都会胖的人,食欲不佳或者总是会出现消化不良的人。但是若是近期大便干燥就暂时不要吃,等身体恢复再食用。
3
 膳方食用 
四神汤是食补的最佳药膳,可帮助调节免疫系统。强化体质,适合肠道机能较弱的人,产妇和术后者的调养。
四神汤药材含有大量淀粉,单独炖煮的话口感较涩,适合添加蛋白质增加润滑感,除了可用猪肚(肠)搭配四神,还可加排骨等。
猪肚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磷、铁等,健脾胃,益心肾,补虚损。《本草经疏》说:“猪肚,为补脾之要品。”
  原味“四神汤” 
【材料】
山药,莲子,芡实,茯苓各15克,清水2000毫升。
【做法】
1.用小火煮30分中,可加少许冰糖调味
2.再继续用小火煮10分钟即可。
  猪肚“四神汤” 
【材料】
山药,莲子,芡实,茯苓各15克,猪肚,姜葱和半碗米酒。
【做法】
1.煮沸清水,放入猪肚、各种药材、武火煮20分钟。
2.转小火煲两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文源:中医食疗养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