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才绝、画绝、痴绝
在中国绘画史上,顾恺之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堪称人物画的巅峰之作。但其实,绘画并不足以概括顾恺之的全部,他还“工诗赋、爱书法”,而为人更是率真洒脱,为此,人们还送了他“才绝、画绝、痴绝”的雅号。
顾恺之全身像
今天,书画君就从“才绝、画绝、痴绝”三方面,带大家一起走进顾恺之的传奇人生。
1、才绝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在中国古代画史上声名显赫。在绘画理论方面,顾恺之也提出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观点,重视体验观察,主张通过绘画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状态,也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痴黠参半,"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
2、画绝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有画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斫琴图》等堪称珍品。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
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
《女史箴图》长卷,传顾恺之的作品,现剩唐(8世纪)绢临本藏于大英博物馆,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抢劫到英国。另宋代纸临本(一说为徽宗御笔)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后有顾恺之自己的签字,这幅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画家签字的画。人物线条圆转,后人称之为“春蚕吐丝”,又叫“高古游丝描”,技法上受篆书影响。气味古朴,其用笔的功力,线条的质量,都是后人很难达到的。
顾恺之《洛神赋图》
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顾恺之《列女图》南宋摹本
此图又名《列女仁智图》根据汉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人物故事而创作,内容是颂扬与标榜妇女的明智美德。据宋人题跋原有15段,至南宋已不全,现在画面绘有28人,分八段,每段书有人名和颂辞。用较粗的“铁线描”,线条刚劲凝重,人物面部、衣褶等处运用了晕染法。衣纹用笔比《洛神赋图》稍粗。无背景,但间画有屏、柱器皿等物。顾恺之在人物画创作上提出的“以形写神”、“悟对通神”等要求,在此图中处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表现人物的性格神态上,同样有生动形象的体现。此卷无名款,原作久已散佚,今天所见的是:忠实原作最佳的宋人摹本,难能可贵。与《洛神赋图》比较,此卷更显顾氏风范。
顾恺之《斫琴图》宋人摹本
3、痴绝
痴迷
顾恺之出世没多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顾恺之因其他小朋友都有母亲,惟自己没有。他便缠着父亲不放,问:“我为什么没有母亲?”父亲说,你怎么会没有母亲呢?顾恺之穷追不舍:“那我的母亲长得什么模样?”父亲只好耐着心思给他描述。顾恺之就是凭借父亲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给母亲画像。每次画好之后,他都要问父亲像不像,父亲总是在肯定之后,表示遗憾。但顾恺之不气馁,仍然画笔不辍,只到父亲两眼放光,说“像,像极了",他才满意地放下画笔。就这样,他的母亲在他的心里永生了。
痴黠
最先看出顾恺之痴中有黠的是桓玄的父翁桓温。有一次,桓玄将一片柳叶说成是隐身法宝,要顾恺之鉴赏一下。顾恺之刚接到手里,桓玄便对顾恺之尿尿,将顾恺之尿个精透,满身骚气,还口口声声说法宝显灵,弄得他看不见顾恺之。其实,顾恺之心里十分清楚,无赖桓玄在玩耍他。但他却不能以卵击石,因为桓玄阴险歹毒,又权倾内外,连其父桓温都惧他三分。顾恺之只好忍气吞声,装痴卖傻,以保全身家性命。
痴智
《世说新语》说顾恺之吃甘蔗一反常态。别人从最甜的地方吃起,不甜了就扔掉,而顾恺之吃甘蔗从末梢吃起,越吃越甜,渐入佳境。顾恺之倒吃甘蔗节节甜蕴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不能不说是人生的大智慧。
在当今看来,顾恺之的有些行为不仅痴,甚至有些傻。其实在那让人掩面而笑的怪诞背后,却是他无奈的生存智慧。这样一位既有才情,又有智慧的男子,你们是否喜欢呢?欢迎与书画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