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军事历史之旅-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1

之所以用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这个叫法,是因为帝国战争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博物馆群,除了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IWM London)本部之外,还有在曼彻斯特的北方分馆(IWM North)和在剑桥附近Duxford机场的Duxford分馆(IWM Duxford),另外在伦敦的贝尔法斯特号纪念舰和战时内阁办公室暨丘吉尔纪念馆也归帝国战争博物馆管辖。

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一进门,就是两门堪称皇家海军传家宝的15英寸BL MK I型舰炮,这玩意从一战前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一直用到二战结束后服役的前卫级战列舰,15英寸MK I堪称是帝国海军常青树,这两门炮,右手那门黑色炮口罩的来自拉米雷斯号战列舰,而左边那门红色炮口罩的来自决心号战列舰,两舰同属一战爆发前开工的R级战列舰(又称复仇级或君权级战列舰)。

15英寸炮的炮尾,这两门炮的选择相当有讲究,是按照标准的双联炮塔安装方式配置的,炮闩分别向两侧打开,这样在开关炮闩时不会互相干扰。

进入博物馆内部,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天井,天井位置悬吊着一架喷火,一架鹞式战斗机和一枚V-1导弹,天井内还竖直放着一枚V-2弹道导弹,围绕天井周围就是博物馆的展区,其中一战区在地下一层,二战区在地面层,而现代区在二楼(英国人叫做一层),此外还有一些特展,其中有一个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展览是不让拍照的,所以这个展览就没有照片可放了。

我们先从一战展区开始吧,进门是一些舰船模型,比较显眼的是大力神号战列舰(HMS Hercules,属于巨像级Colosus Class)模型,不过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会放这艘并没有什么辉煌经历的战列舰模型在这里。

被称为75小姐的法国M1897型75毫米野战炮(Canon de 75 modèle 1897),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管退野战炮,用户遍布全球(包括中国),生产时间从1898年延续到1940年,总产量超过21000门,法军至今仍保留两门作为礼炮使用,而从75小姐基础上衍生的各种火炮更是不胜枚举。因为数量众多,所以75小姐也是各国军事博物馆的常客,军博地下室就陈列着一门,以前民兵陈列馆似乎也有一门。

这是德国著名的大贝尔莎(Big Bertha)42cm榴弹炮(德国人一般用厘米标示火炮口径,所以这里随德国人的标准用法)炮弹,这种巨炮在攻克比利时列日要塞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英国人"没搞到炮我还搞不到炮弹么?"

战壕,机枪,铁丝网构成了一战西线的主旋律,这是一卷带刺铁丝网和掘壕工具,这种预制成卷的带刺铁丝网极大的节省了前线步兵布设铁丝网的时间和精力。

3英寸斯托克斯迫击炮,世界上第一种现代化迫击炮,它的改进型后来被广泛仿制和使用

和斯托克斯迫击炮一起展示的是各类堑壕武器,包括刺刀,匕首,各类手榴弹和枪榴弹之类,最有意思的是右侧那个木质的大家伙,这玩意其实是个弩炮型的弹射掷雷器,或者说就是一个投掷手雷的大弹弓……

一战催生了各类新型个人护具的雏形,比如钢盔和防弹衣……

战壕中的各种观察设施,从制式到土造都有

李文斯掷雷器,工业生产版没良心炮,在一战期间李文斯掷雷器主要用于投射毒气弹,抗战之前南京国民政府曾经购买过一些李文斯掷雷器和配套的黄磷燃烧弹和高爆弹,据说曾经在淞沪会战中使用过。

自大1915年德军在佛兰德斯战场大规模使用氯气之后,毒气战就成了一战西线的重要战术组成部分,防毒气也成了参展各国的重中之重,这是展示的几种警报器,用于提醒士兵穿戴好防毒面罩。

各种奇形怪状的防毒面罩,一战时期防化还处在摸索阶段,产生了很多长相匪夷所思的防毒面罩

这是著名的"康维尔的大炮"(Cornwell's Gun),这门炮是英国城级(Town Class)轻巡洋舰切斯特号(HMS Chester)上的一门5.5英寸主炮,在1916年5月31日德兰海战中,切斯特号作为战列巡洋舰第三分舰队的前导侦察群的一员投入战斗,遭到德国轻巡舰队炮火的洗礼,虽然舰体并无大碍,但是缺乏防护的舱面水兵却伤亡惨重,这门炮的炮手除了16岁少年兵约翰.特拉弗斯.康维尔(John Travers Cornwell)之外全部阵亡,康维尔虽然也身负重伤,但是仍然坚持操作火炮,直到切斯特号退出战斗,战斗结束后的次日也就是6月2日康维尔在医院死于伤势恶化,随后康维尔被追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他也是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中第三年轻者,他在海战中操作的这门炮,在1921年切斯特号出售拆毁时被保留下来,在帝国战争博物馆展出。

卢希塔尼亚号邮轮的救生圈,卢希塔尼亚号号事件标志着美国社会舆论完全倒向协约国一边

传奇肥猪提尔皮茨的猪头标本,这头猪原属于德国海军德累斯顿号轻巡洋舰,在德累斯顿号被英国海军格拉斯哥号轻巡洋舰捕获自沉时,这头猪鬼使神差的跑上甲板跳入海中,被格拉斯哥号捕获(救起),格拉斯哥号水兵将以德国海军上将提尔皮茨将这头猪命名为"提尔皮茨",提尔皮茨在格拉斯哥号上作为舰宠呆了一年,随后被送到朴茨茅斯惠尔岛上的海军炮术学校,1919年提尔皮茨被拍卖,买主第六代波特兰公爵本廷克将提尔皮茨的猪头标本赠给了帝国战争博物馆

英国陆军9.2英寸重榴弹炮,这门炮的炮管是该型火炮原型炮的,被称为"Mother"

这只小石狮子是一位不知名的一战赴欧华工的作品,一战期间,曾有十余万华工在西线战场承担工程勤务,这只小石狮子应该是这位华工的思乡之作

一战坦克乘员的面罩,由于子弹击中观察孔时,飞溅的弹片会伤害乘员,所以设计了这种链甲面罩,但是戴着这玩意在闷热呛人的一战坦克中简直要人亲命,所以很少有坦克乘员会真的佩戴这玩意。

一战头号王牌红男爵里希特霍芬的遗物

一战后期英军装备,包括枪榴弹发射器和刘易斯轻机枪

一战后期德国暴风突击队(Stormtrooper)的装备,下方是MG-08/15"轻"机枪,后便那个长的象救生圈的东西,其实是个喷火器的燃料罐,接出来那根管子就是喷火管,这种喷火器也算是稀罕物件了。

这个长的象炸弹的玩意也是个非常稀罕的物件,这东西其实是齐柏林飞艇的侦察吊舱,一战期间,德军使用齐柏林飞艇空袭英国,但是随着英国战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齐柏林飞艇被迫越飞越高,但是随着高度提升,飞艇下方的陆地经常被云层遮挡,难以进行地标导航,所以德国人设计了这种侦察吊舱,当需要穿过云层观察地面的时候,飞艇就会放出这个用缆绳牵引的吊舱到云层以下,吊舱里有一名俯卧的观察员和一部连接到飞艇的电话,观察员通过电话向飞艇汇报所看到的地标,协助飞艇定位导航,高空气温低,这个吊舱又随风摇摆,只有一根缆绳牵引,一旦飞艇遇到截击根本来不及回收,可以说做吊舱观察员既危险又艰苦,但是这项工作仍然受到飞艇乘员中的老烟枪们的欢迎,因为这是飞艇整个飞行过程中唯一允许抽烟的地方……这具吊舱是1916年9月2日到3日夜间坠落在埃塞克斯郡科尔切斯特市附近的,这个吊舱属于LZ-90号飞艇,推测是因为绞车失控而掉落,坠落时吊舱内并无乘员,但是连着1500米长的吊缆。吊舱下面那个黑乎乎的东西,才是真正齐柏林飞艇使用的炸弹。

篇幅所限,一战展厅就介绍到这里,下一篇将介绍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里二战厅中有意思的展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