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的足底,为何不上釉?

对于犀角,相信各位喜欢收藏的朋友都不陌生。

喜欢犀角文玩的朋友们,可以添加下方微信,一起交流披毛犀把玩心得

添加微信:sph7738(长按可复制)

每天第10位添加微信的朋友,漠草堂将送上价值1300元的披毛犀小样供免费鉴赏。

对元瓷足底的研究非常重要。

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

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

喜欢喝白茶的藏友,可以加微信

自家茶园,以最正宗福鼎高山茶为前提, 避免中间商赚取高额差价为保证,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我的微信

元瓷足底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但个别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为裸态;

有的上有护胎汁,有的连护胎汁也不上。

即使上护胎汁,也极为稀薄,连汁的颜色也看不出来。

宋、清两代瓷器的足底多是有釉的,

宋代有的瓷器内外上下通体一色釉面。

明代早期沿用元代习惯,一些大件瓷器的底部也不上釉,但后来多上釉了。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家大视野

元代瓷器的足底为何不上釉?

这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问题。

有人认为是因为蒙古人习惯于把器物放在地上,器底是否上釉无所谓。

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因为那些精致的瓷器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用的,只有王公贵族,达官富商们才有可能使用。

他们并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精美的地毯上的。

有人认为是因为元瓷通常又大又重,足底上釉很不方便,在可上可不上时就不上了。

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贴切。

因为足底上釉要增加几道工序,稍不留神会损坏画面。

在元代统治阶级并不刻意要求时,窑主们乐得省些力气而不上釉了。

在这种情况下,足底也不必追求光洁,可以一刀旋削完事。

而且,元代景德镇瓷窑的窑主与窑工不乏从北方磁州窑南下的。

磁州窑就习惯于底部不上釉。

  元代瓷盘的足底虽然也不上釉,但修削得十分干净、平整。

即使有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存在,其印痕也很浅。

而瓶、罐类则不然,大多修削潦草,有的竟连修削时在已经修削过的底面上溅粘的瓷土也不掸扫干净。

主要原因在于垫烧面的不同。

瓶、罐类是足圈端垫烧的,而瓷盘除了特别受到重视而修削细致这一点外,它是足圈端与盘底同时垫烧的。

这也是瓷盘底部绝对不会出现釉斑的原因。

元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高安博物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