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技能七:变换提问角度,激起思维浪花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巧妙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要善导善控,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贵在善问。“问什么”、“怎么问”常常是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地变换提问角度,这对于引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颇为有效的。
一、在疑问处巧设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认为,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他将阅读看成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期间包括了感知和理解两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在阅读上,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感知和理解,这个时候,教师要抓住疑点进行提问,帮助学生释疑,否则,这些疑点很有可能变成死点。 对于学生自己能读懂能理解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向学生进行必要的提问,因为,这些简单之处常常隐藏着疑难问题,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向课外迁移、拓展。如《草船借箭》阅读中,教师问:“这箭根本不是借的,为何课文以'草船借箭’为题呢?”学生一时答不到点子上,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你们平时借东西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借东西方便,借东西要还。”接着追问:“课文中的箭有这些特点吗?”学生明白:这十万支箭不用材料且仅三天就到了手,这无异于借;这箭与曹操交战时便要回到曹操那儿去,这又类似于还,以“草船借箭”为题,既合情合理,又耐人寻味,从而达到了思维目标。
二、进入情景,巧妙发问
在小学课文中,借事说理的文章不占少数,直接让学生归纳事理比较困难,我们可让学生进入情境,感悟事理,自我感受,让其谈亲身体会。如为学生深入体会《田忌赛马》的中心思想,要学生做田忌、齐威王和孙膑,要他们在阅读理解中随时接受假设读者的采访,先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请问田忌先生,首场比赛已经结束,您有什么想法呢?
2、齐威王,祝您取得首场比赛的胜利,您能谈谈取胜的原因吗?
3、请问孙膑先生,看了首场比赛,您有什么想法呢?
4、齐威王,第二场比赛结束了,您能谈谈体会吗?
5、田忌先生,祝您成功,能谈谈感想吗?
这样,学生在进入当时的情景中,经过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能够顺利地体会到了故事说明的道理。
三、设身处地,自我表现
写人物的课文,一般要由人物外表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是阅读写人文章的主要方法,而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教师可以运用假设的办法,让学生充当文中的人物,表演课本剧等,进入文中情境,变体会人物内心为自我表现内心。
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老班长吃草根、鱼骨头时的内心是非常复杂难过的,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如果你就是老班长,这时心里会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虽然鱼骨头难吃,但我要硬咽下去,好支撑着身子带战士们走出草地。”有的学生说:“鱼太少了,我要全让给战士们吃,自己吃草根和鱼骨头,好让他们走出草地。”还有的学生说:“吃这些算什么,为了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我即使牺牲了,也要心甘情愿。”这样让学生设身处地揣摩内心,效果很好。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心理,设疑,巧问,必定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奏出最美妙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