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耕田︱暮春时节,皖北乡村的「鸟口夺食」正在上演
撰文︱小石潭记
编辑︱村庄物语
时令迎来暮春。皖北平原上,小麦正在扬花、灌浆。油菜花早已谢尽,已经结荚。长势好的田块,油菜荚紧挨着,密不透风。在地庄稼一片青绿。不久,人们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午收。又一个丰收的年景,正向农人招手。
但皖北颍河岸边的池家岗,人们陷入近年来一年一度的「鸟的烦恼」,正上演一出「鸟口夺食」的争夺战。用池家岗人略显戏谑的话说,在这个春天,「人和鸟儿,干起来了。」
想尽办法驱赶
池家岗人想尽了办法,对鸟们驱逐。比如在地里竖起树枝、小棍棒,上面扎上颜色鲜艳的小衣服,或者干脆就是塑料袋。在春风中,这些东西迎风飘动。人们寄望于它们能把鸟们吓退。
再比如购买一种叫作「闪光纸」的细条状纸张。在地里的小枝条之间,攀拉起来,形成「闪光矩阵」。阳光之下,「闪光纸」随风晃动,一闪一闪,透着一种别样的光亮。
池家岗人希望,这样的闪光,能够让鸟类望而却步。
但似乎「鸟也变得聪明了」。很多鸟已对颇具「行为艺术」的塑料袋、小衣服的晃动无感了,也对「闪光纸」的刺眼光亮熟视无睹。有人曾见过一只尖嘴黑鸟,蹲在大红色的小衣服上,惬意地打盹。
在池家岗,就连农家小院里面的小园子,也成为鸟们经常光顾的「打卡地」。小园子里种的菜豆子,成为它们的口中美餐——刚种下地时,它们啄食菜豆种;补种后出苗了,它们又啄食豆苗。
池家岗人感叹说,「防不胜防啊」。
在变得「聪明」的鸟面前,有的人「发明」了另外一种办法。在破盆里面装上一个小石块,把破盆吊起来。或者人工用绳子拉动,或者利用风的作用触动石块晃动,从而敲击盆的边沿,发出刺耳的声响。
很可惜的是,这个办法刚开始还管用。时间久了,鸟们也适应了那种声音。
从吃虫子到「祸害」庄稼的鸟们
池家岗人的记忆中,鸟,从来没有这样可恶过。人与鸟的关系,从来没有这样紧张过。
时光拉回到几十年前,那时候的池家岗人,总是对鸟有一种怜惜之情。那时候的鸟,可爱,吃庄稼地里的害虫。在人们的心中,所有的鸟,都是益鸟。
很难有具体的时间指向,来界定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发生的。也许是十几年前,也许是近十年以来。人们开始了一场愈演愈烈、旷日持久的「鸟口夺食」争夺战。如果把它看作一部长篇的连续剧,显然,一时还看不到「剧终」的迹象。
「旱改水」之后,池家岗的种植结构,基本稳定在一麦一稻的状态。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小块地,临近村子的小园子中,菜豆子,玉米,花生,蚕豆,豌豆等小杂粮作物,也多了起来。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有治病害的,有治虫害的,也有除草的,花样繁多。哪怕几个平方的小菜园,不打药,几乎就没有收获。
农药的广泛使用,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农田里的虫子不见了,暮春时节野草结出的种子不见了。而它们,恰是当地鸟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包括池家岗在内,皖北乡村的鸟类,其实也就那么几类:斑鸠,麻喳子,尖嘴黑鸟,以及麻雀和燕子。后者体小,力气小,不足为惧。但前者体大,力气就大得多。它们吃起庄稼来,或者用嘴扒拉土里面的种子,基本上不费劲。也正是它们,担当起与人「抢食」的主力。
很多池家岗人,一见到飞过的尖嘴黑鸟,就恨恨地说,「又来了,又来了!」
另一方面,春末夏初,对人而言,从前就是「青黄不接」,是名副其实的「荒春」。而对鸟来说,又何尝不是呢?此时,小麦尚未成熟,它们在野地里遍寻而吃无可吃。
于是,菜豆子、玉米种子下地了,就成为它们的美餐。已经结籽的蚕豆、豌豆,也成为它们的美食。2019年春,池家岗北头子石振发家,在沟北一块将近一亩地的春玉米,就几乎没有收成。
——玉米种子种下地,就被鸟们啄吃了不少。后来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补种。等到夏天玉米结棒,又让鸟们啄食不少。
池家岗人反复说「鸟也变得聪明了」,是有一个特别有力的证据。早些年,油菜结荚后,大块的油菜地,是鸟们的「觅食天堂」。但近年以来,尤其是大些的鸟,对油菜已经了无兴趣。它们更青睐豆子、玉米、蚕豆、豌豆和花生等。
对这一现象,人们「换位思考」,站在鸟的立场上,给出的解释是:油菜荚不好吃,没有粒大饱满的豆子、玉米、蚕豆、豌豆好吃。如若不然,怎么解释它们弃油菜而不食呢?
让鸟成为名副其实的益鸟,还有多远
人们从未见过、从未经历过的「鸟口夺食」正在上演。
皖北平原的生态系统中,并非珍奇种类的鸟,其作用显而易见。它们吃害虫的同时,也为村人的日常生活,平添了几许别样的情调。一只鸟,或者一群鸟,翩然划过村庄,划过天际,划过庄稼地,都会引发人们注目。
在池家岗,人们从来没有抓鸟、逮鸟的传统。有的只是爱鸟、护鸟。从前的孩童,遇到了受伤的小鸟,都会引发一种与生俱来的爱怜之情。他们会匍匐在地,把伤了的小鸟围在中间,两手合掌上下拍动,且嘴里边念念有词——
「拍天,
拍地,
小鸟还有一口气。」
这是一幅经典的爱鸟、护鸟画面。很可惜,如今已少见了。
让鸟成为名副其实的益鸟,让鸟重回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频道」,还有多远?
有位基层农技站的人,给出了答案。他说,这取决于人,而不取决于鸟。在「人与鸟干起来了」的今天,人要很好地想一想从前,想一想孩童嘴里「小鸟还有一口气」的虔诚,想一想落差如此之大的变化逻辑究竟在哪里。
他进一步说,因为人,因为人对农药的施用,因为人造成了生态的破坏,从而断了鸟的食物来源。这才是人和鸟从朋友变为「敌人」的关键所在。解铃还须系铃人。
这位基层农技工作者的话,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