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广胜寺
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脚下,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唐大历四年(769年),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今临汾)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全部震毁。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一带又发生地震,但这两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损坏,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广胜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上寺在霍山巅,翠柏环抱,古塔耸峙,琉璃构件金碧辉煌。下寺在山麓,随地势起伏而建,高低错落,层叠有致。
所谓“广胜”,就是“广大于天, 名胜于世”的意思。广胜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3处。上寺在霍山之巅, 下寺在霍山之麓,水神庙位于下寺西侧,和下寺仅一墙之隔。著名的国宝——元代戏剧壁画,就绘制在这里。进入广胜寺寺门,奇伟精致的琉璃塔,巍然屹立,高耸入云。这座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塔身用青砖砌成,共13层,每层均为八角形。 从底到顶,各层高度逐渐递减,而宽度也逐层收缩,构成一个漂亮的圆锥体。广胜寺位于距洪洞县城15千米处霍山南麓,系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建和元年(147),就已创建了这座佛寺,当时称阿育王塔院,又名俱卢舍寺。唐代大历四年(769),汾阳王郭子仪游览于此处,看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独特,便奏请代宗皇帝李豫敕建重修,代宗准奏并赐额“大历广胜之寺”,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人们简称为“广胜寺”。主要建筑有上寺、下寺、水神庙三部分。除建筑外还保存有壁画、木雕、泥塑等文物。广胜寺建筑群落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名扬天下,更以璀璨夺目的飞虹宝塔,举世无双的《赵城金藏》和艺术奇葩元代戏剧壁画等珍贵文化遗产而蜚声中外。
进入广胜寺寺门,奇伟精致的琉璃塔,巍然屹立,高耸入云。这座 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塔身用青砖砌成,共13层,每层均为八角形。 从底到顶,各层高度逐渐递减,而宽度也逐层收缩,构成一个漂亮的圆锥体。
琉璃塔的外表,镶嵌着形式多样的构件,其艺术形象,相当丰富, 穷极工巧,绝不雷同。有威武雄壮的力士,有云烟萦绕的楼阁,有慈眉 善目的佛祖。有肃穆端庄的菩萨。这些构件,有的是浮雕,有的是悬塑, 一款一式都精雕细楼,毫丝不苟,装饰在琉璃塔的周身,美轮美奂。专 家们把它称为我国琉璃塔的代表作品,实力当之无愧。琉璃塔表面的釉彩,由黄、绿、蓝三色组成。但由于色调深浅不同, 浓淡迥异,竟变得五光十色,异彩纷呈。
广胜下寺,在霍泉之滨,与山巅的上寺遥遥相对。由上寺俯瞰下寺, 仿佛是烟波浩淼之中,飘浮着一段五彩的锦缎;由下寺仰望上寺,却又 像云霞之中,矗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如果说上寺以雕塑见长的话, 那么下寺却是以色彩富丽的壁画,独擅胜场。明应王殿,可以说是一座 展览元代绘画艺术的殿堂。据考证,绘制时期,当在元朝延佑六年(13 19年),到泰定元年(1324年)之间,前后花了5 年时间。在这里,无 名的绘画大师们,用自己的彩笔,把元代的社会生活、人情风物,生动 地描绘下来,竟是那样地真实、动人!
明应王殿中的元代壁画,堪称是广胜寺下寺中的艺术王冠,而王冠 上的明珠,就非南壁东侧墙上的戏剧画莫属了。
广胜寺院内还有挺拔耸立的飞虹塔等景观。置身其中,俯仰大观 之余,使人顿生“海阔天空之意,先忧后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