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杰一针太溪治百病妙诀

援物比类应用太溪

《灵枢●九针十二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

《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腧”。

《针灸大成》:“太溪(一名吕细),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足少阴肾脉所注为腧土。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痃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脊,伤寒手足厥冷”。兹将个人效法援物比类应用太溪之验案举例说明如下:

(十一)噫(嗳气)

张某某,男,28岁。两年前大怒后,自觉脘痞、胸闷,继而频频嗳气,每于情志不遂时诸症加剧,经胃镜、钡餐等多项检查,胸腹部未见器质性改变,曾屡服中西药物罔效。近日又增加口干喜饮,饮后左胁胀满且有沿胁至胸若有水流之感,夜寐多梦,食纳二便尚可,但每遇精神紧张时即腹泄。两脉微弦,双尺较弱,舌暗红,双侧缘有瘀斑,苔薄白。.

援物比类:大怒不解则肝郁,郁久化火上灼肺金,中乘脾胃,下耗肾阴,从而胸闷脘痞胁胀,脘部灼热,金水受制通调失司,因之而有水气向上冲逆之感,且多梦魇,病久阴损及阳,阳乏则阳引而上,阴引而下,故善噫,肾主二窍,虚则因情志而腹泄。调肾中元阴元阳,以为柔肝、健脾、育金之治,针双太溪,六次而愈。

(十二)郁证

诸葛某,男,37岁。胸闷,两胁胀满,时而气从胃脘上冲胸,且善太息已二载,心电图提示:“ 房室传导阻滞”,屡服中西药物罔效,近来又增头晕,耳轰鸣,夜寐多梦魇而易醒,中午倦怠欲寐却躁而不能眠。脉沉微弦两尺弱,舌淡暗,苔白微腻。

援物比类:胸闷两胁胀满乃肝不条达之象,气从胃脘上冲胸乃冲逆之所致。中午倦怠欲寐,躁而不能眠者,日中至黄昏为阳中之阴,因而人欲寐,若阴盛则躁故又不能眠,善太息亦为阳气虚乏,阳引而上,阴引而下之候。寐多梦魇而易醒乃魂魄不相守之所致,头晕耳鸣为病久必及肾之候。参合四诊,取肾原太溪以育肝健脾交通心肾,一诊后胸闷胁胀太息皆减,寐亦较前佳,计针十次诸症霍然。

(十三)喑(癔病性言语障碍)

甘某某,女,42岁。某日,因情志拂郁,突然失音,只能借助手势或文字以表达意志,于某医院检查,声带完好,亦无脑血管意外等因素,遂诊为癔病性失音,用暗示等治疗罔效,虽失音却能作咳。两脉沉涩,舌淡红,苔薄白。

援物比类:此乃《灵枢●杂病》:“厥气走于喉而不能言,....取足少阴”之类也。遂为之取双太溪,得气有如鱼吞钩,立已。

(十四)夺精(癔病性黑朦)

李某某,女,36岁。某日,因悲泣不止而突然失明。眼科检查:瞳孔反射、眼球活动及眼底均正常,转来我科针刺治疗。两脉沉涩,舌微红,苔薄白。

《素问●解精微论》:“夫心者, 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厥则目无所见',“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优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挟颈”

援物比类: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上济心肺,与天柱所属之太阳膀胱为表里,肾之精为瞳子,目之无所见者,实乃肾精不上注于目也,故为之针双太溪,未及发针,已能视物。

(十五)气厥(癔病性强直)

盛某某,女, 30岁。素有癔病性强直发作史。1981 年3月18日因恼怒又发作,意识朦胧,周身呈强直性痉挛且战傈。两脉沉弱而数,因口噤未能望舌。

援物比类: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禁鼓傈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肾在变动为傈,故诊为肝心火旺,肾阴不足之证。为之针刺双太溪穴,得气有如鱼吞钩,随手而愈。

(十六)下肢痿软

陈某某,男,50岁。踹部酸痛十年余,患者1978年因用脑过度始觉双下肢酸楚不适,日晡益剧间断服中药治疗效不明显,因而停止治疗已三年,症状益剧。每日傍晚踹及膝上缘酸楚、胀重伴腰酸痛喜按,时头晕倦息,严重时难以入寐。面色晦暗,膝腱反射减弱。左脉沉弱尺甚,右寸关浮滑尺弱,舌胖淡暗有齿痕,苔薄白。

援物比类:肾生髓,髓生脑,脑为髓海,肾者作强之官,主技巧,用脑过度耗伤肾元,乃致下肢酸楚,踹及膝上分别为太阳、阳明之所过,太阳少阴相表里,太阳主筋所生病,阳气者柔则养筋,少阴损巨阳虛故踹酸楚,任督冲一源三歧,源出于肾而会于阳明之气街,故阳明所过之髀部亦酸楚,腰为肾府,故腰痛且喜按,偶或头晕亦皆肾原虚乏之候,故刺太溪以治,针后翌日自觉诸症皆已。

(十七)寒战

任某,女,57岁。三个月前患急性肠炎,继发寒战,每日午后六时左右发作,周身皮肤有鸡皮样变,约一小时后,自行缓解。平时畏寒,肢冷,腰酸背痛,食纳呆滞,二便频数,夜尿2~3次,肛门时灼热,有忧郁症及癔病史。脉沉弱,舌紫暗胖大,苔白腻。

援物比类:肾“在变动为傈”,肾者主液,充肤润肉生毫毛,主二窍,故为之刺太溪,二次诸症皆已。

(十八)原发性多汗症

王某某,男,28岁。左侧面部及肢体多汗二年,于气候炎热或情绪激动时加剧,服中药治疗罔效。脉弦细,舌质红,苔簿白。

援物比类:汗者水谷之精,出于阳而本于阴。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枢机不利则偏盛偏虚而汗出偏沮。肾为水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少阴为枢,寓水火于其中。为之调肾以治,用巨刺法,针右太溪,左侧汗立减,右半身皮肤亦见湿润,共针三次,阴平阳秘而愈。

(十九)不嗜食(神经性厌食)

刘某某,女,40岁。因抑郁,进食日益减少已半年,曾多方诊治,未发现有何器质性病变,但已轻度酸中毒,遂住院为之纠正,出院后,仍厌食,每日勉强进食少许,即脘痞异常,甚则呕吐;精神萎靡,面色无华,懒言而语声低微,短气乏力。脉沉弱,舌淡红,苔白微厚。

《灵枢●杂病》:“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

援物比类:用益火培土法为之刺足少阴之太溪,未及二十次,病已。

(二十)腹胀

李某,男,40岁。一年来少腹胀满,畏寒,腰酸痛,经多种检查,胃肠道未见异常,服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罔效。来诊之前又增双腿沉重乏力,倦怠嗜卧,肾纳呆滞且畏生冷,口干而不欲饮,夜寐多梦,面色黧黑。脉浮濡沉弱,舌淡暗有痕,苔白腻。

《灵枢●胀论》:“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灵枢●卫气失常》:“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肢肋胃中满....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灵枢●卫气》:“气在腹者, 止于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援物比类:卫气出于下焦之坎位,冲脉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故为之调肾以治,针太溪,六次病已。

足三里

01

适应证

足三里的临床适应范围尤广。

用该穴主要治疗急慢性胃脘痛、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高血压病、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白细胞减少症、腓总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小儿发育迟缓、小儿精神发育不全等。

02

临床应用指征和禁忌

总结该穴的临床应用,从发病部位看,消化道症状,常用足三里以收功,以其对胃肠功能具有较好的调整作用;

从发病的性质看,《通玄指要赋》说“三里却五劳之羸瘦”,病属虚者,多用足三里,尤其是脾胃虚弱或气血亏损者,更当首选;

从病程看,若久病不已,证候反复,正虚邪恋者,用足三里助正达邪;

从发病体质看,凡属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肾精不充之证,法以培后天以补先天,取足阳明之土,亦应取足三里。

该穴位无明显的证候禁忌,若手法过强,操作不当,刺伤神经,可引起足背上抬无力或足趾上翘不能,行走不便。

03

配伍应用

足三里配中脘,健脾和胃;

足三里配悬钟,补气行血,疏通经脉;

足三里配上巨虚,通调肠腑,健脾止泄;

足三里配脾俞、气海,补气摄血;

足三里配关元、气海,培补脾肾,理劳补虚。

04

刺灸法

实证则行提插捻转泻法;虚证则用提插捻转补法。

刺激量应适度,不强调过强的刺激量,以患者不感到难受为度。

如对久病体虚的病人或脑力劳动者,手法应更轻。

05

其他

预防感冒,可在流感流行地区对正常人艾条悬灸足三里、风门二穴,可有明显的防感冒作用;

灸足三里可治眼睛发暗;

针刺足三里,对部分位于足阳明胃经头上部位的神经性头痛有效;

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悬钟穴,可防中风发作。

大 椎

01

适应证

感冒、疟疾、急性呼吸系统感染、哮喘、高热、荨麻疹、痤疮、落枕、颈椎病、脊髓炎、小儿脑瘫、肢体震颤、贫血、单纯性甲状腺肿等疾病。

02

临床应用指征和禁忌

发热,大椎可以宣发邪热,属表热者尤良,同时也可以宣散胸中积热,镇咳定喘,或治风热在表的皮肤病证;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以督脉病候为主要特征者,如见脊强、失智、风癫、战掉等,应考虑用大椎治疗;

颈部经脉气血不利,取大椎乃局部治疗作用。

该穴既可用于实证,亦可用于虚证,应用范围较广,无明显的应用限制,临床常根据其主治特征选用。

该穴下方是脊髓,若刺过深,损伤脊髓,可引起严重的事故,《内经》就有“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脊间中髓,为伛”等记录,临床应加以注意。

03

配伍应用

大椎配间使,截疟,清热;

大椎配曲池、外关、合谷,清热,疏风,治疗感冒、荨麻疹、座疮;

大椎配肺俞,清泄肺热,治疗肺部感染、哮喘;

大椎配长强,通调督脉,主治脊背强痛,治脊背疼痛;

大椎配风池、血海,养血祛风,平息内风,治疗血虚动风的战掉、风癫、失智及神经性皮炎等;

大椎配脾俞、肾俞,理劳补益,提高机体免疫力。

04

刺灸法

对于热病和颈部局部病证,大椎穴常刺入0.5~1.0寸,泻热手法宜重,大幅提插捻转,针后不闭针孔;

颈部病证则应施以柔缓的刺激,使局部有适宜的针感,以患者无明显难受为度;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常需深刺,针入椎管,触及脊髓硬膜,一般在进针1.5寸后,若指下阻力减小,患者出现较强的麻胀或触电样感,即为到位,稍稍提退,轻轻提插捻转,即可达到治疗的效果。

关 元

01

适应证

虚劳、营养不良、神经衰弱、低血压眩晕、阳痿、遗精、前列腺炎、睾丸附睾炎、盆腔炎、泌尿系感染、少腹疼痛、术后肠粘连、慢性腹泻等疾病。

02

临床应用指征和禁忌

久病虚损,正气虚耗或各种疾病见有元气不足者,均为适应证。

《类经图翼》谓:“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又'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灸之可有明显的增强体质,调补虚损的作用。

《扁鹊心书》曾谓:“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关元还可急救回阳,用于休克等阳气外脱的病证;

急慢性泌尿系感染,见有明显的尿路刺激症者,关元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少腹部的炎症,见有少腹疼痛、少腹不温、少腹癥瘕等,关元具有较好的局部治疗作用。

对于下焦湿热,关元多用针法,不宜灸,否则抱薪救火,反致病剧。

古人说本穴又名“石门”,刺之令人无子,《明堂孔穴针灸图经》认为“孕妇禁针,针而胎落,胎不出,针外昆仑即出”,妇女妊娠期间,针刺关元易致流产。

虽然有人观察认为,针刺后并不一定引起堕胎,但是临床还应谨慎从事,以免纠纷。

此外,该穴针前应排尽小便,以防刺破膀胱。

03

配伍应用

关元配气海(灸),温元阳,保肾气,治疗积冷虚乏,营养不良、神经衰弱;

关元配足三里(灸),急救回阳,升高血压,用治休克或血压下降的眩晕;

关元配阴陵泉、三阴交,治疗尿路感染,尤其用于泌尿道刺激征;

关元配大敦,理气通经,除痛散结,对睾丸炎的睾丸坠胀有明显的疗效;

关元配太溪、涌泉,有补肾、行气、利水的作用,主治肾虚久泄、下腹疼痛、腰痛、滑精、白浊及女子带下等。

04

刺灸法

治疗虚证宜灸,治疗实证多用针法。

壮阳补肾,给以重灸,使少腹表皮始终有热烫感,热气内透下腹内,但不灼痛,壮数宜多,灸至少腹回暖为度;

灸休克者,则应以艾盒灸,火足气到,艾灸至神气渐苏方止;

针治尿道刺激征,一般应采用弱刺激,反而能更快地消除症状。

其他,如针治肾虚水肿、肾虚腹泻遗精、白带均应采取轻刺激,施以提插捻转补法。

05

其他

关元以3寸长针深刺,可以用治腰肌劳损,一般针后可迅速消除腰部不适症状,对于长期腰骶重痛者,可以使用。

失眠又称不寐,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常影响人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作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每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动转静而致失眠病证。

疗法一

取穴 神庭、百会、四神聪、神门(双侧)。因中风而失眠取百会、四神聪,加头针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均健侧);伴颈椎病加风池、肩井、颈加脊;伴偏头痛加头维、太阳、率谷(均患侧);伴心悸心慌加内关、心俞;痰湿偏重加足三里、丰隆;肝火亢盛加太冲、三阴交。

操作规程 头部穴平刺1寸,神门向上沿皮刺,不用得气,配穴常规操作,头部穴加用电针治疗仪,频率1Hz,强度以病人有轻微跳动感为度,不宜太强,留针20-30分钟,中风者留针1小时,每日1次,连续治疗1个月,同时服用疏肝活血,养心安神中药。

疗法二

取穴 神门、内关、三阴交、安眠。心脾两虚加心俞、厥阴俞、脾俞;心肾不交加心俞、肾俞、太溪;心虚胆怯加心俞、胆俞、阳陵泉、丘墟;肝郁化火加肝俞、太冲;胃腑不和加足三里、内庭;痰热内扰加丰隆。

操作规程 用30号1.5寸毫针刺入穴内,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行针后加电针适当刺激,留针30分钟,午后治疗,每日1次,同时加耳针,取神门、心、脾、脑、交感、内分泌等穴贴压。

电针本身可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具有镇静作用,所以对失眠有较好疗效,但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治疗时应针对病因,设法解除或减轻引起失眠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