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夫人法则: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想妈妈的姗姗
前几天,邻居姗姗妈紧急找我求助。
姗姗跟我家女儿是幼儿园时的好朋友,姗姗性格活泼开朗、能歌善舞,是个外向招人喜欢的小姑娘,今年9月刚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学生。
刚开学的两天,孩子一切正常,带着雏鸟的新奇和探险精神适应全然陌生的环境,回到家就会叽里咕噜地跟妈妈描述小学里的一切。可是,就在第三天,姗姗跟班里的同学发生了争执,小伙伴说再也不要跟她做朋友了,老师到场后也只是各打五十大板,让他们互相道歉。姗姗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嚎啕大哭很久,劝都劝不停,又被老师批评了一次。
晚上回家后,姗姗就躲到妈妈怀里说不想去上学了,妈妈当然不同意,反复给她做思想工作,姗姗才勉强答应。第二天早上,姗姗一起床就情绪低落,坐进车里就说头晕恶心想吐,到了学校之后,每到课间就用儿童电话手表给妈妈打电话,哭着说要回家。
一天下来,打了3、4次电话,每次都说想妈妈、要回家。妈妈很无奈,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于是跑来找我问计。
听过姗姗的故事后,不由地让我想起那天下班时在小区广场看到的一幕:很多小朋友带着自家的小轿车玩具在广场上玩,较大的孩子带领大家用小汽车排队,结果一个调皮的小孩居然拿自己的小车撞翻了其他孩子的车。
旁观的一位爷爷站出来说:“你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其他家长还没觉得怎么样,但那个调皮的孩子却一头扑到妈妈怀里放声大哭,这让刚才说话的老人感觉很是尴尬。
其实,类似事例在身边有很多。很多家长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对孩子很少批评,轻易不说一句重话。结果,就在一片赞美和表扬团团包围中,养大了一批又一批的“玻璃心”小孩,从小缺少挫折教育,连一句轻微且合理的批评都接受不了,就像上文的姗姗那样。
我的建议是,姗姗妈回去先以安抚姗姗情绪、鼓励她面对人际冲突为主,以与老师沟通为辅,共同解决眼前的问题,但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加强姗姗的挫折教育,提高孩子的心理抗挫折能力。
但是,到底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挫折教育=批评指责吗?我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跟姗姗妈一样的疑问,所以,就撰写了今天的小文,跟大家一起分享心理学中著名的“甘地夫人法则”,希望可以有所启发。
甘地夫人法则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不仅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领袖,更是一位好母亲、好老师。在她教育儿子拉吉夫的过程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12岁时,拉吉夫生了一场大病,医生建议他做手术。手术前,医生建议甘地夫人说一些类似于“手术并不痛苦,你完全不用害怕”这类安慰的话,帮助拉吉夫轻松面对手术。然而,甘地夫人却认为,拉吉夫已经12岁了,应该学会独立面对。
于是,当拉吉夫被推进手术室前,她告诉自己的儿子:“可爱的小拉吉夫,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哭泣、喊叫都不能减轻你的痛苦,可能还会引起更严重的头痛。所以,你必须勇敢地承受它。”
手术后,拉吉夫没有大哭,也没有叫苦,他勇敢地忍受了这一切。
关于孩子的教育,甘地夫人有自己的心得,她认为,生活本就不是一帆风顺,有阳光,自然就有阴霾,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快乐,也就会有痛苦。个性健全的孩子,就是要接受生活赐予的种种,这样,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未来生活的各种变化。
这,就是著名的“甘地夫人法则”。其实,这是一位母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挫折教育,是孩子的“壮骨剂”!
人生在世,都会遇到一些沟沟坎坎,有的困难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克服,但还有很多问题,却是即使努力了也无法克服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坚强。
只不过,这种心理抗挫折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只有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顽强意志力和忍耐力、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才会形成坚韧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孩子们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心理学的长年追踪研究也证实,抗挫能力强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所以,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教育,指的是让孩子体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从而激发自身的潜能,养成积极面对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有效地增强孩子的毅力和韧性。
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形成,除了学校教育,绝大部分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养育方式有关。比如,权威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心理韧性会更好,而溺爱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则相对差一些。(关于不同教养方式的解读,请参阅2017年12月3日公号文章《您是怎么养孩子的?可惜孩子不这么想》)
在咨询中,我遇到过一些父母持反对意见,他们努力避免孩子受到丝毫伤害,总盼着孩子可以永远开心快乐、一世无忧。可是,温室里的花朵,如何去面对真正的风雨?易碎的瓷娃娃,又该怎样去拼凑起破碎的自己?面对这个未知的未来,助TA修炼出一颗不畏困难、不惧苦痛的心,才是我们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人们常说:“自古英雄多磨难。”这句充满智慧的警句,生动地说明了,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应对挫折,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只不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比大人的更弱,所以在进行挫折教育的时候,更要讲究方式方法。
挫折教育的三点建议
第一,抓住有利时机,合理疏导情绪。
挫折教育不是刻意打压,而是面对困难顺势而为,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
比如,考试考砸了,孩子心情低落沮丧,觉得自己花再多功夫也比不上人家。此时,父母就可以抓住时机,诚恳地告诉孩子:“孩子,我能理解你很沮丧,毕竟冠军只有一个。但是,比起上一次,你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正确地面对失败、总结经验、不断前进,也是一种成长,我们很欣慰。”
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从父母肯定、信任的态度中获得强大的动力,充满信心地参加各项活动,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第二,培养乐观精神,养成良好心态。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任何的挫折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家长要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逐步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父母也要保有一颗阳光乐观的心,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孩子,帮助TA养成积极良好的心态。
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情趣和克服困难、经受挫折的能力,应让孩子们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到更大的天地中发挥自己。家长可以带孩子出去旅游、参加夏令营等集体活动、写观察日记、到松林采标本、到农户实践……孩子在感受自然,接近社会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做人!
第三,不要以为挫折越多越好,力所能及最重要。
挫折感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很多家长误以为挫折教育就是严格要求、大声呵斥、不听就罚,结果过多的负面情绪让孩子失去了自信,变得敏感脆弱、甚至一蹶不振。
所以,想让孩子走出舒适区,父母就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挫折教育,把握好度、循序渐进,逐步放手让TA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成功经验累积自信,通过失败经验锻炼抗挫折能力,只要孩子完成的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总会有所收获。
小结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挫折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磨炼意志、形成自我激励机制,有着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正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壮骨剂”。
教会孩子敢于正确、积极地面对挫折,在逆境中成长。当孩子有了强大的内心,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必定游刃有余,逐渐变成生活的强者,这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期盼!
作者简介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姚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生/心理咨询师/税务师/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