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为孩子多搭建些平台
早上六点,起床,吃饭,画妆,换服装,七点急急忙忙把孩子送到学校。“六一"节,孩子要进行演奏。虽然天气热,反复排练,对于登台表演这事,孩子总是很兴奋。鞋子小了些,穿着不舒服,但是,他却不以为然。孩子最喜欢展示,他总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唯恐别人忽视了他的大能耐。
上午,受白校长邀请,去梅村小学看孩子们的“六一”儿童节汇演。
院子里正在施工,场地有限。演出在学校餐厅里进行,人多,空气不流通,热。学校租了个LED,还有套很好的音响,场合庄严。学生和家长都参加了观看,济济一堂,很热闹,像是村里老百姓家办喜事。只是餐厅里的回声不好处理,音响效果不好。
几乎每个班级都有节目,每个节目都经过精心排练,节目丰富,内容也有新意,孩子们都穿着正常表演的服装。属于独奏的节目不多,最多节目是课本剧,上演的人员多达40人,可见学校的理念是重在参与,多给孩子们展示的机会。因为是群体节目,有很多是舞蹈,孩子们举止优雅、端庄,一举一动都有模有样,落落大方。美是需要淘冶和培养的,每个人的内心对于美都有着深深的憧憬和眷恋,艺术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懂得美。我们小时候上学,作业也不多,游玩的天地很广阔,生活是自由了很多,但是少了艺术这一课,唱歌啊、跳舞啊、乐器啊……很多人都不大懂,生活起来也就没有了品味可言,人到了中年,对于生活样态的评价,最好词也只能是“质朴”了。其实,人不但要质朴,更要美丽,终生都要有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教育,应该在孩子幼小时,就在他们心田里种下这颗“美”的种子。
这台节目看起来简单,其实背后饱含了师生的很多心血和汗水。
老师们在教课之余,动尽了脑筋,想尽了办法,都些变着花样让孩子们的表演有情有调,最好在快乐的同时还有意义。孩子们是最兴奋了,他们总是不厌其烦,把自己的感情和热忱全都投入到节目中的一举一动中。学校又何尝不是倾尽了全力?找服装,找道具,选场地,请家长,他们总想把孩子们总精彩的一面展示出来。知识在于生成,而不于灌输;在活动中,孩子们才会发现自己的潜能,老师们也会点燃他们向上向善向美的激情。如今的教育,孩子们接触到了太多的书本知识,而忽视了活动;重视了计算,而忽视了交往;重视了规范表达,而忽视了多磁展示。只有让知识流动起来,我们的教学才显得更加真实!
社会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和环境对教育的限制和影响。其实,也拔高了物质和环境对教育的撬动作用。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教育发展也显得愈加不均衡。但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教育发展的外部,而没有看到教育发展的软势力。教育不单单是高楼大厦,教育也不仅仅是窗明几净,教育更需要的是回归规律,贴近真实。例如,在孩子们忧伤时,老师能蹲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学校多给孩子创设一些机会,搭建一些平台,让他们尽情地唱歌、跳舞!学校是孩子们交往的地方,是孩子们游玩的地方,也是孩子们成长的地方,老师只是一个导演,导演的工作常在幂后,常在不经意见;如果一个导演常常站在舞台的中央,像合唱团的指挥一样指手划脚,这场演出也就失去了情趣和意味。我们的学校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我们的老师不是出于理想,而是太感性地对待工作。可怕的是,退在一旁指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太喜欢自以为是,充当孩子们的万能神。
环境对人的影响常是由外到内,而教育对人的影响总是因内到外。你心里有什么,就会做出什么举动来。所以,教育是让人入脑入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事业。真正做教育的人,就应该放下架子,怀着孩子至上的理念,虔诚地为他们搭建成长的梯子,引导他们向上向善向美!
“六一”儿童节,借着孩子的表演,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也进行了梳理,我想,无论是农耕时代,工作时代,还是如今的智能时代,教育都应以人为本。教育就是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成全人,时刻把人放在最中央。社会把教育看作育人的事业,就会尊重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校长的智慧,让学校成为人类灵魂的圣地,让学校影响社区,让学校促进生命成长。学校以人为本,就会尊重教师的劳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老师搭建平台和空间,培养出优秀的灵魂工程师。老师以人为本,就会确立以孩子为中心的课堂,把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真实地发生,就会培育出大写的人。这也是我对教育的一点总结和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