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血肉来填住敌人炮火的台儿庄战役:战争结束后土里都是血。
1938年3月16日后,有一座小城自此在历史上拥有了一个浓墨重彩的意义,那就是位于苏鲁交界的台儿庄。
以这座小小城市所命名的那一场惨烈战役,令无数人铭记,而改变它的那一场“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历时一个月的搏杀与激战,也被载入了抗日战争的史册当中,为后世所铭记。
在那一场令人血脉贲张的战斗中,面对日寇强大的“精英之师”,有5万忠魂埋骨他乡,而他们的牺牲,也换来了当时抗日战争以来最大的一场胜利。
它严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消灭了日寇的威风,歼灭了日寇大量有生力量;它也坚定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强烈信心,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也扭转了全世界对中国“曾经弱小”的看法。
八十年后,回顾这一场鲜血淋漓的战争,我们依然会被其中的悲壮与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所打动。用血肉来填住敌人炮火的台儿庄战役,即便战争结束之后,土里都是鲜血。此战之壮烈,无需言表。
一、战争的背景与前奏
1937年底,日寇集中两支侵华队伍合力围攻南京。当时的国民党军事当局采取消极防御战略,分兵把守、处处设防,负责机动策应作战的小队又在芜湖失利,最终导致了那场震惊世界、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
在南京大屠杀之后,日寇为了沟通南北战场,打通津浦路,再次挥师向北,企图利用地形与军队的优势威力,消灭中国军队位于郑州、武汉间的布防,拿下武汉。因此,位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省要冲地带的徐州城就成为了敌我双方争夺的主要目标城市。
鉴于当前的不利局势,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保卫徐州的计划,其要旨是计划用黄淮两河的天险来遏制日寇的前行。
然而,当时的国军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面对汹涌而来的日寇敌军时畏首畏尾,对于蒋介石和李宗仁亲自致电强调的军令置若罔闻,率领第三集团军将近五个师的兵马不战而退。
不过月余,韩复榘轻易丢失了黄河、济南、泰安等地,彻底打乱了国军第五战区整个作战部署,也使得日寇仅凭一个半师团便轻松侵占了大半个山东,津浦一线北段门户洞开,徐州和陇海线直接暴露在日寇的眼皮之下。
韩复榘
韩复榘的一错再错让中国军队不但失去了黄河这道天堑,更是将多重战略要塞拱手予敌,也让蒋介石忍无可忍,在1938年1月对其进行了审判与枪决。
但错误已铸,在夺取占领兖州、济宁、等地后,日寇第十师团矶谷廉介认为中国军队十分“不堪一击”,于是兵分两路,企图从南北两方向夹击徐州。然而这个计划很快被我军粉碎。
1938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与淮河沿岸的李宗仁部队配合,阻击日寇的北犯之路。
两支队伍在淮河岸边苦战近一个月,成功将日寇迟滞拖延在了淮河一线,迫使日寇由“南北夹击”改换成“南守北攻”,孤军深入山东,为后期的台儿庄战役铺垫了一个良好的战机。
同时,中国军队为了拖住日寇的攻击,保卫武汉,在徐州附近与日寇展开了大规模的会战。其中,台儿庄作为津浦路及台潍公路的交叉点,乃是南下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和门户,还有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是中日两国夹击徐州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格外重要。
李宗仁
二、与骄狂日军“血战到底”!
1938年3月16日开始,台儿庄战役正式地打响了第一枪。
那时的日寇军队托之前韩复榘的退缩避让,正是“屡战屡胜”的骄狂时刻,飞机大炮齐备,弹药充足,师团长矶谷廉介一心夺取打通津浦线的“不世之功”,不肯原地等待蚌埠的援军呼应,一门心思直扑台儿庄。
而那时的中国,南京失陷后的小半年里的几大战役均以失败告终,国军一路上损兵百万,失地千里,多数人已经陷入了一种悲观情绪中,觉得亡国似乎近在咫尺。就在这种情绪之下,台儿庄战役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批抵达台儿庄防御的两支队伍,一支为汤恩伯率领的第二十军团,配有德造重炮一营,已经是国军中的“精华之师”,在汤恩伯的计划之下采取迂回战术,转取临沂;
另外一支则是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极善防守,到达徐州后即刻前往台儿庄北面进行布防,构建军事防御机构以御敌。
在后来人们整理的台儿庄战役的遗物中,中日之间的装备对比令人格外感慨:“日军有飞机助阵,还有大小坦克车七八十辆,各类大炮不下百余门。可是我们连重武器都没有多少,甚至有的部队连人手一把枪都做不到。”
3月22日,日寇敌军已经迫近台儿庄的北泥沟车站,密集炮火格外猛烈地炮轰着国军的防御工事,以孙连仲为首的第二集团军浴血奋战,以身肉搏对敌对方的重型炮火。然而,火力上的悬殊让日寇很快将外围阵地彻底摧毁。
3月27日,台儿庄北面围墙塌毁,300多名日寇敌军进入城区,两方开始了激烈的巷战,战线拉锯的计算从一公里很快换成了一巷,一屋,甚至一步之遥,战况十分惨烈。
在台儿庄战役中幸存下来的士兵的回忆中,台儿庄的街道上“到处都是烧焦的尸体”,日寇在各个街道巷口“逐一蹲点”,严卡道路:“我们只能推墙前进……在墙上掏抢眼,然而对面的敌人也在掏……只有一墙之隔,就从墙眼里夺枪射击。”
1938年4月3日,台儿庄战役进入了生死攸关的时刻,而第二集团军伤亡早已过半。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孙连仲曾经致电李宗仁,请求整队撤退到运河南岸,给部队“留点种”。
然而,李宗仁却驳回了他这一请求,并告诉孙连仲道:“援军明日中午可到,我明晨亲来台儿庄督战,你务必守至明天拂晓。”他还再三强调说这是命令,“如违抗命令,当军法从事。”
孙连仲当即回复:“我第二集团军牺牲殆尽不足惜,连仲亦以一死报国家。”并转告当时的守庄指挥官池峰城,务必要死守台儿庄。
“我们要用血肉来填住敌人的炮火,士兵打完了,你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这个总司令来填,直到填完为止。有敢退过河者,杀无赦。”为表决心,池峰城索性炸毁了运河上的唯一一条浮桥,阻断了队伍的退路,并称:“台儿庄就是我三十一师的坟墓。”
3日当晚,由李宗仁亲自下令,孙连仲集结数百名敢死队员身绑手榴弹,手握大片刀,于午夜偷袭日寇敌营,成功收复台儿庄已经被夺取的三分之二失地。另一边,汤恩伯迂回绕道日寇背面,在台儿庄附近向日寇展开猛烈攻势。
6日,李宗仁赶到台儿庄附近亲自指挥全线反击战,激战4天后,国军成功重创日寇两大主力支队,其余残部仓皇撤退,大捷自此告成。
三、“命都没了,要钱干什么!”
除了汤恩伯率领的第二十军团之外,死守台儿庄的基本上大部分都是“杂牌军”,他们的装备、能力都远远不能和当时的那些国军“嫡系”相提并论。
然而,就是这些“杂牌军”,成功地守住了台儿庄,夺取了艰难的胜利。在这其中,有无数人与日寇殊死拼斗到最后一刻,最终以身殉国。在4月3日的敢死队集结时刻,李宗仁曾经悬赏十万大洋来集结敢死队,准备夜袭敌军。
然而,当每个人的银元发到手上的时候,不少人拒绝了,还有人直接将银元扔在了地上,豪气万丈地说道:“我们的命都没了,要这钱干什么!我们打这一仗,是为了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们世世代代成为他们日本人的奴隶!”
在这些铁骨铮铮的军人们出发之前,第二十七师师长黄樵松感慨万千,留下了一首送别绝命诗,那就是著名的《榴花》诗:“昨夜梦中炮声隆,朝来榴花满地红。英雄效命咫尺外,榴花原是血染成。”
而这些英雄也未曾辜负人们对他们的期望,与日军展开贴身肉搏,各自为战,以命换命,最终毙敌无数,将日寇逼退到台儿庄的一角。
根据战后幸存的士兵和老人的回忆,大战之后的台儿庄,地面上散落着手榴弹木柄无数,许多敢死队力战至竭后,又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与敌军同归于尽,剩下的手榴弹弹皮都有将近八九厘米,足见当时的惨烈与拼搏。
四、古城重生,英灵永存
如今的台儿庄里,当年的血腥惨烈早已荡然无存,百姓与士兵已经故去大半,仅剩的几位幸存者回忆起那时的场景,依然唏嘘难平。
“那时候仗打得可凶,都不清楚死了多少人。”如今已经是白发苍苍的李姓老人回忆道:
“打完了,百姓陆续叫回到城里,满街满地的都是尸体,到处都有枪炮的弹壳,还有手榴弹皮。小孩子好奇心重,大人怕捡来那些东西玩会出事,都不叫小孩出门……墙上还贴着各种颜色的标语,都是听大人念,叫做'誓死与日寇作战到底’'誓死不做亡国奴’。”
1938年,面对着经历了炮火洗礼后伤痕累累的台儿庄,李宗仁曾经十分感慨地表态说,等到战争结束,一定要助力重建一个崭新的台儿庄。而今,八十年后的台儿庄,碧波荡漾,青砖黛瓦,岁月升平静好。
走在古城的街上,仍旧可以看到许多照片和遗址:颜省吾营长挽肠血战处、月河街巷战旧址、太平巷巷战旧址……这样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的背后,记录的仍然是那场战斗的残酷与壮烈。
“我小的时候,家里宅子附近的土都是黄的……等到那场台儿庄大战结束以后,搬回家,光看见地上的土黑黢黢的,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后来慢慢变回成黄土地了,但是一下雨,黑色又出来了……很久以后我才明白,其实,那土里头都是血。”
如今,台儿庄早已恢复成那座供人旅游和寻梦的“运河明珠”,只是那些在这里战斗过、又牺牲了的英灵,却永远被后世的子孙铭记:那些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和平,是中华民族惨烈的疤痕,更是驱动我们不断努力前行的、一枚永不朽坏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