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学校和教育等级化
增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这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坦率地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还不高。今年两会上,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提高普高录取率到80%以上,这一建议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由于社会、家长、学生、教师对中职认可度低,严重影响了中职的办学质量,又进一步降低了中职吸引力,家长担心孩子上中职非但不能学到技能,还会被“带坏”。
要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必须推进教育管理与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的倾向,形成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应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办好每一所职业院校。
如果简单用升学率评价初中和高中的办学质量,就会导致职业教育低人一等。以普高率评价初中办学,就是把普高视为比中职更优的教育;用一本率、本科率评价普通高中办学,就是强化唯名校、唯学历的倾向,也是矮化职业院校。近年来,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用升本率评价中职办学的情况。从根本上说,发展教育的职责是办好各类教育,对于基础教育学校办学,应该关注学校是否按法律规定开齐了所有课程,并保障课程质量。至于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选择什么院校,是升学还是就业,这是受教育者的个体选择,不应有高低之分。
另外,近年来,我国学历高消费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家长们心中存在一条最优成才路径: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职业。有高学历才会有社会地位高的“好”工作,如此一来,很多人开始追逐高学历。要改变“唯学历”的状况,必须转变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同时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技能人才的薪资水平提高了,其社会认可度也会随之提升,进而形成高收入待遇——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高收入待遇的良性循环。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等。还要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具体地说,首先,需充分认识到,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最基本的教育职责,如果把教育和学校等级化,不管怎么扩大教育资源,都难以缓解社会的教育焦虑。到2020年,我国已经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内卷”却成为2020年的流行词,学生的升学竞争已经从上大学“独木桥”升级为上名校“独木桥”。对此,就要从导向上着力,逐步引导。其次,应对依旧强调升学率、用升学率考核学校办学的地方政府,以及在用人中不断提高学历要求、强化“唯名校”导向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问责。从一定程度上说,只有从根本上扭转升学政绩观以及社会用人的唯学历导向,才能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进而办好职业教育。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要把职业教育办成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就需要进行发展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比如,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后,我国怎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是继续坚持职普分离,即分普通高中和中职的方式?还是取消中职、建设综合高中,把技能教育融入综合高中,由学生自主选择,到高中毕业后再选进综合性大学或职业院校?因此,进入高中普及时代,如何规划普高与中职发展,需要科学的论证、设计。
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灵活地根据社会需求变化,改革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落实和扩大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至关重要。一方面,只有让职业院校自主设置专业,以及落实教育教学自主权,才能办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办学,也需要现代职业院校制度的支撑。对此,应由学校的教师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负责选定合作的企业,设计合作培养的模式,评估合作的质量,进行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的产教合作。还需注意的是,落实职业院校自主权要着力避免空心化倾向,招生只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环,办好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其内涵发展,包括大力加强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以及统筹区域内职业院校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培养满足各方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期望。(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1年5月10日第4版
本期编辑:董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