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人东渡美洲?考古发现证实商朝遗民从东北泛海漂流到北美
说殷纣王的孙子殷葺带领一批人进入东北地区,是有根据的。东北辽宁和吉林曾先后出土了80多件商代青铜器。这些都是出土于窖藏,和中原地区青铜器主要出土于墓葬,有着不同的性质。
这些青铜器的构成,据金岳先生研究,为兵刃器发现量最多,渤海北岸兴城、青龙、绥中三地的戈,都是受到殷墟妇好墓銎式戈的影响。出土的鹿首刀都有护耳圈,和妇好墓所出龙首刀装置相同。吉林奈曼东犁的马首刀,在安阳侯家庄B11、小屯YM020都出过。
北洞2号坑还出一件“台父辛”的圆鼎,与故宫所藏殷末的告鼎完全相同,这件鼎应该就是殷葺所携带。“父乙”簋,喀左县山湾子村出土,铭中有“亚鹿”(音幽),和陕西渭南县南堡村所出殷代晚期的“父己”鼎,当为殷代晚期同一家族铜器。铜罍,喀左北洞一坑出四件,器形纹饰与陕西扶凤北桥所出“商末”芮罍相同,证明都是殷代晚期铜器。矛,出于吉林奈漫后斑鸠,长筒,与晋西南柳林高红所出“殷代晚期”的铜矛相同。
根据这些铜器铭文的内容,可以分出有下列五类:(1)殷民所遗铜器;(2)商族北徙的铜器;(3)殷代亡臣铜器;(4)中原输入的铜器;(5)东北地方族国铜器。
实际上,前三种是同样的。就是殷葺率领殷遗民到了东北,和一些不愿臣服周朝的诸侯国,为了躲避周军的追杀逃跑到东北,而后需要继续逃跑,携带着过于笨重埋藏起来。等待有朝一日再挖出来,用于祭祀。
殷葺除了率领自己的部队和攸侯喜的人马外,还有一些当年臣属于殷商的部族和方国,其中,主要是燕国。出土于喀左的匽侯盂盂口内壁刻有5字铭文:“匽侯做饙(fen)盂。”。“饙”就是后来的“蒸”字,这件青铜器就是用来蒸食品用的。有人将此件器定为周成王时代,进一步认为是周召公长子“旨”所做,有误。周成王时代正是周朝上升时期,即便是追击殷葺或者其他原因,进入东北,也不会将这种贵重的礼器窖藏起来。这件盂应该是是殷商最后的一个匽侯的作品,他是跟随者殷葺逃跑到东北的。周朝封的第一代匽侯是不会先铸造一件专用蒸锅的。另外,根据对周朝燕国的发掘,出土的数十件青铜器来看,其所有者,一个是周召公后裔克等人的,即新的周朝人所制作的。另一个是从商都殷跟随周召公来到燕地的殷商旧贵,没有一件是土著燕国的。这证明,土著燕国的匽侯和诸多贵族都携带着贵重的物品,和殷葺走了,进入到了东北。
很重要的还有孤竹国与芮国。孤竹国国主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其部下有大部分跟从殷葺北迁。所以,关于孤竹的青铜器出土的就很多。
芮国也是殷商属国,和孤竹有和亲关系。喀左和尚沟出土两卣,一对“扇形”端金镯,金镯的主人是女性。这个族的分支很多,传世到殷纣王九年时,还铸造了铜卣,铭末署“芮”字,就是这个族的族名。《甲骨合集》2,4756,孤竹和芮国见于同版,知必相邻。芮国嫁女于孤竹国的竹侯或其贵族为妻,住在喀左,死葬和尚沟。殷葺投奔到不愿降服周朝的孤竹也是可能的。
还有鱼国族、逆族,他们原来也是居于华北北部的殷商部族,此时他们的青铜器也窖藏在东北,说明他们也跟从殷葺来到了东北。
庸国,本是河南汲县淇水流域的方族,其中一支北迁,武丁卜辞有“由庸往[幽]”,《山海经·海内北径》:“北海之内有幽都之山,…有大幽之国。”他们原来的方国在华北北部,此时也将铜器在东北窖藏,说明他们也避乱来到了东北。
最重要的就是跟随周召公北上追击殷葺的箕子一族。他们名为追击殷葺,实则给殷葺留有时间,使他们能够从容善后,埋藏青铜器,轻装逃跑。而自己则跨越鸭绿江到了朝鲜,建了箕子朝鲜。三年前,在丹东出土了商代的异形戈,应该就是他们留下的。箕子的后裔在数代之后还回到了殷地朝歌进行了祭祀。一直到秦始皇派秦军到辽宁消灭燕国后,箕子朝鲜还存在。燕国逃散的士卒在卫满的率领下偷袭箕子朝鲜成功,箕子朝鲜才最后消失,国运持续了大约800年。从他们能和中原不断来往看,东北亚丝路在西周年间还是很繁荣的。
当时,周朝封在最北面的燕国,因为水灾、戎狄侵扰和怀柔当地土著,自顾不暇。所以,给了殷葺和箕子可乘之机,他们进东北,使东北土著肃慎北移,殷商文明迅速在东北传播开来。经过周召公的斡旋,周公明确封了箕子为朝鲜侯。但是,对于叛乱的殷葺他们是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箕子出面建议殷葺泛海逃跑,这就是殷人漂流到北美的直接原因。
原文载自《知识就是力量》2011年第6期,原标题《开发东北亚 殷人立首功(中)》。
作者:王德恒,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