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凤雏”庞统前来投奔,刘备为何没有第一时间重用?
(注:本文是对小说《三国演义》情节的讨论,所引材料均源自小说原文,与史书记载无关。)
在“三气周瑜”后,鲁肃继任江东大都督,刘备集团获得了一个相对平缓的外部环境。但就在这个时候,集团内部发生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引发了我们一系列的思考。
贤士庞统来投奔刘备。不料一向求贤若渴的刘皇叔,竟然以“荆楚稍定,苦无闲职”为借口,将大贤支派到“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的耒阳县,然后说了几句“如后有缺,却当重用”的客气话。
刘备怎么啦?
当年水镜先生“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的话,对刘备的影响是极其强烈的,留下的印象也是极其深刻的。当初为第一位付的心力有口皆碑,如今第二位来到眼前,为什么如此轻慢?
难道刘备得到荆州后乐晕了?还是像有些观点认为的,有了诸葛亮就满足了,“得龙忘凤”?
从刘备一贯的表现看,这种可能性不存在——别说现在只是“借”来了荆州,而且面对的是凤雏先生,即使是后来得了西川,面对总体水平低得多的刘巴、黄权,刘备也没有丧失礼贤下士的人设。
那么,真是因为“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更不可能。刘备不是看颜值的人,后来面对张松的表现就证实了这一点。
其实,前文孙权不用庞统,根本原因也不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而是因为“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至于“统不拿出鲁肃、孔明书投呈”,这从表面上看恐怕算是个原因。但是,一方面这是庞统自身行为所致,另一方面,拿出来效果也未必好——后文详述。
那么毛病出在哪里呢?进一步说,刘备针对的真是庞统吗?
我们认为,矛盾的焦点、刘备针对的对象,是一个出乎绝大多数人意料的人。
我们来仔细看一看赤壁大战以后一段时间,在刘备集团高层发生的几件事情:
关羽念及昔日私人恩情,在华容道放跑了曹操。虽然从刘备利益出发,留下曹操的性命是上策(否则当时的实力对比下,孙权恐怕立时就能灭了刘备),但是毕竟关羽曾经立下军令状,于是“孔明欲斩云长”!最后还是集团的老大刘备亲自出面“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
事情是过去了,但是由此,有人在集团内部的地位无形中有了一个新的不一般的提高——不但老大得低声下气求情一回,而且老大那一向眼空四海的至爱兄弟还得谢不斩之恩,在心理上低下了很大一个档次。
随后的事情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在南征四郡的第一站零陵,“度从之,遂于城上竖起降旗,大开城门,赍捧印绶出城,竟投玄德大寨纳降。孔明教刘度仍为郡守,其子刘贤赴荆州随军办事。”(《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在这里脑补一个历史背景:自从秦始皇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上至郡守、下至县令,都必须由皇帝直接任命。汉承秦制,也是一样。
而当时天下分崩离析,要求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命确实不现实(何况汉献帝已经是那么一个处境)。但是,在每个小的割据集团内部,郡守和县令作为重要的行政官员,由集团老大任命,这是不能改变的办法。
对于老大手下的人,无论地位多高、多受信任,这个人事权力都是“禁区”——即使事出紧急,需要临机决断,也应该有一个事后报批追认的程序。
可是这次,“教刘度仍为郡守”这个动作,是在情况并不紧急的情形下,由不是老大的人完成的,而且是在老大在场的情况下,既无请示也无汇报,直截了当就完成了。
当时的场面,表面肯定是云淡风轻、温暖和煦,但细琢磨起来,真是让人惊心动魄、魂飞天外——感受最深最强烈的恐怕就是刘备!
没过几天,又出事了。
“云长引魏延来见”,刘备高度评价魏延是“有功无罪之人”(《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肯定是准备笑呵呵敬酒加封官的——注意,这里接受魏延与否,也是个人事权力。
这时,却有人不顾老大在场,直接就“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在场的人,都看到了魏延对攻占长沙立下的赫赫功绩,而且其中绝大多数人还知道当年魏延在襄阳城门前大战文聘对刘备表现的忠诚。
在这种情形下,老大没有表态,这里就“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姑且不说其是否公道,单说让老大的颜面,往哪里放?
恐怕已经是惊怒交加的刘备,耐着性子听了一通“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的强词夺理——按照这个标准,该杀的太多了,以及“脑后有反骨”的相面算卦,还不得不又一次低声下气求情一回,算是保住了魏延的脑袋,最后耳边回响的还是一句“我好歹取汝首级”(《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这话是仅仅给魏延听的吗?
因此,在庞统到来之前,刘备的心理状态,已经有了很大的阴影——此时他迫切需要改变谋士班子“一头沉”的局面,找一个平衡力量(就像水浒传里王伦想让杨志平衡林冲一样)。
那庞统来了,不是正合适?还不赶紧重用、平衡?
庞统来得固然是好,但是其来的由头不好——“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贤士佐助主公”的话犹在耳边,庞统是怎么来的,刘备一清二楚。如果就这么给收下并重用,那么对“一头沉”非但不是平衡,反而是加码——世之枭雄能那么愚蠢吗?
庞统肯定得收,但是必须先设法改变一下他的“来头”,要让其中充满与刘备有关的色彩,而不是别人的关系。
刘备很了解,庞统这类大贤,一旦觉得怀才不遇,就会有一些放旷之举——当然庞统和祢衡不同,庞统是真有才。
于是就有了“耒阳县宰”的任命,就有了“将耒阳县事尽废”的事情。
这个时候就该让庞统展示自己了,但要在“被刘备而不是别人发现”这个轨道上展示。
这个时候就该派人了,派“刘备色彩”很浓的人——人选,无非关张二位。
刘备同样很了解这俩兄弟:关羽对待士卒很友善,对士大夫却很傲慢;张飞不体恤爱护普通士兵,却敬重有才德的人——那这个事,自然三将军去最合适。
尽管刘备嚷嚷“竖儒焉敢乱吾法度”“如有不公不法者,就便究问”,但是却又“恐于事有不明处,可与孙乾同去”——恐怕临行之前难免对孙乾有具体嘱托。
这样既能让脾气暴躁的三将军听了“庞县令自到任及今,将百余日,县中之事,并不理问,每日饮酒,自旦及夜,只在醉乡”以后“大怒”,又不至于真的“擒之”——最后造成的局面,是自己的至爱兄弟发现了大贤,还礼贤下士,这就和自己发现一样。
过后,顶多说几句“屈待大贤,吾之过也”的话就行了——只要能排除“一头沉”的影响,这不算什么。
一切都很顺利,最后果然是三将军发现了人才,并“于兄长处极力举荐”。至于鲁肃的荐书,俨然就是张飞推荐的一个补充说明而已。
这里还有一个桥段,更加能使刘备坚信自己判断和行动的正确性。“一头沉”外出回来,劈头第一句就是“庞军师近日无恙否?”——继续对刘度、魏延的做派,在人事大权上步步前进。仅凭自己的一封推荐信——其实到这时刘备还没看到——不但决定了人事接纳,甚至决定了具体职务安排!
刘备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对方强调“曾有荐书在士元处,曾达主公否”的同时,不紧不慢地回了一句“若非吾弟所言,险失大贤”!
这段惊心动魄的高手过招就这样波澜不惊地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没有结束——刘备内心的警惕从此一直没有放下。联想起后来,刘备带着庞统、黄忠、魏延取西川,而把自己几个至爱兄弟全部一起留下“参与”守荆州,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后来庞统早亡,“一头沉”危险再现,刘备在白帝城弥留之际说的那番似信托、又似警告的话,恐怕更不是偶然的。
(本文所引文字,除另行注明外,均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
作者:风雨秋窗,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