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龙渊注《道德经讲义》——知有章 第十七

抄录因缘

《重刊龙渊子注道德经讲义缘起》

自汉迄今。注道德经者。代不乏人。要以清初龙渊子宋常星真人所注为最精核。龙渊子清初太史。历官国史馆总裁。都察院御史。致仕还乡。潜心研究。注道德经讲义。阐发隐微。清圣祖仁皇帝。尊为天书。命以五龙铜板制印。王公鉅卿。有功德者。始得获赐一部。其为当时重视可知。民国初元。刊版一次。流传至今。存书不多。同人等诚恐年久湮灭。爰为发起重刊。使修道之人。得渡迷津。而登道岸。海内同志。定必乐观厥成也。是为引。民国二十八年岁次己卯九月重阳日玄学会同人谨识。

道祖宝诰 志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知有章第十七

恭聞天地與萬物同乎一道。聖人與百姓同乎一心。不施異政之能。不作有為之事。不妨民。不聚貨。其貴也不自知。其尊也不自有。如星日之在天。相忘於太虛之表。在下之百姓。亦無有親譽之情。畏侮之意。風俗同然。不識不知。如遊魚之在水。相忘於河海。皆因上以無為用於下。下亦以無為歸之於上。家不殊俗。國不異政。大同淳古之風。鹹樂熙皞之治。治天下之道。於此而盡矣。

此章經旨。深見古之聖君。能順上下之情。能致自然之化。惟以一信足於天下之義。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謂上古之聖君。下者。在下之百姓也。太古盛時。天下百姓。但知有在上之君。不知有親譽之情。非是下民輕慢於上也。蓋因以道化之。所以相忘於道化之中。天下一體。萬民一心。故經言太上。下知有之。蓋是此義。即如羲農以前。雖鳥獸同群。彝倫未敘。人心淳樸。亦不自知其淳樸。風俗渾厚。亦不自知其渾厚。惟知順其則。而安於不識不知。觀此可知經意。

其次親而譽之。

次後五帝之時。制禮樂。敘尊卑。造衣冠。分貴賤。作宮室。以代巢穴。構橋樑。以濟不通。造舟車。以行水陸。造書契。以代結繩。人心漸漸開明。世道漸漸趨文。渾樸難行。不得不以仁義教化於民。被其仁者故親之。懷其義者故譽之。與太古之風。大不相比矣。故曰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五帝之時。雖然漸漸開明。還是太古之風。君臣聖智。刑獄不立。天下之民。雖知有君。不知有所畏也。道至三王。世道日薄。人心日乖。兇暴者有之。橫惡者有之。不得不以刑罰禦兇暴。刑罰既立。未有不懼畏者。民既畏之。則侮慢之情。於此而又生矣。侮慢之情既生。刑政日煩。欺淩日盛。人心世道與五帝之時。又不可比矣。故曰其次畏之侮之。細想上古之民。太樸未散。所以無知無識。不知親譽也。中古之民。雖有親譽。仍是至誠所感之妙。至於下古太樸已喪。狡詐日生。以至不忠不孝。害仁害義。無所不為。刑罰之立。不得不然也。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切思民之親譽畏侮。非民之過也。蓋因在上者。信不足於天下。民不能以信歸之。所以有親譽。有畏侮。我之信既不足。民之信亦不足矣。上下不足。即是上下相欺。天下未有不亂者。試觀五霸之世。假仁義之虛名。以變詐為能。以淩奪為事。不能取信於天下。經言信不足。有不信。蓋是此義。

猶兮其貴言。

有天下國家者。欲求上古之風。欲得上古之樸。而徒以言教施於天下。民必不能化。天下不能治。故當貴其言。行不言之教。天下之民。無為而自化。不期而自信。百姓自然不生親譽。不生畏侮。故曰。猶其貴言。蓋是此義。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功成者。成於無為之德也。事遂者。遂於不言之教也。此無為之德。若養之不深。積之不厚。其功不成。此不言之教。若守之不誠。貴之不慎。其事不遂。是以知非無為。不能立不言之教。非不言之教。不能守無為之德。此所以不言之自然處。便是無為之實踐處。無為之實踐處。便是不言之自然處。大化無為。大言不言。我能自信。而民亦自信。我之信。未嘗不是民之信。民能自信。亦未嘗不是我能自信也。此皆不期然而自然。不期信而自信。人人無不自然。人人無不自信。是故有此自然感發之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正是百姓鼓舞踴躍。不自覺之言也。細詳上古之時。耕而食。鑿而飲。無往而不自得。所以至治之澤。民不能見。不言之教。民不能知。宜乎有此無知之樂。宜乎百姓以自然自稱之。宜乎百姓出我等自然之言也。觀此可知。太上有傷今思古之意。此章雖言治世即是修身。用於國。可以安民。體於身。可以養性。果能放下塵緣。向無為無欲處。養我之心德。雖有七情。無所用其能。雖有六識。無所施其智。此。便是我性分中盛世之時也。倘若不能歸根複命。不能抱樸還淳。情識不能忘。智巧不能去。此即如民有親譽之心一樣。不修五常百行。妄作非禮之事。不忠不信。專以弄巧為能。此又如下古。民有畏侮之心一樣。學道之人。若能反此。便是無為無修。便是不言之信。便是功成名遂。而底於自然者也。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讲义-第十七章 我自然-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十七章 我自然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犹兮句言优游感孚,慎重其诰言.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十七章 贵言自然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猷呵,其贵言也.成事述功,而百姓曰 ...

  • 徐大椿注道德经:希言自然第二十三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上一章讲,有道之人曲己而全道,以道御天下.本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以道治天下.以德治天下和以人言治天下,又会怎样呢? 在道德经一书中,有两条思想脉络,一个是道. ...

  •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百姓皆曰我自然 道德经第17章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 本篇,与其说老子在谈君王之道,不如说老子在谈领导艺术.老子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道德经讲义-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 ...

  • 道德经讲义-第九章 功成身退-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九章 功成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贻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古云:"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又曰:&qu ...

  • 道德经讲义-第二章 美善之称-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二章 美善之称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离,生而不有, ...

  • 新书 |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出版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 [清]宋龙渊 著,谭植元.林静 整理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价:70.00元 内容简介 <道德经>,老子的伟大著作,是对中国人 ...

  • 道德经讲义-第五十四章 何以知天下-道德真源

    天地之生人也,赋之气以立命,即赋之理以成性,理气原来合一,性命两不相离,要皆清空一气盘旋天地.盈虚消息.纯乎自然.造化往来至于百代者也.人类虽有不齐,造物纵有不等,而此气同即此理同,终无有或易者.圣人 ...

  • 道德经讲义-第五十二章 知子守母-道德真源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金丹一物,岂有他 ...

  • 道德经讲义-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君子万物皆备,不出户庭以修其身,而世道之变迁.人心之更易,与夫推亡固存 ...

  •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

    老子在这一章节讲述大道和捷径,讲述"我"与他人的区别. 先贴下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

  • 介然有知,唯施是畏!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道,具有三层含义: 一,      道是造物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