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身存意心转物,有塞无通虚实相
第二天早餐后,凌老师建议上午在一朋友开的酒吧里,请轩源继续和大家讲拳。
朋友的酒吧没那么早开门,凌老师让嘉先去领钥匙,他领着大家来到酒吧附近的江边空地晨练。
轩源让小胖、小明、小珠打几式。问题还是集中在丹意不清,阴阳虚实转换不流畅,胯易动,百会未能充分领起等等问题。
经过指正,轩源说下势、金鸡独立、倒撵猴几个动作。
这一组动作起伏大,对平衡的要求更精细,是整套拳最能综合反应水平的一段,几人轮流打这段。
“金鸡独立,旋转四十五度是升转的,要有升意。你们在这里没有体现出来。”轩源说着,并示范一次。
小胖点头,再打。“嗯!有了!大家要记住,逢转必升,从哪升到哪?涌泉到百会,进一步是从地心经涌泉、百会升至天百会!”
强调了要点再轮流打。小明也是有升意的,可是小珠一到这个点上,他们就一起说“没有!”。
小珠再来,转四十五度时也尽量升起,但是他们还是异口同声地说:“没有!”
这是怎么回事?小珠心里叨叨:“我已经灌注了升的意思啊!”
再来几次还是这样。蒲谷子也看不过了,哼哼说:“昨天你在高塘打的拳,各方面都好,当时师父是表扬的。但就这点不行,所以今天是批评的!”
小珠再仔细看轩源的示范:当他旋转的时候,他的丹也升起来的。而自己是定在原位的。一直都以为丹是保持在原来位置不高不低的,现在才发现轩源并不执守这一点。
“我早前听说过行拳的过程中,胯不要有起伏。我记得很清楚也落实了,可能我是受到这个局限住了……”小珠喃喃说。
轩源即说:“所以如果没有清晰的理论指导,会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听到一些意见,会错意了也就跟着那样练了。”
小珠试着再做,勉勉强强总算有点感觉。
嘉先拿了钥匙开了酒吧的门,准备好了茶具,煮开了水,几人酒吧里随意坐下,轩源继续他的讲座:意的变化和应用。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要知道何为意,首先要讲什么是心。何为心?恁万物为心。何为意,心有所忆为意。用意不用力,是说太极拳研究的是用意,不是用力。但'意’,也是分层次的,一般意义上来说,轻和重,虚和实,我们追求的是轻的、虚的。如果从有意和无意来讲,我们追求的是无意。”
“曾说过十一字:轻、松、静、圆、均、光、活、虚、空、无、自然。这十一字,其实是十一:相,如'轻’是一种相,'松’也是一种相……相是从哪出来的?是从实相中出来的。大道以虚静为本,道的虚静是真实存在的,真实不虚的,如我表达的'轻’,不是一般思维上的轻,而是从骨髓里透发出来的。骨髓比较接近本源,我的轻是从骨髓,从本源实实在在地轻出来的,它不是一种观念、思想。那些带着主观分析的是妄相,不是实相。”
“打拳、推手等,为什么玩了那么久,还是丢、顶、抗呢?因为有身体。我们所说的不要丢、不要顶、不要抗等,就是针对用身体做出来而提出的。用佛教所说,有身则有病,无身则无病。我们最终追求的虚意,是要把身体废掉才能达成的!”
“废掉不是砍了手砍了脚不要它们,而是说打拳时,不要夸大身体,不要夸大动作,是用我们身体这个载体,通过太极拳的动作,看如何把身体废掉,身体不主动不抢动,意的功能才显现。有手、有身、有腰……是练不好太极拳的。”
“《道德经》上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至于无为。用一般的学习方法,越学知识越多,但如果不能把知识转变为智慧,越学越多的知识就变成障碍。”
“研究太极拳,我们不能用为学日增的方法,我们要用为道日损的方法,损有余而补不足。我们处于极性世界,极性世界中太多了,太有了,我们把太多的东西、极性的东西损掉。怎么损?怎么无为?把身体'废’掉。”
“前辈说,要看破身体这个臭皮囊。我的一位恩师也说,想学太极拳,不能太聪明,二百五就行了。他把二百五看成是一种智慧的代名词。”
轩源让小胖过来,任他攻过来,轩源演示“废掉”身体的妙用:
“在对方的压迫下,首先把身体废掉,他就没有落力点。即使我要拿对方,也是要废掉身体的,不用身体,纯意念。我的动作没有主观、主动。我一带主观主动,对方就听见了,就会有各种反应。”
轩源让小胖、小珠、小明分别做起势,现场分析:“他们几个,有的用肩起,有的用脚起,有的力在腰,而我是没有的。如果你有身体的任一部分,因你强调了身体的作用,就脱离不了物的限制,心就为物所转了。”
“'有则塞,无则通。’用身体去打太极拳,是不通的。即是说,我们打拳也好,做什么也好,参照物不是我们的身体,而是宇宙的虚空实相。要从精神层面作为我们打拳的参照,而不是以物作为参照。”
“以物参照,是有限的!所有的动作做得再怎样漂亮,也是苍白无力的。只有以我们的心去转物,而不是以物转心的时候,才能得到一种大智慧。身体舍去,才能进入空,进入实相的境界,进入零状态。”
“所以说,'引进落空合即出’严格意义上也是不究竟的。因为这是主观意念,它的本体还是身体,所以不是终极的。”
“他过来,大家看,我没有用身体去引进落空,我只是把身体废掉,他摸不着了,就落空了。”
“练'有’是一种方法,但'有’是有限的。'用意’的指向是'损之又损至无为’,所以用意的总源头不是在于有,而是在于无。”
“与对方接触,探知到对方紧张有力的地方,把意放到此处,从手上传导到力点,即意识流的流动,不是用力,用力是虚幻的。”
“身体不废掉,恐惧感永远废不掉。《心经》讲:'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怎样做到心无挂碍?废掉身体,连心也废掉,这是终极法,招式是废掉的身体变化出来的。”
“前几天讲了八法五门,以中定为主,是说我们的意守着中定,守着零状态,守着完整态,也只有废掉身体才能做到。当废掉身体的中定,就有一种活力,有妙用。如果身体废不掉,中定还是有身,这个中定还是死中定。”
“能中定,零状态,才有五门的变化,才有武术的功能。他推我,我的形往后走,意要往前走,如果攻他,形是往前,意是往后,前后不能分开,有前必有后,前后不能分开。”
“同理,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但前提要把身体废掉!
……
这一番说废身存意,轩源似乎触动到灵感开关,思路泉涌,一说为快。
而聪明伶俐如杨光、小明、小胖,在这一番拳论中,竟连问题也提不出来了。小胖被轩源发了几次,喃喃说:”我们的问题是废一点,一点不废,通常废了手还有脚,师父是说废就废了!”
轩源笑:“所以这需要大家同门互相找的。当年蒲谷子的老师训练他们,把他们身上所有地方都摸遍了!边摸边问,有没有?说有!就继续摸!就是要把身的感觉找出来,不要!所以大家有机会就多摸摸,道理讲完了,就要去实练实证的。”
轩源坐下来,点起一支烟,舒了一口气:“这次来东阳,是因为凌老师说这里的朋友们对零状态有不理解,特邀我们过来讨论研究。我从太极拳的核心讲起,就是从中定讲起,中定是什么,中定的重要性,中定怎么练?说到要能进入中定态,身心要保持零状态,不加不减,清静纯净。今天说到如何零状态?就要把身体废掉,把意也废掉!练意,是为了废意!这是我自己的体会,不代表什么。”
“言至此,我已经把要讲的都讲了,个人感受也谈了,没有留下什么遗憾了,也没有什么可保留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小胖问:“连意也废掉……那打拳玩什么呢?而且,也不容易吧?”
轩源道:“废掉的是主观的意,是顺天意!这是要经过锲而不舍的练习和不断反思,不断质问自己而达成的!”
杨光说:“这几天看到听到轩源老师的精彩讲解,我有几点想不到。想不到太极拳涉及的层次那么深,且每个阶段每个层次,轩源老师都指出来了,解了我多年的疑问。想不到它的方法是这么平易近人,平淡无奇,真正符合'大道至简’的理。现在大家都有了目标和方向,知道路往哪走了。”
轩源舒一口气:“练拳先明理,明理不是为了明理,是为了明心!心知道,才能行,知行合一才是!”
凌老师说:“这几天辛苦轩源老师了!您这几个话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把零状态表述得淋漓尽致,打破了我的很多观念。现在心里是清晰的,身体还茫然,我想需要一段时间去练习感受,问题在那时才能产生,大家珍惜时机,多和轩源老师摸摸手吧!”
酒吧里的气氛又热烈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