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临床无功能垂体腺瘤
介绍
无功能垂体腺瘤(NFPA)是一组异质性腺瘤,可能来自所有类型的腺垂体细胞,最常见的是来自促性腺激素细胞谱系。NFPA的定义是没有临床相关的体征或激素分泌超量的症状。虽然如此,大多数的NFPA显示了激素产生的免疫组化证据。当细胞谱系可识别时,NFPA也被称为静默性腺瘤。零细胞腺瘤( Null cell adenomas)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其免疫组化染色不明显。
流行病学
据报道,NFPA占垂体腺瘤的14% - 54%,因此被认为是继泌乳素瘤之后第二常见的腺瘤类型。然而,NFPA的诊断往往是延迟的,因为它们通常呈惰性和缺乏与激素分泌过多相关的症状。因此,当与肿块占位效应相关的症状变得明显时,NFPA常被诊断为大腺瘤。事实上,在大腺瘤中,NFPA是最常见的类型。确定NFPA的真实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是一项挑战。在芬兰北部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报告称,NFPA的年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1.5例。据报告,NFPA在不同国家的患病率范围为7-41.3/10万人,这比尸检研究中报道的患病率高得多。在德国的一项尸检研究中,10.4%的垂体中检出腺瘤,39.5%的腺瘤为NFPAs.然而,绝大多数不与临床相关(not clinically relevant),只有3(4%)的NFPA是大腺瘤(直径>10mm)。关于性别优势的证据是不确定的。NFPA的诊断年龄范围很广,一般在30岁以后,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临床无功能垂体肿瘤的分类
随着生物学理解的增加和方法的进步,NFPA的分类在过去几年里发生了变化。WHO最新的分类是基于腺垂体细胞谱系,对于每一种由激素和转录因子表达定义的谱系特异性分泌性肿瘤,都有一种静默性的对应体。
因此,在超过98%的NFPA中,垂体细胞谱系分化的迹象已经被识别出来,只有非常小的比例仍然被归类为零细胞腺瘤。在有516例NFPA患者的队列中,只有6例没有发现表达任何转录因子或垂体激素。
类固醇因子-1 (SF-1)谱系
促性腺激素细胞肿瘤所表达的SF-1是促性腺激素谱系特异性转录因子,用于识别促性腺激素细胞肿瘤,这是NFPA最常见的亚型,占75% - 80%。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是垂体腺瘤的唯一类型,大多数是静默的。促性腺激素细胞肿瘤通常显示下列一种或多种阳性免疫标记:β-FSH、β-LH和α-亚基。大约20%的无功(NF )-促性腺激素肿瘤只能通过SF-1阳性染色来识别,因为促性腺激素细胞亚单位不能通过免疫染色检测到。
T-box家族成员TBX19 (T-Pit)谱系
静默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肿瘤占NFPA的15%,约三分之一仅对转录因子T-Pit呈阳性,而对ACTH呈阴性。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有时升高,但没有证据表明存在生化或临床上的皮质醇增多症。
垂体转录因子-1 (Pit-1)谱系——静默性生长激素细胞、泌乳素细胞和促甲状腺激素细胞肿瘤
转录因子Pit-1可将前体细胞分化为生长激素细胞、泌乳素细胞和促甲状腺素细胞。Pit-1系肿瘤占NFPA的9%。静默性生长激素细胞肿瘤是一种生长激素免疫反应性肿瘤,无肢端肥大症的临床体征。它们大多呈稀疏颗粒性,而分泌GH的肿瘤则分布均匀,呈稀疏颗粒性和致密颗粒性。静默性泌乳素细胞肿瘤是不分泌泌乳素的泌乳素免疫反应性的肿瘤。它们可能与垂体柄效应继发的轻度高泌乳素血症有关。这些肿瘤除了表达转录因子Pit-1外,还表达雌激素受体α,有时也表达生长激素。在无甲状腺功能亢进临床体征的情况下,静默性促甲状腺激素细胞肿瘤除了表达转录因子Pit-1外,还表达β-TSH。多激素低分化Pit-1阳性肿瘤少见;它们往往表现为大腺瘤和高度进袭性。
零细胞肿瘤
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和垂体转录因子染色的常规应用,零细胞腺瘤的范畴已经大大缩窄。这一类别是否可能证明不是一个真正的生物学实体,而是方法上的限制的结果,仍有待确定。
临床表现
NFPA患者可能是无症状的或可能出现肿块占位效应引起的症状,最常见的是头痛、视觉障碍或垂体功能低下。46% - 80%的NFPA患者发生视觉障碍;其表现因肿瘤位置和压迫部位而异。这种影响可能是部分的或涉及整个视野,可能是单侧的,双侧的,或很少是中央的。最常见的视觉障碍是双颞侧偏盲(41%),由鞍上伸展和视交叉压迫引起。约5%的NFPA患者有眼肌麻痹,并表现为复视、上睑下垂,或罕见的三叉神经痛,原因是海绵窦侵袭和颅神经受压所致。动眼神经最常受累,其次是外展、滑车和三叉神经麻痹。很少情况下,视神经长期受压可导致萎缩和不可逆的视力下降。视觉障碍通常可以通过手术治愈。因此,每个患有NFPA的患者都应该接受彻底的神经眼科检查。19% - 75%的NFPA患者发生头痛,其原因是鞍膈拉伸、鞍内压力逐渐增加或三叉神经活化。头痛似乎与肿瘤大小无关。极少数情况下,可由蝶窦侵袭引起鼻漏。鞍旁伸展对颞叶造成压力并引起癫痫已得到报道。
据记载,约70%的患者出现垂体功能低下,其原因是垂体柄或正常垂体组织受压所致。令人惊讶的是,26.8%的微腺瘤(大小范围6-9mm)也表现出垂体功能低下,这也强调了在小肿瘤中评估垂体功能的重要性。大多数患者有部分缺乏,最常见的是生长激素缺乏或性腺功能减退,其次是肾上腺轴缺乏和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压迫垂体柄有时会引起轻度的高泌乳素血症,这也可能导致性腺功能减退。
5%的NFPA患者起初表现为垂体卒中。临床表现为急性,以严重头痛、精神状态改变和意识降低、视力丧失和垂体功能低下为特征。垂体卒中可发生于任何大的垂体腺瘤,但在NFPA中更为常见。这种罕见的情况在患者接受抗凝药物和妊娠期间,外科手术和动态检测时更为普遍。
意外瘤(Incidentalomas)
由于肿块占位效应的症状是隐蔽的,可能是主观的,许多NFPA是由于其他原因进行的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的。垂体意外瘤是常见的影像学表现。1999 - 2009年在Cedar-Sinai医疗中心检出282例意外瘤,其中169例为垂体腺瘤,其中70%为NFPA。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在意大利的两个垂体中心发现的意外瘤中,49%为大腺瘤,74%为女性。男性患者往往年龄较大,且更容易发生大腺瘤。近四分之一的患者有继发性激素缺乏;这些在大腺瘤和老年患者中更常见。在过去的NFPA手术系列中,意外瘤的患病率在9%-21%。在最近的一系列医学研究中,NFPA的意外诊断率明显较高(48.7%),其中84.7%为大腺瘤。
根据谱系分类的临床特征
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
少数释放主要是卵泡刺激素(FSH)的功能性促性腺激素的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偶尔导致绝经期前妇女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症状包括月经不规则、腹痛、卵巢肿大伴囊肿。罕见情况下,卵泡刺激素(FSH)分泌超量的男性有睾丸增大的情况。有症状的促黄体生成素(LH)分泌超量被描述为会导致男孩性早熟。
静默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
静默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出现的年龄比其他NFPA更早。与库欣病相似,静默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女性较多检。海绵窦侵袭和肿瘤分类属巨腺瘤(>4cm)在静默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肿瘤中比在促性腺激素肿瘤中更为常见。这些临床特征是所有T-Pit阳性肿瘤的共同特征,无论是否存在ACTH阳性染色。在其他NFPA中,复发发生率为25%至35%。然而,与其他NFPA相比,静默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的多次复发更为普遍(57%),而且复发似乎较早。少数(约4%)的静默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可进展为活跃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或活跃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可还原为(revert to)静默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有指证表明,阿黑皮素原过程受损(impaired processing of proopiomelanocortin)和ACTH的高度降解(high degradation of ACTH)可能是ACTH分泌减少和随后缺乏皮质醇增多症和库欣病的临床特征的原因。
静默性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静默性生长激素细胞腺瘤占垂体腺瘤的2%至4%,在女性中更为普遍,一些系列报告女性患者高达80%。与静默性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相比,静默性生长激素细胞腺瘤更具进袭性、较大、较有侵袭性;在年轻时出现;而且复发率较高。这些特征是稀疏颗粒性和致密颗粒性静默性生长激素细胞腺瘤明确的特征。多能性(Pluripotency)是常见的,50%的患者生长激素和泌乳素免疫染色阳性。在罕见的情况下,静默性生长激素细胞腺瘤可能进展为临床明显的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垂体癌
如果发现颅脑脊髓或全身播散,则将无功能垂体肿瘤归类为垂体癌。无功能垂体癌是罕见的,约占报告的垂体癌的17%。在对38例患者的回顾中,随后被归类为垂体癌的无功能肿瘤具有侵袭性和快速生长,组织学上Ki-67标记指数高。这些肿瘤倾向于经常复发,并在放疗后表现出生长。在大多数患者中,转移仅在检测到NFPA数年后才被检测到。该队列的中位生存期较短,只有8个月。除减瘤手术、放疗和替莫唑胺作为一线化疗是典型的治疗方法。与功能性垂体癌相比,进袭性NFPA和肿瘤往往对替莫唑胺治疗反应较差。
诊断
准确的诊断对于确定鞍区肿块的治疗入路非常重要。垂体和鞍区绝大多数病变为垂体腺瘤,鉴别诊断应考虑其他类型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这种肿瘤病变可能包括脑膜瘤、颅咽管瘤、脊索瘤、视神经胶质瘤、生殖细胞瘤和转移瘤。鉴别诊断中需要考虑的非肿瘤性病变包括畸形性病变,如Rathke裂、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炎性病变,如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以及其他浸润性和肉芽肿性实体。
对垂体腺瘤的怀疑应促使进行深入的内分泌评估以确认诊断,并提供必要的生物活性信息。值得注意的是,约三分之一的NFPA患者出现泌乳素水平轻度升高,但只有一小部分(约3%)泌乳素水平高于2000mUl (100ng/mL)。鉴别高催乳素血症是由NFPA压迫垂体柄所致,还是来自泌乳素瘤的分泌,是非常重要的。后者应立即使用多巴胺激动剂治疗,而前者可能表明需要手术。由于其优越的对比度分辨率,MRI钆剂增强是首选的成像方式,用于鉴别诊断鞍区和鞍上的病变。具体来说,MRI能够准确测定鞍区内物体、垂体柄和海绵窦、视神经交叉和视神经通路。也可准确判断肿瘤侵袭邻近组织的程度。
治疗和结局
未治疗肿瘤的自然病史
在基线和随访期间评估NFPA的特征可以得知这类肿瘤的自然史。一项回顾性研究报告,经中位3年随访,15%的意外瘤体积增大。大腺瘤体积增加的频率高于微腺瘤,分别为27%和9%。24%的患者在就诊时就诊断出一定程度的垂体功能低下。在接受激素随访的患者中,5%的患者出现继发性激素缺乏,最常见的是性腺功能减退。29%的患者在诊断时接受了手术,4%的患者在随访期间由于肿瘤生长而接受了手术。
手术
经蝶窦入路手术是大多数有症状的MNFPA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与肿块占位效应相关症状是手术切除最常见的指征。其中包括视觉丧失,经典描述为由视交叉受压引起的双颞偏盲;眼肌麻痹(ophthalmoparesis);神经障碍;和阻塞性脑积水。其他适应证包括无症状肿瘤的解剖体征,即将失去视力,严重头痛,和急性垂体卒中。垂体功能低下本身并不被认为是手术适应证,因为并不确定梦恢复垂体的功能。由于NFPA主要是良性的,手术的主要目标是减压和保护周围重要的神经结构,特别是颅神经和垂体。目前主要的NFPA的手术入路是经鼻蝶入路,在内镜或显微镜可视化下进行。开展的TRANSSPHER研究是一项。比较两种治疗NFPA手术技术的前瞻性多中心对照非随机研究。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实施了显微镜手术,而经验不足的外科医生实施了内窥镜手术,证实了相似程度的肿瘤切除和患者质量结果。内镜组术后腺体功能障碍发生率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在内镜手术中垂体识别能力的提高。
NFPA的大体全切除是理想的,在60% - 73%的NFPA患者中可达到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cannot be overstated),因为它是长期缓解的主要决定因素。此外,肿瘤的肿块减少,即使不是全部,也是非常有益的。垂体功能通常在手术中得到保留,术后约20% - 30%的患者垂体功能得到改善。肾上腺轴恢复的可能性最大,而甲状腺轴的恢复率最低。相比之下,新的前叶垂体功能低下是罕见的,发生在1% - 5%的患者。大多数患者在切除垂体大腺瘤和视交叉减压后,视觉有所改善。在对肿瘤复发的手术期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有所增加。据报道,工作量较高的外科医生和例数较多的医院(surgeons and hospitals with a higher volume)的手术并发症较少。
术后管理
术后随访的标准方法依赖于周期性的MRI,包括放射治疗或肿瘤生长或复发时的重复手术。多达50%的NFPA患者最终需要再次手术。再次手术通常推荐给临床相关的残留肿瘤生长和持续性视觉通路受压,以及放射治疗后出现进展的患者。也可作为一种减瘤手术,在视神经通路和肿瘤之间获得至少3.5毫米的安全边缘,适合进行常规放射治疗和立体定向放疗计划,在延长无进展生存方面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不可忽视的副作用风险,包括长期垂体功能低下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其广泛使用受到限制。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研究报道,没有残留肿瘤的患者在第一次术后MRI上汇总的复发率为12% (95% CI 6-19%)和在5年和10年的肿瘤无生长生存率(growth-free survival rates)分别为96% (95% CI 89-99%)和82% (95% CI 65-4%)。相比之下,残留肿瘤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6% (95% CI36- 56%)、56% (95% CI 41-71%)和40% (95% CI 27-53%)。在这组患者中,残留肿瘤的体积倍增时间为3.4年(95% CI为2.4-4.5年)。
危险分层
NFPA术后管理的临床指南尚未建立。在这种情况下,风险分层可能有助于区分需要密切关注的肿瘤和那些需要保守治疗的惰性肿瘤的早期随访治疗。与促性腺激素瘤相比,静默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和多激素腺瘤被认为更具进袭性(aggressive)的生物学行为。病理特征、术前肿瘤体积大、海绵窦侵袭、残留肿瘤体积大、延展范围广、随访时间长、和年纪轻是影响术后肿瘤生长的重要因素。与鞍内残留相比,报道中鞍外延展有更明显的肿瘤生长。Ki-67标记指数升高被认为是肿瘤进袭性(tumor aggressiveness)的标志。Ki-67≧3%,较大的肿瘤直径和海绵窦侵袭相结合,在预测长期不良事件方面具有高的特异性。
放射治疗
对无功能腺瘤进行放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肿瘤,从而防止由于腺瘤的生长和邻近结构的受压而造成的损害。与手术相比,腺瘤对放疗的反应缓慢,可能需要数年才能达到稳定的体积控制。在头几个月就注意到大部分患者肿瘤有早期肿胀和体积的增加。NFPA目前接受放射治疗有两个主要适应证。一是对(根据Ki-67指数,有丝分裂计数或p53)具有进袭性特征的临床相关的侵袭性肿瘤残留,作为术后残留的辅助治疗。
另一种方法是在既往手术后发现临床相关肿瘤再生长时,作为重复手术切除的替代方法。当发现有肿瘤残留时,立即进行术后放疗,可将肿瘤进展降低到10%以下,并将5年无进展生存期提高到90%以上。
关于是否使用术后立即放疗或延迟放疗的争论正在进行中,特别是由于没有前瞻性的数据。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放疗后早期治疗的长期肿瘤控制率(95%)高于肿瘤进展引导下接受放疗的(83%),提示特别是对于具有上述肿瘤早期再生长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考虑早期辅助放疗干预。
对于需要立即进行肿瘤减压的有症状患者,放射治疗不适合作为首要的(primary)和确定性的单一治疗方式。然而,它是一种非侵袭性的选择,可能适合高手术风险的患者。大多数非比较证据没有显示放射治疗优于手术。然而,用放射治疗控制10年肿瘤的报道高达85%。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手术的局部复发率高于分级放射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分别为37%、14%和6%。鉴于放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局部控制,对于手术不是首选的患者,可以被认为是首选的治疗。
应考虑到放射治疗的潜在毒性。放射治疗常见的急性和短暂的副作用是疲劳、轻微头痛和轻微恶心。在分割放疗中,可以看到一些脱发,而且通常是可逆的。主要关注的是长期不可逆的副作用,最常见的是垂体功能低下,无论放疗方式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超过50%的患者可能出现垂体功能低下。其他副作用很罕见,可能包括视神经损伤、海绵窦的其他颅神经损伤、卒中风险增加、次发性肿瘤和神经认知能力下降。
保守的随访
替代放射治疗的方法是定期MRI保守随访,以检测肿瘤进展。尚未确定术后成像的最佳频度。需要考虑的临床特征,有残留肿瘤的大小和侵袭性,病理增生性特征,以及与视交叉的距离。MRI通常在手术后3 - 6个月进行,最初5年内每年进行一次,此后频度较低。这种策略适用于接受肿瘤全切除术的患者,鉴于其低复发率,可能也适用于那些只留下少量或非常小的组织残余的患者。另一方面,对术后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被动观察显示与高的复发率相关:5年、10年和15年的复发率分别为23%、47%和68%。鉴于20%的复发病例是在10年随访后发生的,需要让患者认识到长期随访的重要性。复发明显增加了需要额外手术或放疗的机会,从而增加了死亡的风险。这突出了在NFPA术后管理中整合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药物治疗
因为肿瘤体积大且常侵袭海绵窦,在手术治疗NFPA后常见术后肿瘤残留。通常用于功能性垂体肿瘤的药物已经尝试用于NFPA的术后治疗,虽然其有效性的证据仍不能确定。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早在1981年,一些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就记录了NFPA对不同剂量的包括溴隐亭、诺果宁(quinagolide)和卡麦角林的多巴胺激动剂的反应。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出现肿瘤缩小,只有一小部分出现肿瘤进展。视野改善也被记录下来。虽然还没有进行头对头的研究,但个别药物的现有数据表明,卡麦角林可能比溴隐亭在肿瘤收缩方面更为有效,收缩率可达40%。
对79例NFPA患者的历史队列,根据多巴胺激动剂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平均随访9年。分为3组:术后MRI检查发现残留肿瘤后开始治疗(预防性治疗组,PT,n=55);随访时发现肿瘤生长后开始治疗(补救性治疗组,RT,n=24);不进行任何药物治疗(对照组,n=60)。
在研究初期,从1989年开始,患者最初接受溴隐亭治疗,每日剂量为10mg。从2002年开始,新患者和现有患者都接受卡麦角林治疗,每周剂量为2毫克。预防性治疗(PT)组、补救性治疗(RT)组和对照组的肿瘤缩小率分别为38%、29%和0%,另一组的肿瘤稳定率分别为49%、29%和47% (P<0.001)。1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0.81、0.24和0.04 (P<0.001)。对照组的肿瘤生长导致42%的患者接受额外的手术或放疗,而补救性治疗(RT)组和预防性治疗(PT)组分别为38%和13% (P =0.002)。
一项单中心非盲随机临床试验评估对116例经蝶手术后残留肿瘤的NFPA患者的卡麦角林与非干预的效用。两年后,治疗组和非干预组的分别有29%和10.5%出现肿瘤体积缩小,5%和16% 分别有增大(p=0.01)。治疗组和非干预组的肿瘤无生长率分别为23.2个月和20.8个月(P= 0.01)。这些结果与NFPA中先前用卡麦角林治疗的病例系列报告的反应率一致。大多数对多巴胺D2受体(D2R)的表达与肿瘤缩小反应相关性的研究没有发现关联。
如在接受高剂量多巴胺激动剂治疗帕金森病的患者中所见的心脏瓣膜异常,尤其在治疗时间延长时,值得关注。尽管在泌乳素瘤和大多数记录的NFPA病例系列中所使用的剂量较低,一项对13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在高泌乳素血症中使用低剂量卡麦角林与三尖瓣反流的患病率增加之间存在关联。然而,在59例接受剂量为每周3.5mg卡麦角林治疗2年的患者中,未发现心脏瓣膜异常。
生长激素抑制素受体配体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通过五种选择性生长抑素受体(SSTR)发挥其抗分泌和抗增殖作用,这些受体均在正常垂体中表达。与其他SSTR3诱导细胞周期阻滞相比,SSTR3诱导细胞凋亡。NFPA比其他SSTR亚型表达更高水平的SSTR3。
与SSTR1和SSTR2结合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在体外可抑制NFPA细胞的增殖,而与SSTR5特异性结合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已被证明可促进NFPA细胞的活力。有趣的是,在NFPA原代培养中,多SSTR配体帕瑞肽(pasireotide)降低了细胞活力和VEGF分泌,SSTR5低表达,SSTR3高表达。因此,似乎阻止NFPA生长的理想药物应具有强SSTR3结合和最小SSTR5结合。
关于生长抑素受体配体治疗NFPA的临床疗效的信息非常有限。来自11项小型研究的数据,这些研究评估了短效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在NFPA中的疗效,结果显示肿瘤缩小仅发生在5%,疾病稳定发生率为83%。然而,在该报告中,总共只有100名患者接受了短期治疗(最多12个月)。在另一个小系列NFPA中(4例原发性和18例复发性肿瘤)采用长效奥曲肽治疗37个月后,大多数肿瘤保持稳定,但肿瘤体积增加了19%。
BIM23A760是一种多巴胺-生长抑素嵌合分子,对D2R和SSTR2具有高亲和力,在体外三分之二的NFPA中被证明能有效抑制细胞增殖,类似于单用卡麦角林。
其他药物
替莫唑胺已被用于治疗进袭性、不典型性和复发性垂体肿瘤和垂体癌。报告的缓解率(部分和完全缓解率或疾病稳定率)为46% - 70%。许多患者可以观察到早期肿瘤反应。然而,大约有一半的患者在治疗无效后会复发。欧洲内分泌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Endocrinology)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与功能性肿瘤相比,NFPA对替莫唑胺治疗的反应率较低:仅17%的患者观察到有肿瘤退缩,而45%功能性肿瘤会有退缩。有一些证据表明,在包括NFPA在内的所有类型的进袭性垂体腺瘤中,O -6-甲基鸟嘌呤- DNA甲基转移酶(MGMT)的低表达可能与替莫唑胺较好的应答有关。
小的病例系列报道了使用放射性标记生长抑素类似物(大多177Lu- DOTA-TATE或177Lu- DOTA-TOC)进行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垂体肿瘤的应用。5例患者患有无功能肿瘤,其中2例是垂体癌。治疗的总体反应是令人鼓舞的,两例垂体癌和一例垂体腺瘤的肿瘤稳定期分别为40个月和4年,以及8年。一例巨腺瘤瘤尽管接受治疗仍然进展,有一例患者,没有获得治疗后的信息。然而,由于患者数量少,无法得出有关该疗法有效性的结论,而且该疗法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
结论
NFPA是临床上静默性的肿瘤,由不同的垂体谱系发展而来。随着认识到即使在缺乏基于免疫组化的激素产生证据的情况下,它们也可以根据转录因子的染色来划分特定谱系,它们的分类格局已经改变。早期证据提示,转录因子阳性/激素阴性肿瘤的临床行为与转录因子阳性/激素阳性肿瘤相似。如果这些发现得到证实,是否将对NFPA的临床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尚有待确定。
人们一致认为手术是这些通常较大的肿瘤的一线治疗,其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为肿块占位效应。然而,最佳的术后管理仍是一个争论的问题。需要辅助治疗的肿瘤的选择,以及药物和/或放射治疗的时机和类型仍有待确定。
要点
●NFPA是临床上静默性的肿瘤,由不同的垂体谱系发展而来。
●肿瘤的分类是基于转录因子和垂体激素的免疫染色。
●NFPA患者可能无症状或可能经历肿块占位效应引起的症状,最常见的是头痛、视觉障碍或垂体功能低下。
●人们一致认为手术是治疗这些常常是大的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法。
●最佳的术后治疗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需要辅助治疗的肿瘤的选择,以及药物和/或放射治疗的时机和类型仍有待确定。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