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桂”窥医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十七章》

天人合一

承蒙先圣厚爱,前些日伤寒课堂,偶有所得,便冥思苦想,直至午时奔赴食堂,才得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之真谛,福至心灵。索性述己之所得,切磋琢磨。

我常思考,中医之理,仲景之理,何为得天独厚?理深,法坚,方精,药善?所看之书皆谓余“天人合一”。然,何为“天人合一”?为何以“天人合一”释之?书中所述固然颇有助益,可终究不是自己所得,就算深信不疑,心底却总有一抹不安。幸甚,皇天不负有心人,这抹不安,桂枝汤一剂,竟已填之。

桂枝汤

仲景开篇之方桂枝汤,量虽微,效极深。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辛温发散,是肝经的本味药,可以畅肝用,使肝木条达,营血流畅,以祛风邪。白芍味酸微寒,酸可养肝体,敛肝木之疏泄,以养营血,助肝气以祛风邪,又可敛肝木而养营血,一散一敛,肝木条达,营卫协和。姜枣炙甘草补中以助营卫。”由此可推测,桂枝走厥阴而有升阳之效。

《神农本草经》有言:“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叶天士对此解释为:“桂枝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黄元御则在《长沙药解》中阐明“桂枝,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不离厥阴,肝木,个中巧合,恰能证明桂枝走厥阴升阳气之效。

(图片来源|百度)

芍药恰敛肝木以养营血,营血亏虚则厥阴升发之路不畅。一桂一芍,使厥阴风木之升发畅达而有力。佐生姜以助升发,姜枣炙甘草补中以助芍药养营血,桂枝炙甘草,辛甘化阳以助桂枝之升发。以桂枝命名桂枝汤,足以说明桂枝汤升厥阴祛风以辅助正气,恢复太阳之开合,使六气循环正常运行。

虚以补之

那么明明是桂枝汤是治太阳中风的方子,为何仲景却不直接治太阳而走厥阴而治呢?

《伤寒论》12条有言“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马昆先生讲:“风伤卫,寒伤营,的说的是为了界定不同邪气对营卫影响的强弱不同,而不是为了强调某一种邪气只伤某一正气。风性疏散,中风则损伤卫气,卫气不能收敛,营阴不能内守,所以汗出,也就是营卫耗散的太过了,体内津液大量丢失,导致桂枝汤证偏虚。'虚以补之’,桂枝汤证是使阳气生发的方子,可以使阳气足而止气血的耗散。”

“虚以补之”,桂枝汤养营阴以助肝木畅达,使太阳开合正常,恢复六气之自然循环。看似从太阳寒水而治,实则走厥阴而恢复太阳之生理,功成而弗居,复其本位。实在印证那句“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不正是《周易》所谓“见群龙无首,吉。”

看似病太阳,实则虚耗,仲景执桂枝汤走厥阴以补之,太阳自复其开合,人身这个小天地,自然恢复六气之循环,重得康健之体。桂枝一汤,功成而身退,人体似不知桂枝之功,收兵买马,强健自身,似以一己之力,祛风除邪,邪退人益强。不似西药之不可或缺,像借外力打仗,一仗已,再复无,邪退,人依旧。功高盖主,不是长久之计。

仲景非为一桂枝,非为一法,百法皆然。

天之道

细想非为仲景,中医皆然,审症求因,辨证论治,不正是给人身以助力?“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人身似以一己之力,险中求胜,恢复自然平和之体。医,药,功成而身退,人身上知有药,上知有医,病去人益强。驱邪固重,正不敢伤,以偏纠偏,希至中也!

(图片来源|百度)

读完几遍《道德经》,这个念头便总浮现在心头。老子竟反反复复在与我们探讨水之德。或明言或隐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细想,根治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何尝不是如此?《黄帝内经·素问》首篇便言:“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这又何尝不是水之德?

时常耗散先天元气的世人,哪个不是违背了水之德?无法满足的欲望,促成了或大或小的烦恼,已经满足欲望而不知足,变而为大,愈来愈大。病,何尝不是这样就慢慢滋生了?何尝不是这样,慢慢难以治愈了?社会何尝不是这样,变得复杂而又复杂了?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观中医之法,竟深得天之道之教,劝人合道,纠人之有余不足!上合天地之道,下纠人体之偏,顺天而行,自然得天地之理,故长且久也,故量小而效宏也!

结语

非为一方,非为一法,非为一药,非为一理!

不与人身争功,故莫能与之争。

这难道不是其中一个层面的“天人合一”?个中真理,切磋琢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