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车马的车撑和车轫

【秦俑百问微讲堂】铜车马的车撑和车轫陕西学习平台2021-05-04订阅

铜车马的车撑。

铜车马的车撑。车撑和车轫是古人为马车配备的两种止车用具,出行时载在车上,停车后才会用到。在秦陵铜车马出土之前,人们通过文献记载只知道车撑和车轫是做什么用的,但不知道它们的模样,也不了解它们的用法。铜车马中的车撑和车轫用青铜铸造,形制和结构清楚,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这两件器物的实际面貌,并通过分析知道了它们的使用方法。两乘铜车分别配备一件车撑,均出土于车舆(厢)的后方。车撑呈人字形,由上部的台面、台面下的两根斜行支柱以及柱下的双脚构成。一号车的车撑高34厘米、脚长14厘米、脚外侧间距22.8厘米、内侧间距18.4厘米。二号车的车撑高38.4厘米,其他部位的尺寸与一号车大致相同。斜行支柱的上下两段交接处微向内侧弯曲,使下段支柱的倾斜角度减缓,从而增强了支柱的抗压性能。两根支柱的顶端有一上大下小呈三级反叠涩状的长方形台座,台座中部有一宽4.8厘米的弧形凹槽,用于承托车辕。车撑的高度与车舆后的踵[zhǒng]部(辕的末端)及舆前车辕开始扬起处距地面的高度相同,这两处应是车撑的两个支撑点。支撑车辕,使其不会前倾坠地,是车撑的作用之一。车在未驾马以前,只有后面的两轮作为支撑,由于车前有辕衡轭结构,重量较大,因此车必前倾。这种情况下,将车撑支在辕的中段开始上扬处,就可使车舆前后保持平衡,防止因车辕坠地造成辕前部件的损坏。车驾马以后,车辕由驾马承担,辕下就没有继续使用车撑的必要,需要撤去车撑。支撑车踵,防止因车舆后部受到重压而导致的前后轩轾[zhì],是车撑的另一个作用。古代马车的车门开在车舆的后部,在乘车人上下车时,车舆后部受到重压必会下沉,车辕则会出现扬起,这就是通常说到的“轩轾”现象。马车的前后轩轾,可能导致上下车者失去身体平衡,造成安全问题。将车撑支在车后的踵下,可对车舆的后部形成支撑,加之车前有驾马用肩颈扛着车辕,从而就能防止马车轩轾现象的发生,确保乘车人平稳安全地上下马车。秦陵铜车马以系驾齐全、准备就绪的形式随葬,表现的是时刻待命的状态,在此情形下,车撑自然应当支在车踵位置,以便主人随时乘车。这应该是车撑出土于车后的原因。

铜车马的车轫。

铜车马的车轫。接下来我们说一说车轫。车轫,文献解释是“止轮木”,通俗说,就是垫在车轮下以使车轮不能滚移的木头。轫多出现于书本上和话语中,如始发轫者、用砖块轫住车轮等。早前人们并不清楚古代车轫的具体形象,出土于铜车马轮旁的车轫,才让人们看到了早期车轫的形状和结构。铜车马的轫呈方框形,用青铜铸造,结构简单,一车两件。方框长14.4厘米、宽13.2厘米。从其形象和所表现的结构看,车轫的原物应是用木桄制作。轫的使用大致分两种情况,一是在车卸去驾马后作长时间停留使用,以防止闲置的马车滑动移位;二是在车主人上车时使用,以防止因车轮移动给上车人造成危险。“轫”最早出现在屈原的诗歌《离骚》中,是以词组“发轫”使用的。如“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发”是拿掉、移除之意,“发轫”是指马车出发前将轫从轮下拿走。随着时代的推移,“发轫”演化出了新义,用来比喻新鲜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如“新文学运动发轫于五四运动”,也用来称呼某件事情或某个方案的最初提出者,如“某人是这次活动的始发轫者”。由于车撑上下均无连接固定,车若稍一移动,撑就会倒地,所以撑只能在车支轫后不移动的情况下使用,也就是说支撑的时候需先支轫。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