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经典|王铎《赠沈石友卷》
王铎·《赠沈石友卷》
《赠沈石友卷》写于清顺治七年(一六五零),即王铎去世的前两年。沈石友曾做过河南怀庆府的官吏。崇祯十六年(一六四三),王铎携家人投奔朋友寄寓于河南老家怀州附近,并与沈石友来往交游。七年后在北京的大收藏家孙承泽家中,王铎遇到了久别的至友,回忆往事,心情澎湃挥写下了这九首诗卷赠予沈石友。
明末清初的战乱使百姓家破人亡,诗中“相见舍千泪何心酌酒罍”“悔不栖耘斗翘翘望故山”等诗句,表达了王铎对人生的离别之苦以及深深的思乡之情。王铎将自身遭遇与诗歌强烈的情感共鸣,化作纸上枯寂的「飞白」或「涨墨」。虽然这样的线条在王铎的书法中并不少见,但此处皴擦产生的效果却显示出特别的情绪,作者的乡愁和对生活的哀叹唤起了巨大的书写力量,创造出独特的笔墨形式。这九首诗为王铎的自作诗,大部分刊载于~拟山园选集一(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中。
王铎·《赠沈石友卷》
释文
《别千顷忽遇沈公祖石友书舍》
西鄘十栽别,地轴忽争回。霹雳繇人起,熊罢满眼来。
卫书情旦旦,吴桥视梅梅。相见舍千泪,何心酌酒罍。
《投石友公千顷因寄于一故友》
几时白岳下,青翠在眉间。纵得寻僧话,何能似汝闲。
搴旗空失算,磨墨甚凋颜。悔不栖耘斗,翘翘望故山。
《与千顷述耘斗又思状游告石友公五弦》
一旦扬帆去,旧溪未易回。可堪牛首路,辜负凤林醅。
家共千村破,人从百战来。敢言茅屋岫,酌而看花开。
(参见~拟山园选集·诗集》第二十卷一七六三至一七六五页)
《柬石友公千顷》
非爱深卜夜,箫闲似习园。高邮无远警,日日且开尊。
邀友临鸡栅,烹葵傲鹿门。放怀何寂寞,无处非花源。
《奉石友公》
同时槐穗结,独尔晚相亲。寂寞无余席、长崎遇此人。
听歌忘拭泪,善谑学藏身。莎栅离吾远,晨昏定作邻。
(参见《拟山园选集·诗集》第二十一卷一八二零页)
《邀石友公示千顷》
今日欢娱处,昔年避乱人。平生思好友,非是滥交亲。
耘斗山如旧,苏门虎作邻。谁知歌舞意、野性可能驯。
其二
境新耳目改,卫北悔花源。数日闲歌调,何人共酒痕。
琉球来贡物,鹦鹉解方言。桂馆天通意,无倪想灏元。
其三
又作河南客,菊开不少留。行山非我去,淇水惹人愁。
寇迳黄蒿密,蝉声白虎秋。吟诗幽更远,伊郁与谁谋。
其四
年少意无涯,释玄不一家。何如从服食,高卧岂云霞。
石版收龙乳,雪楼扫桂华。老夫窟宅选,未定泛松槎。
(参见《拟山园选集·诗集》第二十一卷一八二八至一八二九页)
款识:庚寅(一六五零)七月,社弟王铎具近草,为石老沈翁公祖吟壇,正之。在孙司马轩书。
钤印:王铎之印
王铎(1592—1652)
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 。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 明天启二年(1622),三十岁的王铎举进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弘光元年(1644),南明弘光帝任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次辅(副丞相)之职。次年入清,授礼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病逝于孟津,享年六十一岁,赠太保,谥曰“文安”。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梁巘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
在我国书法史上,董其昌一派的严谨秀逸之风曾在明末清初盛行,而王铎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他是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革新人物。青年时代的王铎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怀,在他的《拟山园选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惊世骇俗的审美观。他最大的成就是在于他超迈雄奇的行草书。 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马宗霍称“明人草,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拟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如不尽,非力有余者未易语此。”林散之称其草书为“自唐怀素后第一人。”并不为过。有人以他的线条与明代另两位草书家徐渭、祝枝山作比:则他的遒劲既有异于徐渭的粗放,也有别于祝枝山的生辣,至于文征明、董其昌则更不在话下。此外,他在结构处理上的构成意识也是前所未有的。空间的切割完全具有次序观念,具有强有力的理性处置效果——在如此狂放变幻的草书中锤炼出如此冷静、有条不紊的效果,实在是出人意外同时又使人对他的能力敬佩不已。如果说从张芝、张旭、怀素、黄山谷直到徐渭,草书的发展是以用笔的丰富顿挫为准矩,而在结构处理上则一放再放,抒泄无遗的话,那么王铎则成功地阻遏住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洪流,他用冷静的理性把这匹脱缰的野马笼住,纵横取势,变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
他在笔墨上的创新也是具有开拓性的,他的线条遒劲苍老,含蓄多变,于不经意的飞腾跳掷中表现出特殊个性,时而以浓、淡甚至宿墨,大胆制造线条与块面的强烈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不能不说他这有意无意之中的创举是对书法形式夸张对比的一大功绩。在他以前,还没有人能象他那样主动地追求“涨墨”效果。
王铎的书法对中国书法后来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也波及到海外书坛,特别给东瀛书法影响颇深。
王铎亦擅画,山水宗荆(浩)、关(仝),丘壑伟俊,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尝与人云“画寂寂无余清,如倪云林一派,虽有淡致,不免枯乾赢,病夫奄奄气息,即谓之轻秀,薄弱甚矣,大家弗然。”又云“以境界奇创,然后生以气晕,乃为胜,可奈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