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放棹图画法、山水画的基本功,讲得太详细了!

写意国画教程:溪山放棹图

山水画蕴含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蕴含着中国一些古代文人愿远离官场,纵情于山水之间的传统精神。中国山水画除了有美的追求外,更高层次是“天人合一”。本作品中的人物闲适地荡舟于平静溪流上。四周美景环绕,远山近岭位于弥漫的云气间,蜿蜒曲折的溪面,一路伸向白云深处。画面以线条为主,诚能妙写,流畅自如,空静朗彻,有一种清远雅止静照忘求的境界。画面呈现的是一种放浪于天上人间天人合一的色彩。将青绿山水的艺术因素融进画面,但并不把青绿石色做为画面统摄色彩,而是在蓝、绿的色相上加以丰富变化。加强了色彩对比关系,敢用淡紫,其至大胆使用绿色,使画面整体倾向于暖色调,在对比中求得协调,无轻飘之态。

写意《溪山放棹图》绘画教程

第一步:以中景的松树起势。由上往下的顺序,先勾画出树梢处的松针。注意勾松针用笔应“虚起实落”,笔尖先落于纸上,笔肚后落,这样画出来的松针前尖后钝,很有力度。顺势勾画出树枝,树枝与树叶的穿插要得体。松枝一般都是从节处向四面八方生长开来的,画时要有取舍,可曲可直、可松可紧、可疏可密,分出方位,该让、该避、该前、该后,形成立体,见到层次。此外还要遵循“根粗梢细”的原则。

第二步:勾画出主干和旁枝,确定好主树的位置和长势。在丛树中,主树高的,客树低而扶持;主树低的,客树高而揖让;主树在正中,客树环绕而拱卫;主树在边上,客树回头相呼应。穿插辅树,完善树丛。画丛树,不能简单地排列,必须要有变化才有生气。调淡墨,勾皴并举,画出山头。山头画完之后,根据画面的需要,添加一些杂树、杂草和苔点,让画面往近景处自然过渡。画近景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突出中景,近不碍中,中景是画眼。

第三步:在山脚处、湖泊边勾画房舍,勾画出大致轮廓、传递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文人雅趣即可。远景处的房舍一般都是隔低山或隔江水,小丛树中露屋顶;中景处的房舍一般都是土坡间或山凹小丛林中露半形;近景处的房舍常露在石坡边。勾画石头和水纹,增加画面的深度和透视感。

第四步:由近及远地画出远山,远山可勾勒,可点染,也可点染和勾勒交替进行。当近山画得比较具体的时候,则可以用比较整体的远山增加画面的气势;当近山画得比较笼统的时候,远山就要具体一些,给画面留出气孔。丰富远景山头,点出远景树。远景树和中景树是相互对比、相互呼应的,中景树画得较为具体,远景树则尽景往虚里画,点上几个墨点即可成为远树。

第五步:待墨色干透之后开始为画面上色。调淡赭石(可以加少是淡墨),水分要充足一些,沿着物象的轮廓线复勾一遍。继续用淡赭石染树干、山石。染色时,切忌来回反复地涂抹,这样画面易脏。上完赭石色之后,趁湿着花青色(可加少跫的胭脂和淡墨),主要染松针、流水和山峰被植被覆盖的地方。染色也应有浓淡之分,中景的物象颜色要重,远景和近景的物象颜色要淡。用石绿加少量的藤黄调合(还可加入少量钛白,因为钛白的覆盖力较强,画面上的颜色更加显眼一些),染山石上的植被。最后为杂树树叶和点景人物上色。在整个画面中这些颜色构成了点的元素,起到点缀的作用,设色时一定要厚重、浓艳。最后整理,完成。

山水画的基本功,讲得太详细了!

山水画的基本功

(一)、造型能力的锻炼

①塑造形体的能力。

②表现空间的能力。

(二)、自然规律的研究

包括山、水、树、石、建筑、舟车、烟云、流水等。

(三)、对传统技法的学习

“传统、生活、创作三位一体”即“监摹、写生、创作”。对传统的学习、

研究是山水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临摹学习是为了借鉴,决不可在自己的创作中照搬照抄。

临摹分为整体临和局部临。整体临便于领会精神,局部临便于掌握技法, 两方面相互相成,结合进行。

(四)、专业工具的运用

主要指笔、墨、纸、水、色等性能的了解和掌握运用。

插播一条:“文化中国·亿画云杯”首届全国少儿网络书画大展正在火热进行中,详情可至“亿画云”官网查询。

三、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一)、笔法:中国画在用笔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严格的,这些严格的要求就是所谓“笔法”。

唐代张颜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提到“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式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1、笔法的原理

自古用笔讲“笔意”、“笔理”、“笔法”、“笔趣”,“意”即主观感情、认识,“理”即客观规律,“意”与“理”结合即产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产物。李苦禅说:“画至书为高度,书至画为极则。”好的中国画,合起来看,笔笔都是形象。折开来看笔笔都是书法。这也就是“见笔而又无笔痕”的原理所在,实际上是用笔合于自然规律,使人看了之后,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记了是用笔的笔痕。

2、用笔的几点要求:平、留、圆、重、变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

(2)圆,如“折钗股”(丰腴、圆润、富有弹性)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

(4)重,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极尽变化,复归统一)

(二)、墨法

用笔和用墨是分不开的,所以称为“笔墨”。明代莫是龙在《画说》中提出:“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绍“积墨”和“破墨”两种。

1、积墨法:

简单说即是层层递加。要点有三:

①第一遍干后再加第二遍

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补充、交错,不是第一遍的重复与描绘复线,加之结果是多种笔法的交汇统一。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极强的整体观念,当疏则疏,吾密则密。

2、破墨法:是在前一笔不太干时,趋势再补充上去另一笔使其融和渗化,合二而一浑然一体,产生鲜活生动,和谐滋润的效果。

只有积墨,易厚而不润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实。

(三)、色法:

①色墨重叠法

②色墨对比法

③色墨混合法

④用水、黄宾虹说“水是用的,不是洗的”。水在作画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材料。

四、山水画的学习步骤

(一)树法:

树在山水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古人云:“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由此可见树在山水画的地位。

1、树的生长规律和表现方法:

(1)初春树法:枝干宜苍劲多枯少叶,墨气宜涧,山石宜用披麻,少苔点。技有鹿角,鱼骨,雀瓜等。

(2)仲春树法:画树干要遒劲并向上发柔嫩小枝,点以胭脂兼嫩黄绿叶着以深绿,山石宜用小披麻,点宜用小混点或胡椒点。

(3)季春树法:基本与仲春同,只是小枝柔长而繁荣,点以嫩绿,山石宜长披麻。苔以横点

(4)孟夏树法:树叶茂阴浓,设色清翠,忌点红叶,其间可掺杂一些枯树(死树),有枯有润,更有生气。

(5)仲夏:万木阴森,降水较多,故树叶肥润,画山石宜云头皴或解索皴。

(6)季夏:树叶宜苍劲而下垂。

(7)孟秋:草木渐渐萧杀,树宜遒劲,小枝点要苍老,若点叶须笔笔有力,着色以青而黄绿,枯枝宜以青和墨或朱或黄点之。

(8)仲秋:枝多叶少,枝鞘宜点朱黄,更有金秋之象,可加以果实。

(9)暮秋:枝干宜瘦劲,色以青或朱。

(10)孟冬:木叶脱尽,树多不点叶,枝与干用笔宜枯而劲,宜着淡赭,枝干内染淡墨。

(11)仲冬:无叶,枝枯老,用笔宜僵劲而古拙,枝多下垂,干染淡墨,内先染淡赭墨,山石宜大斧劈,少点苔草(或不点)。

(12)季冬:干宜古怪,枝宜僵曲,小枝宜短秃遒劲,干枝均用墨染。

2、画树的步骤

树由四个部分组成:主干、支干、细枝和叶

(1)、主干:画树一般都从主干开始,先画左边一条线,后画右边,这样便于观察大小和位置,两条线要协调。

(2)、支干:画完主干就接着画支干,要注意树的生长规律,即上小下大,支干要四面生长。

(3)、细枝:画细枝是支干的继续,秋冬无叶树和枯树才画,如果画夹叶树就可以不画了。细枝的组织形式有多种。

(4)、叶:树叶是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水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丛树的表现,一方面要求树的区别和变化以及层次感,就得用不同的树叶来区分,树叶有夹叶和点叶的区别,另一方面得用浓淡来区别。无论是夹叶或者是点叶,组织形式也有多样。

(二)山石法

画山石要注意大小山石的组织和穿插,画山石一般分四个步骤

1、勾:勾轮廓和结构,这是造型的重要一步。

2、皴:使平面的轮廓产生体积感和质感,它包括擦。在皴的方法上,千百年来,各个时代的画家们承前启后,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皴法

(1)短披麻皴:宜表现冬春之山,原因是冬春时节草木萧条,树叶基本脱落山石的坑洼全裸露出来。用此法就表现这种质感。山头苔点宜以小混点或胡椒点。

(2)长披麻皴法:宜表现季春至初秋之景,原因是草木繁茂,山石全被草覆盖。故表现的是草木一层层的质感。点宜用一字或横点。

(3)大米点皴:宜表现春天雨景,画法是先画轮廓,然后以点代皴,反复多次,由浓到淡。

(4)小米点:宜表现秋天雨景。

(5)雨点皴:宜表现仲冬之山,笔笔质感。

(6)折带皴:宜表现河边山石,点用插针。

3、染:包括染色和墨,是使体积感更加凸现的继续。

4、点:点醒,使平淡的画面生动起来,近点为苔,远点为树。

(三)云、水的画法

中国画讲究知白守黑,云和水在画中的作用就在于此,它是使画面生动的重要手段,云和水一般不用怎么去画,加深周围的山石和树木就凸现出来了,当然内部也需要加一些动态线来体现。

(四)建筑的画法

建筑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因势而定。

点景的人物和动物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五、山水画写生

(一)山水画写生的意义

“师造化”是历代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的必由之路。是山水画发展创新的前提条件。“生活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写生是山水画基本或训练中最关键的训练。

(二)山水画写生的方法步骤

1、方法:(1)、速写 ( 2)、忆写 (3)、慢写

2、步骤:

(1)选景 :自然界不是什么都能入画的,要有选择。

(2)静心观察:选取生活中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东西。

(3)凝神构思:对事物有选择的表现。

(4)意匠加工 ①剪裁 ②夸张 ③组织(经营位置)

(5)落墨作画:①起稿、②钩线、③皴察、④点染、

⑤收拾整体。

⑥着色。根据季节和画面需要而随类缚彩

注意事项:

①树只需画树干、支干、小枝即成。

②忠实于自然,但不是照抄自然。

③落墨前部分即十分之七忠实于自然,后部分即十分三忠实于画理。

④注意对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理解。“山形步步移”

另外一定要注意线条的运用,线条用好了山水会很有味道的。

中国画的笔法

笔法,是运用毛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笔锋的运用和各种用笔的技法。执笔法和笔锋的运用是只谈用笔,而各种用笔的技法,则是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墨、水三者是鱼水关系,不沾水、不沾墨的净笔不会出形,纯水、纯墨不用笔也难上画面,泼墨、泼彩也要用笔因势利导。为讲述方便则将笔法与墨法分开讲。

执笔法

古人把执笔方法归纳为擫、押、钩、格、抵五个字。

“擫”是用大指肚紧贴笔管的内侧。“押”是用食指第一节贴住笔骨外侧和大指内外配合。“钩”是用中指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的外侧。“格”是无名指第一、二节之间的骨节紧贴笔管用力把中指向内的笔管挡住并向外推。“抵”是用小指托在无名指下面抵住中指的钩。

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后,再学运腕,用五字执笔法还要做到“指实掌虚”,掌不仅要虚还要竖起来,“掌竖才能腕平”,“腕平才能悬肘”。悬腕是把手腕离开桌面,悬腕的运动轴心在肘。其旋转的幅度可以加大。如画大幅作品,是站在案前作画,还必须悬肘,悬肘的运动轴心在肩,旋转的幅度大于悬腕,但画工笔人物面部五官的细微处,必须枕腕来画,即把手腕靠在桌面上,这样指头也得以稳定,便于描绘其精细处。

笔锋的运用

毛笔的笔头分三段,最尖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处为笔根。笔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区别。

中锋是将笔管垂直,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线条挺拔流畅,中锋也叫正锋,或叫正用笔。用中锋画的线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画时提、按用力比较均匀,行笔较稳。若用力不匀,有轻有重,则线条会有粗细变化。

侧锋是笔管与纸面不垂直,笔管倾斜,行笔时笔管所指的方向和所画的线条方向也有一定的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的一边光,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侧锋线条一边轻、一边重,有一种切削感。

顺锋是指笔从怀内至怀外(由左向右):由上向下,这样的笔锋呈顺势,叫顺锋用笔。

逆锋则与顺锋向相反的方向行笔,笔锋也采用逆势。正用和倒用都可以逆行笔,于笔锋推进中,受阻散开自然形成飞白效果。按笔的轻重,行笔的快慢,画出的效果也不相同。

笔锋的运用还有:“提按”、“转折”、“虚实”、“滑涩”、“顿”、“戳”、“揉”等方法。

用笔通常容易有三种毛病,即“版”、“刻”、“结”。“版”,缺少腕力,下笔犹豫不定,勾画出的形状不准确、不自然、扁而平缺少立体感。

“刻”,笔迹显露,运笔呆滞,转折的地方出现不应有的棱角。

“结”,笔迹迟顿,该散的地方散不开,运笔不流畅。

笔法必须服从为客观形象造型的要求,同时必须接受画家思想感情的指挥,所以由于描绘对象和画家个性感情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笔法和艺术效果。

 (1) 立意

立意是美术作品的灵魂,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立意的高低,决定了绘画的寓意深度以及艺术魅力。倘若无立意而构图,必然随笔填凑,胸无主宰。构图随“意”而立,才能产生相适应的构图来完成作者的绘画意图。

 (2) 取势

山水画的构图,首要是取势。所谓“势”是一种形象的动感。古代山水画论中,早就提到:“画山水大幅,务以得势为主。山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贯串,林木得势,虽参着相背不同,而各自通畅。水得势,虽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亦不为庸。山坡得势,虽交错而不繁乱。何则?以其理然也。”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总使人感到有气魄。而有些画却使人感觉像园林中的假山或盆景一样,主要就是没有画出大山应有的气势。“势”与透视的处理有关,有些景物,通过透视的处理,就可以表现出它的气势来。

(3)宾主关系

一幅画要有一个主题,要突出它的重点所在。切忌零散支离,平均对待,没有一个主要支点。画中的主题便是主,陪衬便是宾。确定宾主,不仅要宾主分明,而且还要互相呼应,不能各自独立。有宾无主就散乱,有主无宾就单调乏味。只有宾主安排合适,画面才感到舒服。

(4)虚实、疏密、轻重的处理

就表现对象而言,在一般情况下,树木是密处,山石是疏处。树石是实处,云水是虚处。但有时画面需要,也有把山石处理为厚重坚实,而树却处理得简淡。在一般情况下,山石、建筑物、树木是重,而云彩等为轻。但有时在画面上静止的东西虽大却轻,运动的东西虽小却重,就涉及到轻重均衡的处理问题,中国山水画对轻重、大小的适当配置,要取得像中国杆式秤有变化的平衡,绝不能取天平秤的平均。一幅画在考虑这些方面时,重要的是虚、实二字。而在虚实处理中,画面的四条边及四个角的处理极为重要,因为它关系画面的远效果,也就是第一感觉。一般应禁忌画面图像与四条边成平行态势,以及图像动态间成对角线形。并特别注意禁忌对四条边及四个角的虚实处理雷同,要注意变化。所谓“计白当黑”,即是这个道理。如山石本实,可是用云烟一遮就虚了。又如水是空明虚处,可添上舟楫岛屿、倒影之类的东西就实了。我们所说的虚并不是不画,而是有计划地不画,不画之处仍然感觉有画。往往画虚的地方用淡墨或干枯的浓墨,用笔也要简略一些,寥寥几笔便要意足。

 (5)透视与光暗

山水画采用散点透视法,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用移动视点的办法来观察景物。也就是说把视点逐步向前移,向后推,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从这座山到那座山,一边看,一边画,面面观,前顾后盼,把看到的景物,不受视域的限制,集中在一个画面之中。正如宋代郭熙所谓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观照方式。这种移动视点的透视就是山水画的传统透视一一散点透视。在实际运用时,也不能违背焦点透视的规律,一根线应该是向上的,绝不能向下,近距离的物体应该是大的,不能小了。不然的话会感觉不舒服。

另外,西画强调光,其光源也是从单一方向而来,所以是统一的。而山水画一般不强调光,而且光源也不一定要求统一,可以从多方面来。大多数山水画的光照,也采取自上而下,或者偏于上。

 (6)三叠两段与开合

古人提到山水画时,说画面可作“三叠两段”的处理。所谓“三叠”,就是“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所谓“两段”,就是指“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三叠两段”是古代山水画中的一种构图程式,但它不是必须遵守的法则,所以画家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会,灵活运用,不可硬套。

所谓开合,“开”一般是指把景物铺开。而为了防止景开得乱而散,就要把过散的点聚起来,然后突出主体,使其集中,这就是“合”。实际上开是制造矛盾,合是统一矛盾,小开合包含在大开合之中。矛盾制造得尖锐而又统一得好,画就越有气势,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总之,要在考虑构图时,取势避免平,要突出重点;实际处理时,繁简、轻重、虚实都要注意。

(0)

相关推荐

  • 山水画技法38-40

    百石谱 孙克刚画石续7 这本<百石谱>是诸位先生为初学山水者所作范图,各具特色,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也试试加工一下,会对自己学习山水画有帮助的. 其一 干笔勾皴画石法 孙老此稿所绘水边几块 ...

  • 山水画技法35-37

    百石谱 孙克刚画石续4 其一 焦墨勾皴结合画山石 随勾随皴,随意生发,边勾边皴,勾皴结合画山石.孙老画石用笔十分随意,非大手笔大胸怀不能成之.此图稿中景山峰显得碎了一些,故远景山峰宜整,淡墨皴擦中近景 ...

  • 山水画技法41-43

    山水画技法41 百石谱 孙其峰画石2 谢谢大家点赞! 其一 这是用小狼毫画的一种密笔皴法,在传统的画法中应叫短笔解索,解索是形容用笔有点像解开了的绳子一样的弯曲.这种皴法表现的是在一定距离上所看到花岗 ...

  • 山水教程|《溪山放棹图》的画法,山水画的基本功,讲得太详细了!

    写意国画教程:<溪山放棹图> 山水画蕴含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蕴含着中国一些古代文人愿远离官场,纵情于山水之间的传统精神.中国山水画除了有美的追求外,更高层次是"天人 ...

  • 《溪山放棹图》的画法(山水画的基本功)

    山水画蕴含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蕴含着中国一些古代文人愿远离官场,纵情于山水之间的传统精神.中国山水画除了有美的追求外,更高层次是"天人合一".本作品中的人物闲适地荡舟 ...

  • 【国画教程】《溪山放棹图》的画法,山水画的基本功,讲得太详细了!

    山水画蕴含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蕴含着中国一些古代文人愿远离官场,纵情于山水之间的传统精神.中国山水画除了有美的追求外,更高层次是"天人合一".本作品中的人物闲适地荡舟 ...

  • 《溪山放棹图》的画法,山水画的基本功

    山水画蕴含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蕴含着中国一些古代文人愿远离官场,纵情于山水之间的传统精神.中国山水画除了有美的追求外,更高层次是"天人合一".本作品中的人物闲适地荡舟 ...

  • 跟宋鸣老师一起学习《溪山放棹图》的创作,穿插的干货超多

    此作品中的人物闲适地荡舟于平静溪流上.四周美景环绕,远山近岭位于弥漫的云气间,蜿蜒曲折的溪面,一路伸向白云深处. 画面以线条为主,诚能妙写,流畅自如,空静朗彻,有一种清远雅止静照忘求的境界.画面呈现的 ...

  • 元代 赵孟頫 溪山放禅图 (中堂)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 [1] -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至元二十三年(1286 ...

  • 鉴赏 “明四家” 沈周山水画作品《溪山行吟图》

    明 沈周 溪山行吟图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自称白石翁.江苏苏州人.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书法黄庭坚,遒劲奇崛,山水少成家法,凡宋元名手,皆能变化出入.尤精董源.巨然.李成 ...

  • 高清国画,明代画家蓝瑛的山水画《溪山雪霁图》

    国画山水画教程 22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蓝瑛(1585-1664),一说(1585-约1666),明代画家.字田叔,人物画像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 ...

  • 【北京保利2021春拍】一缣一楮 重于球璧——弘仁《溪山清阁图》考释

    弘仁(1610-1664)溪山清阁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22 ×41cm 说明: 1.张坽题本幅.张坽,字露森,钱塘(今浙江杭州市)籍,歙县人,大准或亦其号,见(清)姚佺辑<诗源>.曾为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