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用穴得当,立竿见影!实用!
艾灸治病是用中医的经络原理,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于是,治病先看是哪一条经络不通了,就在这条经络上去关键的穴位。
例如,胃病就要在足阳明胃经上取穴,还要根据胃病的症状还要在相关脏腑所在的经络上取穴,每一个穴位就是一味中药,用穴如用药,君臣佐使,用的得当效果立竿见影。
治疗原则:盛则泄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凡病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
凡病在上部者,肩髃、曲池、郄门、外关、内关、合谷皆可用。
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用。
预防一切传染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佳。
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头痛】头维、上星、百会、风池、天柱、风门、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申脉,根据头痛部位适当选穴。
【偏头痛】风池、头维、通天(灸良效)、太阳、列缺、阳陵泉、丘墟,取患侧穴。
【发热】 风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间、后溪、足三里
【盗汗】 百会、肝俞、阴郄穴、后溪。
【呕吐】 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水肿】 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关元、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便秘】 左腹结、天枢、神门、支沟、大肠俞、足三里。
【便血(肠出血)】天枢、温溜、合谷、大肠俞、秩边、阳陵泉、承山、梁丘。
【身体虚弱】 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
【感冒】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
【气管炎】风门、大杼、身柱、膈俞、肾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泽、丰隆。(化脓灸)
【支气管哮喘】风门、身柱、肺俞、灵台、脾俞、肾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泽、内关、足三里。三伏天灸大椎穴。
【肺炎】 风门、心俞、肺俞、尺泽、孔最、足三里。
【高血压】百会(轻灸)、风池、人迎、肝俞、肾俞、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风门。。
【中风预防】
1、风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门、阳陵泉、风市、足三里,凡八穴,左右两侧灸,隔2日一次。
2、膝眼灸,灸疗时间稍长,建议60分钟以上。
3、百会、肩井、大椎、曲池、手三里、间使、足三里,七穴同用,双侧灸。
4、足三里、绝骨。
【口腔炎】 颊车、地仓、下关、曲池、合谷、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
【下牙痛】 颊车、大迎、下关、温溜、合谷、三间。
【齿龈痛】 手三里、曲池、厥阴俞。
【食管痉挛】 膻中、巨阙、中脘、、内关、膈俞、至阳、足三里、内廷。
【急性胃肠炎】 中脘、梁门、水分、大肠俞、温溜、内关、梁丘、足三里。
【慢性胃肠炎】 上脘、中脘、梁门、脾俞、偏历、足三里。
【胃溃疡】 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
【胃酸过多症】中脘、不容、巨阙、膏盲、胃仓、阳陵泉、中封、地机。
【胃痉挛】 中脘、梁门、章门、巨阙、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内廷。
【胃扩张】 上脘、中脘、气海、至阳、膈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胃下垂】 百会、中脘、大横、气海、胃俞、上巨虚、足三里。
【十二指溃疡】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胃仓、滑肉门。
【肠绞痛】 天枢、神阙(膈盐灸)、气海、大巨、大肠俞、足三里。
【阑尾炎】下脘、气海、大巨、大肠俞、温溜、梁丘、阑尾穴、合谷、上巨虚,急性者宜多灸。
【肠梗阻】 中脘、气海、天枢、命门、大肠俞、肾俞、阳池、足三里。
【胆结石】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侧穴治疗。
【胆囊炎】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双侧穴位。
【肝脏疾患】期门、中脘、膈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
【黄疸型肝炎】期门、中脘、膈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脾俞。
【肝功能异常】 至阳、膈俞、胆俞、中脘、阳陵泉,灸法有良效。
【食欲缺乏、消化不良】 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细菌性痢疾】气海、上巨虚、天枢。发热加合谷、曲池;湿重加阴陵泉。据统计,治愈率90%以上。
可酌情配:梁丘、昆仑、足三里、大肠俞、次髎、大椎。
【结肠炎(慢性腹泻、鸡鸣泄)】中脘、天枢、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
【月经不调】 肝俞、肾俞、次髎、关元、归来、三阴交、太冲,
【痛经】 气海、归来、命门、次髎、秩边、中都、地机、三阴交、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