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不能用了?这些教授透露45个常用方
细辛含黄樟醚,马兜铃酸,都是致癌物。但黄樟醚高温易被破坏,在水煎时易挥发,煎煮时间越长残留越少;而马兜铃酸,2005版《药典》细辛修订成根及根茎入药,和日本差不多,根茎中含量已经很低,而香港、台湾则只用根。复方煎煮之后,基本测不出马兜铃酸了。
用量,煎服一般2~5克。
用法,中医角度,肝阳头痛、肺燥干咳、痰火扰心所致窍闭神昏者忌用。反藜芦。
对于一线临床,名老中医们似乎反而不怎么担心毒性,用得不少。
来看看他们的经验:
张鸣鹤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院主任医师)
细辛入煎剂量可适当超过药典用量(水煎剂5~15克,粉剂1~3克)。
1,治外感风寒头痛、鼻渊:
细辛6克,配伍葛根20克,荆芥12克,白芷、川芎各10克,麻黄、桂枝、生姜各6克。
2,治三叉神经痛:
细辛10克,配伍板蓝根、红藤各20克,金银花30克,升麻、白芷、僵蚕各10克,全蝎9克。
3,治过敏性鼻炎:
细辛10克,配伍黄芪30克,贯众、白术各15克,辛夷、苍耳子各12克,白芷10克,麻黄、桂枝各6克。
李济春
(山西中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
实热证,不宜用细辛,否则有辛温助火之弊。
煎煮时应加盖,避免挥发过多而减药效。
4,治血管神经性头痛:
细辛6~15克,配伍丹参15克,羌活、白芷、蔓荆子、川芎、防风各10克治之;治外感头痛,则加桑叶、菊花各10~15克,荆芥、薄荷各.10克。
5,治风湿痹痛:
以细辛6~30克,配伍生薏苡仁、千年健各30克,羌活、独活、川牛膝各15克,白芷、苍术、木瓜、艾叶各10克。
6,治痰饮、咳嗽气喘:
细辛6~15克,配伍麻黄6~15克,桂枝、干姜、白芍、五味子、法半夏各10克,甘草6~10克,地龙15~30克,白芥子10~15克。
牛元起
(天津中医学院附院教授)
我细辛用量一般为3~10克,粉末不过3克。有出血及出血倾向者,忌用细辛。
细辛配川芎、防风、威灵仙及藤类药、虫类药,具有较强的通痹止痛功效,细辛用量宜大,需用至10克左右。
邵祖燕
天津中医学院二附院教)
细辛用量,入丸散不过3克,煎汤可用10克。如服过量者,一般在药后40分钟至1小时即可出现头晕、呕吐、汗出、烦躁不安,继则发热、颈项强、血压升高、随之昏迷。7,治牙痛:
以细辛3克,配伍黄柏3克,煎水漱口。
8,治类风湿关节炎
细辛10克,配伍稀草30克,制附子10克。
9,治心痛
以细辛45克,配伍肉桂30克,冰片2.5克,麝香1克,共研细末,少许吹鼻。
10,治病态房结综合征
细辛10克,配伍黄芪18克,党参12克,制附子10克,炙甘草9克,麻黄、桂枝各6克。
董国立
(天津中医学院二附院教授)
咳喘寒饮伏肺,非用细辛配生麻黄不足以宣肺平喘;各种痛证,尤其是慢性的顽固性疼痛及胸痹剧痛,非细辛不足以散结止痛。
11,治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
细辛3克,配伍芦根30克,生石膏、金银花、瓜蒌各15克,杏仁、连翘、牛蒡子、前胡、桑枝、川贝母、半夏、麦门冬各12克,地龙10克,麻黄、甘草各6克。
对多年寒喘,上方去生石膏、金银花、连翘,加黄芪30克,党参、胡桃肉、补骨脂各15克,紫河车10克。
12,治慢性胃炎:
细辛3克,配伍乌药30克,党参15克,白术、茯苓、砂仁、肉豆蔻、川楝子、香附、延胡索各12克,吴茱萸、制川乌、木香、沉香、荜茇、莪术各10克,甘草6克。
13,治痛经:
细辛3克,配伍当归、丹参、益母草各15克,泽兰叶、赤芍各12克,木香、沉香、檀香、制川乌、紫菀、三棱、莪术各10克。
14,治关节炎:
细辛4克,配伍当归、生地黄、杜仲、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海桐皮、豨莶草各15克,独活、羌活、川续断、牛膝、萆薢、木通各12克,甘草6克。微信搜索 行之医话 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15,治冠心病、心绞痛:
细辛3克,配伍黄芪、丹参各30克,党参、瓜蒌、当归各15克,薤白、赤芍、路路通、桃仁各12克,木香、沉香、穿山甲、红花各10克,甘草6克。
16,治各种顽固性头痛:
细辛3克,配伍天麻、白芷各15克,柴胡、川芎、羌活、防风、荆芥、蔓荆子、葉本各12克,川乌、胆南星、全蝎各10克,蜈蚣2条。
韩冰
(天津中医学院二附院教授)
经行腹痛,喜暖畏寒,或月经后期量少,腰膝酸软,面白肢冷,不孕等,可用细辛。
17,治一切寒性疼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
细辛3克,配伍桂枝10克,干姜6克。
18,治肾阳不足的月经失调、不孕症:
细辛3克,配伍吴茱萸、补骨脂各10克。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均忌用。
陈治恒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凡属风寒所致的各种疼痛、痹证、咳嗽等均可用细辛。
19,治风寒头痛,发热,脉紧者:
北细辛6克,配伍防风12克,川芎、白芷、黄芩各10克,羌活6克。
20,治少阴阳虚感塞,反复发热,脉沉;少阴阳虚感寒咽痛证
北细辛6克,附子20~30克,麻黄10~12克。
21,治风塞湿痹痛:
北细辛6克,配伍桂枝12~15克,白术、茯苓、枸杞子各12克,附子20~30克,粉甘草3克。
22,治寒实内结便秘证
北细辛6克,配伍附子30克,大黄10克。
23,痰饮咳嗽基础方:
北细辛6克,配伍干姜15克,五味子5克(见小青龙)
24,治血虚寒凝证,如闭经、痛经及冻疮等
北细辛6克,配伍白芍15克,当归、桂枝、川芎各10克,红花5克。
25,中恶厥,发痧等窍闭实证:
北细辛6克,配伍牙皂,同研末,作为搐鼻。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