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宪问篇(三十三)
一、原 文
宪问第十四
14.33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二、释 解
老师说:“千里马之所以能够成为千里马,并不是由于它先天就具有日行千里的力量,而是在于它有后天驯化后的驯良之德。优秀的骥马通晓主人之心,通达主人之性,忠护主人之身,与主人间默契配合,进退如意和谐,具有勇敢顽强、坚韧不拔、智慧忠诚之德。因此人们赞美千里马并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通达人性的品德。赞美千里马的君子,应当从其主人对其后天的悉心饲养和调教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从中领悟君子行政所要实现的是仁德行天下的要义啊!”
三、释 字
四、素 说
老师说:“千里马之所以能够成为千里马,并不是由于它先天就具有日行千里的力量,而是在于它有后天驯化后的驯良之德。优秀的骥马通晓主人之心,通达主人之性,忠护主人之身,与主人间默契配合,进退如意和谐,具有勇敢顽强、坚韧不拔、智慧忠诚之德。因此人们赞美千里马并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通达人性的品德。赞美千里马的君子,应当从其主人对其后天的悉心饲养和调教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从中领悟君子行政所要实现的是仁德行天下的要义啊!”
本章需要注意“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本是一句妇孺皆知的直白之言,《论语》编者将其安排在此处,可见孔子平时是经常使用这一隐喻对弟子们进行教导的。在孔子教学之时,他是将自己当作调养千里马的主人的,将弟子当作千里马来进行仁德道义来调教的。因而当弟子学为君子之后,期望其在行政之时,也能够对下级和民众百姓进行悉心调教,使其具有像千里马那样的勇敢顽强、坚韧不拔、智慧忠诚的德性。这正是本篇仁德君子行政的旨要。从中可窥探到编者的用心。因此释解者将千里马当作是孔子的自喻,是不适当的。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注:“《太平御览》四百三引郑《注》云:'骥,古之善马。德者,谓有五御之威仪。’与此《注》异。当云:'骥,古之善马。德者,调良之谓,有五御之威仪。’《集解》节引此《注》,文不备耳。《说文》云:'骥,千里马也。’《庄子·马蹄篇》释文:'骥,千里善马也。’谓骥一日行千里,此其力也。《周官·保氏职》'五驭’,郑司农云:'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此谓御者之容。骥马调良,能有其德,故为善马。人之称之当以此。”由此可以看出刘宝楠的引注突出的是千里马之德,而这些德的来源是主人的驯化教养,惟有主人的悉心调教,才可使得马具有非凡的气度和威仪之德。这该是给仁德君子行政应当以德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