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洱:经典有力量 | 文学大家说013期

今年世界读书日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字节跳动推出100集大型文学专题片——《文学大家说》。今天,是《文学大家说》013期,主讲人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先生。
李洱,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作家。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应物兄》等,短篇小说集《午后的诗学》《饶舌的哑巴》《破镜而出》《遗忘》等,2019年8月凭借《应物兄》获茅盾文学奖。

经常有人问我
什么是经典
为什么要读经典
我看到新学期开学之后
很多老师给学生们推荐的书目
我就知道
那些书目中的作品
大部分都是经典作品
其中推荐最多的
在不同的年龄层的孩子们
他们看最多的
就是老师推荐的《红楼梦》
如果让我推荐的话
那么我很可能也推荐《红楼梦》
为什么呢
因为《红楼梦》
它是经典
它毫无疑问是经典
而且它是经典中的经典
那么现在也有很多人
问一个问题
就是
这个时代的曹雪芹在哪里
这个时代为什么没有出现《红楼梦》
而这个问题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回答
它涉及到作家跟时代的关系
其中有它的偶然性
有它的必然性
在清代的末年
可以出现《红楼梦》这样的作品
那么在明代
就不大可能出现《红楼梦》
那么在这个时代
要出现跟《红楼梦》非常相似的作品
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个时代也可以有这个时代的《红楼梦》
那么这个时代的《红楼梦》
它需要
很多人
很多专家
共同认可之后
它才可能成为这个时代的《红楼梦》
虽然它的名字不叫《红楼梦》
朋友们也问我
你为什么给学生们推荐《红楼梦》
除了我刚才说它是经典中的经典
这样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之外
我想通过阅读《红楼梦》
孩子们
读者们
可以不仅是对清代
这社会
人情世故
经济发展状况
有一个非常直观的了解
而且
对普通的人性
对人跟社会的关系
对一种命运感
对人类的命运
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那么这些东西
都是文学最宝贵的东西
它不仅是文学最宝贵的东西
而且它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
都不得不去思考
不得不去面对
这些基本问题
也就是说
它不仅是清代的问题
它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
甚至可以说
它不仅是中国人的问题
它也是外国人的问题
它是人类的问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部作品
我们说它是经典作品
就是它超越了具体的时代
超越了一个地域
它超越了一个时空
它具备一种感染人的
它具备一种能够让人认识世界的
认识自己的
能够获得一种对命运有一种新的认识的
具备这种力量的作品
我们说它是
真正的经典
它具备的
这种力量
可以穿越
所有的时空
关于中学生读经典
我经常想起一个经历
我大学毕业之后到一所学校去实习
那是一所非常有名的学校
就是上海的育才中学
我到了之后
发现他们的孩子们读的书
跟我们的课本不一样
他们初一学生学的是《西游记》
初二学的是《三国演义》
高一是学什么来的我忘了
它的高二同学学的是《红楼梦》
我当时感到很吃惊
我说这些孩子他们以后怎么应付考试呢
这样下去
孩子们的语文水平是否会提高呢
也有很多基础知识似乎被遗漏了
但是我在实习的过程当中
我也注意观察
我发现孩子们的语文水平
其实提高很快
而且他的感觉就非常好
孩子们的感觉
我记得很清楚
当时我跟孩子们讲一课就是
《三国演义》里面的关公温酒斩华雄
孩子们的讨论非常热烈
很多讨论让我很吃惊
我也问别的老师
就是讲这个《红楼梦》
包括课程为什么这样设置
老师说因为高二学生已经
情窦初开
所以他们可以看懂《红楼梦》
你让初一学生看《红楼梦》
他好像看不大懂
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孩子
他们的语文感觉
语感
我曾经提到对作家来讲最重要是敏感
所以他们都非常非常敏感
他们在拿出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的时候
他发现了很多语文课本上的一些错误
什么错误?
这些句子从语法上讲毫无问题
但是感觉不对
我举个很小的例子
在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峡》里边有一句话
说山势婀娜
如刀削斧劈般
然后一个学生就说这个句子有问题
我们想一想
这篇课文已经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已经入选了多少年了?
就没有人发现
然后被孩子们发现了
因为他这个感觉
他这个语文的感觉对文字的感觉非常好
他能够发现
这些问题
“山势婀娜”指的是线条非常柔和
而“刀削斧劈”指的是线条非常硬朗
垂直的
一个是曲线的弯曲的
显然它是矛盾的
是错误的
但它不是病句
感觉不对
我记得当时我讲课的时候
讲那个关公温酒斩华雄的时候
刚好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我记得当时好像是江嘉良、陈龙灿
当时的名将
然后孩子们马上可以把他在《三国演义》里边
在《水浒》里边学到的一些句子
马上应用到
这个描述
乒乓球比赛
就是说他的知识
他学到了知识
可以马上应用于具体的实践
这种读经典带来的感受
读经典的这个意义
在这里
非常直观地
让我感觉到了
那么这些经典
它是经过一代一代人
它经过时间的淘洗
它像礁石一样
像河床上的礁石一样
非常有意义
所有水从这个礁石旁边走过的时候
流过的时候都会有浪花
那么这个浪花
在我看来
它就是学生
他的智慧
他的微笑
那是实践的花朵
所以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未完待续……)
抖音、头条、西瓜视频搜索“文学大家说”
即可抢先收看“文学大家说”

推荐阅读
《应物兄》 | 李洱 | 人民文学出版社
 点击图片 购买《应物兄》
《应物兄》是李洱最新长篇小说,获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当代》杂志2018年度最佳长篇小说,以及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一部《应物兄》,李洱整整写了十三年。李洱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所有人,我们的父兄和姐妹,他们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应物兄身上也由此积聚了那么多的灰尘和光芒,那么多的失败和希望。
本书各篇章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为标题,尔后或叙或议、或赞或讽,或歌或哭,从容自若地展开。各篇章之间又互相勾连,不断被重新组合,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意义。它植根于传统,实现的却是新的诗学建构。《应物兄》的出现,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李洱启动了对历史和知识的合理想象,并将之妥帖地落实到每个叙事环节。于是那么多的人物、知识、言谈、细节,都化为一个纷纭变幻的时代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小说最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日月之行出于其中,星汉灿烂出于其里。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本书中发现自己。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新的文学建构方式,新的文学道德,由此诞生。
对于汉语长篇小说艺术而言,《应物兄》已经悄然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
《花腔》 | 李洱 | 人民文学出版社
《花腔》是李洱的长篇小说处女作,2002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以寻找主人公葛任为基本线索,以破解葛任的生死之谜为结构核心,描写了葛任短短一生的生活境遇、政治追求及爱情经历,讲述了个人在历史动荡中的命运。书中众多的人物性情不同、身份各异,以不同的腔调来叙述这桩历史谜案,显得意味深长。它出版后得到热烈评价,被批评界普遍认为是2001―2002年度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与莫言的《檀香刑》一起获得首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并入围第6届茅盾文学奖。
《石榴树上结樱桃》 | 李洱 | 人民文学出版社
《石榴树上结樱桃》是李洱的涉足当代农村题材的作品。小说语言如杂花生树、生动幽默,各色人物性格鲜明,被誉为中国乡村社会寓言。荣获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根据本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入围第34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德国总理默克尔将德文版《石榴树上结樱桃》送给中国国家领导人,并点名与李洱对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