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作品《瑞草之国》翻译的译前、译中、译后

与我们一起开启汉学研究之旅

作者简介

旭烽,中国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文化学院院长,茶文化学科带头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浙江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其代表作《茶人三部曲》(一、二部)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其参与领衔创建的茶文化学院为目前国内外唯一的茶文化高等教育本科学院。

2017年5月18日,主题为“品茗千年,中国好茶”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融合了中国儒释道精神:茶与儒家文化的结合,建构起茶与礼仁的概念。客来敬茶、以茶祭祀、以茶修身等契合了儒家文化中的以礼达仁;与佛家文化的结合,建构起茶禅一味的概念,具体体现为茶与农禅相结合、茶与修行坐禅相结合、茶与平常心相合、茶事活动与禅宗礼仪相契;与道家文化的结合,建构起乐生养生的概念。天人合一、与物同乐、热爱生命、追求永恒则是茶文化在道家文化中的观照。中国茶人中的和平、内敛、独立不阿是中国式的真善美,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愿望。翻译中国茶文化作品,毫无疑问就是在实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家战略。浙江农林大学翻译团队于2014年11月翻译出版了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院长、国家一级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教授的作品《瑞草之国》,现从译前、译中、译后三个方面来回顾一下对该作品翻译的过程。

1

译前准备

翻译的缘由是因为读到一段文字:如果说一个民族可以用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来关照和象征,比如说美国用山鹰,墨西哥用仙人掌,那么中华民族用茶来表征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因为茶内敛、温和、平静的品质,正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最贴切的诠释。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了我校茶文化学院王旭烽教授创作的茶文化作品,那些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吗?近水楼台先得月,为啥我们尝试翻译一下这些茶文化作品?

说干就干,马上翻译团队就组建起来,大家都非常兴奋,尽管知道进行这样的尝试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还是兴致勃勃地分别查阅了王老师的很多作品,决定先翻译王老师2002年出版的《瑞草之国》。我们打算通过翻译这本中华茶文化随笔,进行练笔,积累经验。于是我们联系了王旭烽教授,说明了意图,王老师对此表示非常支持,为此还专门召开翻译项目合作洽谈会,我们翻译团队汇报了项目开展的基本思路,作者和译者就作品的翻译、人员协调、出版发行、成果展示等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作者与译者译前交流

鉴于我们对茶文化知识的积累不多,茶文化学院的副院长周新华教授专门为我们翻译团队进行了茶文化扫盲课。茶文化学院楼的布置就是一个小型的茶文化博物馆,就这样,周老师带着我们这群激情满满的团队走入了茶文化,走入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为了尽快熟悉中国茶文化,我们团队还一起去中国茶叶博物馆参观、考察,深入学习茶文化相关的知识,还研读和讨论了姜欣、姜怡翻译的陆羽《茶经》。

当时,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学校制定了1030战略规划,成立了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借着学校的这股东风,我们团队于2013年9月成功申请到中心的课题立项,名称为“生态视阈下的茶文化翻译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的成功申请,为翻译出版提供了资金的支持。

译前茶文化学院学习茶文化

2

译中苦战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的翻译工作也于2013年4月正式启动。我们首先对作品的第一章“巴山峡川生瑞草——茶之故乡”进行了试译,每个人独立翻译,然后大家一起逐字逐句进行充分讨论,经过多次研讨,我们确定“达意”为翻译的基本原则,力求在翻译中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意义,传递出中国茶文化所代表的“真善美”精神。

基本原则确立以后,我们进行了分工,但我们更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我们定期召开碰头会,对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进行研讨,寻求解决方法。同时也利用qq群和微信群,随时进行沟通和探讨。对翻译的执着,对传播中国茶文化的热情支持着我们,让我们笑对繁重的教学任务,盛夏的酷暑,因为我们觉得,通过翻译,我们的灵魂已经和国家的灵魂紧密相连,翻译中国茶文化就成了我们人生修行的一部分。

译前中国茶叶博物馆学习茶文化

我们这个翻译项目还有一个比较优越的条件,那就是作者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保持与作者的随时沟通和交流,咨询作品中所涉及的茶学知识和文化等难点,王老师总是能在百忙的工作中做到及时回复,耐心讲解。这或许不是每一个翻译团队都能拥有的优势。

为了确保译文的可读性,我还利用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中心进行学术访问的机会,找到了英语本土人士进行译语接受度的调查和研讨。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读者值得一提,一个是我07年第一次去英国访学时的房东Shah先生,他热爱中国文化,为人热情,我们相处起来就像一家人,十年来,我们一直都保持联系。Shah非常认真地读了译文,和我面谈多次,有一次的面谈历时5个多小时,对译文进行逐字校对、讨论。Shah从一位普通英国读者的视角出发,主要谈及了在翻译中由于中西方思维的不同而导致的语言表达问题、文本中所涉及中国文化背景的处理等问题。另一个读者叫Emma,一个30岁左右的女子,两个孩子的母亲,自由职业者,主要从事专业的翻译及校对工作,她从一位专业人士的角度出发,主要考虑了译入语的语言规范性。他们的意见为我们在本书后期的翻译和校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还完成了作者的翻译授权书以及与浙江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等必要的事宜。

3

译后拓展

可以说,这本书还没有正式出版,就已经开始履行它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了,这本书的正式出版发行是在2014年11月底。而王老师带领的中国茶文化代表团计划于10月23日-11月7日前去塞尔维亚、匈牙利、奥地利三个国家六座城市,参加贝尔格莱德国际图书节活动,在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以及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开展茶文化讲学活动。出发前两天,在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王老师拿到了两本样书,来到多瑙河畔传播中华茶文化。

茶的多瑙河之旅

这两本书,王老师一本赠送给塞尔维亚大使李满长先生,另一本送给了塞尔维亚图书馆。

《瑞草之国》的英译本目前已成为我校茶文化学科的双语教材以及我校在塞尔维亚建立的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的阅读书目。这部作品以散文的形式道尽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实质,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生态的思想,是当代茶文化的代表作,本书的英译本为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为塞尔维亚总统奉上中国茶

《瑞草之国》中英本于2016年申请到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在这个项目的支持下,以《瑞草之国》英译本为基础,转译了印地语和孟加拉语。《瑞草之国》的印地语版(Chin Desh Ki Chai Ki Kahani,目前已由印度出版社(Sampark Publishing)出版,发行量为1000册。孟加拉语版的《瑞草之国》(Chin Deshe Chaye Chumuk)也在翻译中,将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最近,印度一家出版社也看中了我们的英译本,准备在印度出版发行,具体事宜在协商中。

愿世界充满茶的馨香!

译者介绍

  ,女,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浙江省翻译协会理事,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目前从事中国茶文化对外译介工作,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多个研究项目。出版《浙江省译家研究》(2007)等著作,翻译《两个新嫁娘》(2012)、《瑞草之国》(2014)、《爱茶者说》(2015)等作品。

冯  锦,女, 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目前受汉办外派任教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翻译《卡特琳娜》(2012)、《瑞草之国》(2014)、《茶的故事》(2015)等作品。

  爽,女,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翻译《瑞草之国》(2014)、《爱茶者说》(2015)、《茶的故事》(2015)等作品。

  ,女,目前就职于兰州城市学院甘肃文化翻译中心,主要从事敦煌文化对外传播相关口笔译工作。

网络编辑 / 郭紫云

❖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