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趋势下钢铁业的牛市能走多长?
引言:上一轮供给侧改革为钢铁行业带来了两年繁荣,但此后重归沉寂,今年碳中和相关政策密集推出,钢铁企业盈利重新大幅改善,这轮高利润持续性如何?碳中和会给行业带来哪些结构性变化?我曾经在2002年主编的《未来蓝筹》一书中,认为钢铁行业虽然是夕阳产业,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有很大空间,并把宝钢列入未来的行业龙头,主要的理由是通过收购兼并,可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那么,在分化时代我国能否诞生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优秀钢企?为此,我与中泰钢铁行业首席分析师郭皓展开对话。
李迅雷:钢铁是传统周期行业,而且产能曾经严重过剩。过去十年钢铁行业占A股市值比重呈下行趋势,但最近钢铁行业再度火爆,遇到一位头部钢企的领导,他对我说,未来产能就是利润。这句话我我琢磨很久,你是怎么理解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
郭皓:我认为市场交易的逻辑是钢铁总量高增长时代已过,但要谈落幕为时尚早。从长时间维度看,铁系材料成为人类文明的核心基础材料已经超过千年历史,农耕文明的繁荣、工业文明的崛起都离不开铁元素的支撑。时代在变迁,钢铁材料自身也在不断进化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铁系材料的生命力源于其自身的特性,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大的元素之一,供给量大、冶炼成本低廉,在强度、硬度、可塑性上具备综合优势,目前仍然难以找到合适的大规模替代材料。而且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在一些新兴领域钢铁材料的应用仍然占据核心地位。以电动汽车为例,钢铁已广泛应用于轻量化车身、电机、电池包、电池壳、模组框架、继电器等核心部件,当然这里的钢铁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碳钢,而是性能大幅提升的超高强钢等高端钢材,可以预见钢铁仍将是未来工业革命的核心基础材料。
数据来源:统计局,中泰证券研究所
李迅雷:在碳中和的大趋势下,钢铁作为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理论上其发展应该需要限制,但从目前行业基本面的上行和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市场并没有负面地理解碳中和的影响,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
郭皓:您的角度非常有意思。钢铁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行业,排放占比超过15%,理应为碳中和贡献相应的力量。目前市场预期钢铁碳达峰时点为2025年,要完成这一目标,政策组合拳持续推出。
细数这些可预期的减排政策,可以发现政策着力点大部分在供应端而非抑制钢铁需求,例如限产、严控产能、发展低碳炼钢工艺、环保技术升级、推进行业整合等。这些政策对于钢铁供应总量和供应结构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供应总量方面,在产能和产量的控制政策下,未来供应已缺乏向上弹性,并跟随限产政策而出现阶段性缩减,提升行业整体盈利中枢。供应结构上,差异化的限产措施、更高成本的低碳炼钢工艺、碳排放成本的增加,这些变化会导致行业成本曲线的陡峭化,环保绩效优秀的钢企将充分受益。
当然如果减排政策着力于抑制需求,则会对行业造成负面影响。4月下旬财政部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抑制外需,但相较于供应收紧政策,力度仍然偏小,因此行业整体仍处于受益状态。
李迅雷:近期钢铁行业吨盈利已重回历史峰值水平,是否与碳中和政策相关?
郭皓:钢铁基本面的回暖首先有需求复苏的大背景,内需启动时点是在2020年Q2,至今钢铁内需同比增速均在双位数,外需复苏时点则在2020Q4,标志性指标是美-中钢价价差在2020Q3见底(-$90/吨),随后反转,并在2021Q1创出历史新高(+$450/吨)。
当然,单凭需求的复苏不足以使钢铁盈利获得高弹性,从数据上看直至今年2月吨钢毛利仍在低位徘徊,随后的供应收紧成为盈利跃升的导火索。3月唐山限产、4月邯郸限产合计影响全国供应约5%,行业进入产能短缺状态。尽管唐、邯限产与碳中和政策无直接关联,但在年初工信部提出压缩粗钢产量、减少碳排放的前提下,对钢铁主产区域加强限产有一定必要性,因此今年钢铁利润回升是碳中和趋势下的必然结果。
数据来源:Mysteel,中泰证券研究所
李迅雷:虽然实施了限产,但3月份粗钢产量仍然出现较大幅度增长,铁矿石价格又再创新高,是否说明限产政策失效?
郭皓:您对数据的观察非常敏锐。首先,在产能过剩条件下的区域性限产,是不会带来总产量下滑的,因为闲置产能会弥补限产区域的减量,这种情况下,总产量由需求决定。3月份内外需旺盛,且处于旺季,由此推动钢产量出现明显提升。
唐山、邯郸限产后,目前行业产能已不再过剩,如果此时再进一步出台限产政策,则确实有可能达到压缩总产量的效果。在需求维持高位的情况下收缩产量,则供应缺口将需要通过加大进口来满足,代价是下游需要承受更高的钢铁价格。
关于铁矿石价格,虽然限产尚未导致钢产量下降,但3月生铁日产量确实出现了环比小幅下行,也就是国内铁矿石总需求小幅下行。但用矿结构上有较大变化,因为行业盈利大幅提升,钢企会加大高品位矿使用比例来提升生产效率,导致高品矿溢价明显提升。而进口矿以中高品位为主,因此结构上对进口矿价有利。此外钢铁限产为产业链带来乐观情绪,矿石投机需求扩大也会对冲限产的不利影响。加上海外钢铁及铁矿需求上行,因此矿价并未因中国限产而回落。
但这些现象并不代表限产失效,限产虽然没有降低总体钢产量,但改变了产量结构,低成本产能受限导致吨钢盈利大幅提升。至于矿价,假设没有限产政策,可能我们面临的是比现在更高的铁矿石价格。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李迅雷:目前钢铁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未来行业并购整合能否加速?
郭皓:您提到了钢铁行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我国前 10 位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接近40%,而按照《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这一比例将在2025年提升至60%,这意味着未来5年兼并重组将加速推进,这个过程中国企和民企将扮演各自的角色。
国企中宝武、鞍钢等已陆续开启兼并策略,宝武集团先后整合武钢、重钢、马钢、太钢,成为行业兼并重组的领头羊。国企拥有体制优势,在整合过程中阻碍相对较小,成为行业整合的主导力量。
民企主导的整合则更为市场化,高效的民企如方大钢铁更倾向于并购低效企业,通过输出高效的管理模式,为标的企业带来效益的明显改善,这种整合在钢铁市场低迷期会相对容易。
整体来看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钢铁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行业话语权的增强处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
李迅雷:钢铁产品具有同质化特征,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成本控制上,过去民营企业由于机制灵活拥有更强的成本竞争力,国营企业则相对落后,碳中和浪潮会否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郭皓:非常佩服您对产业结构变化的洞察力,事实上碳中和很有可能引发行业成本曲线的重构。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国营钢企环保、减排措施一般做的相对更规范,为适应未来减排标准而产生的边际增量成本相对较低。此外环保绩效更优的企业收到限产政策影响相对更小,更高的产能利用率也意味着更低的成本。
因此碳中和是企业改变相对竞争力的重要契机,部分环保绩效差的企业可能从成本曲线的低位区域迁移至边际区域,而环保绩效优秀的钢企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李迅雷:有观点认为供应限制后,钢铁行业的盈利稳定性将类似于公用事业,企业效益的周期波动将明显减弱,你对此怎么看?
郭皓:供应限制包含产能新增的控制和限产,这一方面会导致产能新增的减少和产能周期的弱化,另一方面会提升行业的盈利中枢。但钢铁盈利的周期波动仍然不会消失,因为需求周期仍在波动,从历史经验来看一轮需求短周期波动的幅度可以达到10个Pct,这意味着需求的变化可以使得产能利用率波动10个Pct,这对盈利的影响会是显著的。
所以供应限制后,钢铁盈利稳定性可能仍难以媲美公用事业,但会在一个更高的中枢水平上进行波动。
数据来源:Mysteel,中泰证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