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俘后宁死不降,皇上将一貌美妃子赐予他,他说:我愿意投降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明末清初,除“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外,还有在美人面前投降的洪承畴。
洪承畴于公元1593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南安英都,家里比较穷,他11岁就辍学回家帮母亲做豆干,每天早上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做好的豆干。虽没法读书,可是洪承畴依然很好学,常在叫卖豆干之余,到洪启胤在水沟馆的村学馆外旁听,还帮学生做对子,尔后,经常旁听的洪承畴被洪启胤发现,他免费将洪承畴收为徒弟。
重新开始上学的洪承畴十分刻苦,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比如《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他都从老师洪启胤那里借来认真研读,并且立下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
通过不懈的努力,公元1615年,23岁的洪承畴考中举人,1616年,24岁的洪承畴上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在刑部担任江西清吏司主事,后面又在刑部担任过员外郎、郎中等职位。1622年,洪承畴被朝廷器重,拔擢为浙江提学佥事,两年后升迁为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1627年,洪承畴再次被擢升,担任陕西督粮参政。
公元1628年7月,陕西爆发农民大起义,时任陕西督粮参政的洪承畴带兵出战平乱,杀敌三百人,解韩城之危,这一战让洪承畴名声大振。1631年,洪承畴接替被罢官的三边总督杨鹤担任陕西三边总督,把杨鹤的“边剿边抚”政策改为“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先剿后抚”的方针,并集中兵力去进攻陕西的农民军,农民起义军多次与洪承畴正面作战,但都被洪承畴击败。
内乱未定,外患又起。公元1638年9月,清朝两路大军南下,皇太极率军占领义州,以义州为基地,对锦州进行围攻战。1639年,洪承畴率领陕西兵马调任蓟辽总督,进行对清军的守卫战。1640年清军进攻锦州和宁远,洪承畴出兵支援不利,在塔山、杏山被清军打败,被困松山。
1642年,洪承畴听说朝廷援军赶到,派6000人夜袭却被清军打败,松山被围困半年之后,副将夏承德暗降清军,里应外合,清军打破松山城,洪承畴被俘。被俘的洪承畴坚决不投降,绝食数日明志,皇太极派去的所有劝降之人都被洪承畴大骂而回。
但皇太极不愿意放弃这一员大将,又派出自己的美丽的妃子,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洪承畴也未能免俗,他被妃子的美貌所打动,宁死不降的决心也开始发生动摇。皇太极一看有戏,对洪承畴更加的卖力关照,恩遇礼厚,时常嘘寒问暖。
有一次见洪承畴衣服单薄,立马脱下自己所穿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有感于皇太极的礼贤下士,洪承畴最终带着祖大寿等降将,正式进行投降仪式,向皇太极俯首称臣。虽然洪承畴投降,皇太极也对他恩礼有加,但内心里却对他存有猜疑,从未放松对洪承畴的防范,让他呆在家里,不能任意出入,近乎软禁。
终皇太极一朝,都没有给予洪承畴一官半职,仅仅只是向他咨询事情。顺治时期,洪承畴才开始受到重用,他也确实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计取江南,尽快平定江南地区,避免许多的伤亡。
安定江南,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还推行一系列造福百姓,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避免流血冲突,为清王朝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发挥积极作用;完善制度,在洪承畴的建议下,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朝的政治制度;主张汉化,洪承畴向清廷提议“习汉文,晓汉语”,促进清朝的民族融合,稳定清朝政局。
公元1665年,洪承畴去世,康熙帝颁布御诏,赠少师,死后谥文襄,赐葬京师车道沟,还给他立御碑。虽然洪承畴不论在明朝还是清朝,都做出杰出的贡献,但因为女人而投降,却成为他一生无法抹去的污点。
中国历来讲究气节,古人也常常以“竹”比喻有气节的人,所谓的气节,应当是宁折不弯的,既不会被死亡吓倒,也不会因诱惑弯腰,这才是真正的气节!
参考资料:
《圆圆曲》
《审判日》
《洪承畴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