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楚文化探秘|第一章 芈月故里古罗城
写在前面
屈原区境内汨罗江古河道密布,汨水流经古罗城东分为三条河流进入屈原区境,三水纵横交错,弯曲舞动,形成了“三十六坪,四十八汊”。汨罗江从汨罗口、罗水从沉沙港、汨水从古塘汊汇入湘江。
屈原《怀沙》云:“浩浩沅湘,分流汨兮。”汨,实是指屈原区境内三条主河的总称;在屈原的眼中,是三条太阳底下流淌的河流。
公元前278年,屈原怀石自沉屈原管理区凤凰山河泊潭,自此河泊潭称为汨罗。河泊潭是汨罗江始称地,也是汉代至今的屈原庙建设地,龙舟就是从河泊潭这个汨罗地划向了全世界。
屈原境夏商属荆州,春秋属楚,楚置罗子国,秦置罗县,县治境内河市镇古罗城村。西汉隶长沙国,东汉为长沙郡。南北朝宋元徽二年(474)始从罗县分置为湘阴县,县治琴棋望。隋开皇九年(589)隶巴陵郡,唐武德六年改为岳州,自五代至1960年分立建置前,隶属湘阴县。1958年围垦汨罗江220平方公里土地为湘阴县地方国营农场,1960年改为湖南省辖,始称国营屈原农场、汨罗江农场。1969年改隶岳阳专署。1986年2月,岳阳撤地并市改由岳阳市辖。2000年12月,撤场建屈原管理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命名的县级单位。
区境虽归属多变,但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以其辛勤的劳动、超人的智慧和英勇斗争的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罗子国城遗址是目前湖南境内最早的楚城遗址,也是罗子国古城三迁保留有文物可考的唯一一座城址。楚国一统湖南,是率先从控制洞庭东北古罗地开始的,比控制西南洞庭时间早140多年。古罗,成为楚国南方第一个后方军事粮草兵源重镇(城),炎黄文化、楚文化率先在此向南方传播。罗子国遗址2013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营田黄陵山及山南的黄陵庙,是有国史可查的湖南最早的炎黄文化、舜帝二妃文化传播地。黄陵山(大边山)又名湘山,是因为黄帝登熊湘山、张乐洞庭之野而得名,凤凰山上凤凰台记录此事;明《长沙府志》记黄陵山上有轩辕墓,故日黄陵山,山上有先秦所建三湘七泽第一胜迹黄陵庙(二妃庙),这儿有历史上第一座二妃墓;自屈原在此作《湘君》《湘夫人》始,历史歌咏湘妃、二妃、黄陵庙的诗文,就形成了文人笔下的文学现象,汇成了独特的炎黄文化和舜帝二妃文化,参与了湖湘文化的重大构建。
磊石山是湖南最早的洞庭龙文化传播地。这儿有历史上第一座洞庭庙,汉前所建的长沙洞庭庙,在我区“帝女”所居的磊石山上,留下了黄帝、舜帝、周穆王、楚怀王、秦始皇、汉武帝、赵宋先人等在此的民间传说,所以磊石山旧名万岁山,实为王者之山;磊石山也成为《荆洲记》《湘中记》《水经注》等地理著作中洞庭湖、青草湖、重湖的中心坐标,在《拾遗记》中此山被记为洞庭山,洞庭湖因洞庭山而名,成为唐代柳毅传书故事的龙洞背景地。成就了洞庭湖第一诗《宿青草湖》、洞庭湖第一词《渔父》。磊石洞庭庙自唐始被历代皇帝加封“洞庭湖神”等称号;磊石山也获得“大力神”“中流砥柱”等封号,成为湖南龙文化传播高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屈原庙也相传在磊石山上。
屈原潭地称为“汨罗”、“汨罗江”有2200多年历史,是湖南楚文化集成和传播地。此地也有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的屈原庙,中国第一处屈原墓地也在此处。中国“诗祖”屈原,在屈原潭之左玉笥山(河泊潭北)三闾故宅居住九年留下了大量作品,在此集成了《楚辞》;相传屈原黄陵庙里写《湘君》《湘夫人》、土星港落卷坡上作《天问》、磊石山上作《山鬼》《悲回风》、沉沙港边写《怀沙》、笔架山上写《离骚》、玉笥山上写《九歌》、沧浪河上写《渔父》⋯⋯,成就了“蓝墨水上游”的华夏文化主流,奠基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他在境内河泊潭沉江殉国的“血性”,成就了爱国、美政、民生的思想长河;而河泊潭龙船坡、河夹塘龙船头、营田龙船港的龙舟竞渡,将屈原精神演绎成“抱成团、争第一、不服输”的民间文化和“万古传闻为屈原”的端午节,流传全国、全世界,广泛影响后人;特别是近代出现了三波扭转中国命运的湘人,让世界看到了屈原爱国精神在湖南人身上所独到的遗传。
屈原区成为中国诗词中盛名的诗歌地标。屈原留下了“一江千古属斯人”的屈原潭汨罗江在我区境内,也留下2300多年后人纪念屈原的屈原庙、汨罗庙、三闾寺、屈原行祠、屈子庙等旧址地;因屈原潭古称“汨罗”宋称“汨罗江”之故,后世涌现了贾谊《吊屈原赋》、司马迁《屈原列传》等纪念和歌咏屈原爱国思想的大量文学作品,如宋玉的《招魂》、刘向的《九叹》、颜延之的《祭屈原》、杜甫的《祠南夕望》、李白的《江上吟》、韩愈的《湘中》、柳宗元的《汨罗遇风》等等,都是作家亲临河泊潭吊念屈原后,写下的传世之作。
历代文人在三闾庙、汨罗江、黄陵山、黄陵庙、磊石山、玉笥山、汨罗山、凤凰山(金沙堆、龙堆)、凤凰台、洞庭庙、青草湖、白沙戍、金沙洲等地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文,据专家初步统计到近代止,共有1000多位知名不知名作家,留下近2万首(篇)作品,其中留下10多首(篇)以上的作家就有杜甫、李白、张孝祥等;正是历代华夏文化巨匠、文化名人,一同将汨罗江屈原文化、二妃文化、洞庭文化、龙舟文化推到了华夏巅峰;屈原文化、龙舟文化因此成为构建湖湘文化及至华夏文化的一大主流。
汨罗江是千古第一太后芈月的故乡。传说中国第一位执政女皇芈月其出生地也在罗子国,因罗城向母湖是其在此成长地之故,她把苗汉文化完美交融于兵马佣群雕的头钸和服装之上。
中国爱国名将岳飞平乱之“洞庭湖之战”,也在境内留下了营田、岳飞茶、墨庄、祭凤台、武穆寺等历史文化遗产;明代驻越名将易先是营田人(易中天先祖),易先墓在营田境内;抗日战争中,“血火营田”留下了中国军民在此地浴血奋战“人人易玉涛,中国永不亡”的爱国故事。抗日烈士墓百骨塔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屈原文化、龙舟文化、农垦文化,正是屈原爱国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屈原区的文化自信。
本书收集整理这些历史史料,弄清古罗楚文化传播的来龙去脉,是为还原历史真相,找到屈原区的文化之根,为建设美丽屈原、文化屈原、富强屈原提供深厚的文化源泉。
希望对了解屈原、热爱屈原的人们有所助益。
第一章
芈月故里古罗城
古罗城在屈原区的眼皮底下,已经埋藏了近2000多年。这个附属于或者融合于楚文化的罗城,却很难找到完整的历史记载。
罗子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它像一粒尘埃足可让历史的风将它吹散。但因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诗祖”屈原在此地定居九年,最后在罗渊河泊潭自沉殉国,使汨罗江成为了世界名江,成就了一个“万古传闻为屈原”的端午;后来“诗圣”杜甫魂归此处,从而让古罗小国之名广为知晓。
前几年《芈月传》全国热播,“天底下,没有一条江有汨罗江那么美!多少回,我在梦里回到家乡”的经典台词,又将探寻芈月与罗子国的关系推向热搜。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罗子国于此建立楚国在湖南的第一座都城开始,以罗子国遗民为主体的中原文化、楚文化和三苗、扬越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发展,参与进华夏文明的进程,也成为了湘湘文化的主流。
近年来,楚文化及洞庭湖文化研究的深入,这个古都再次引起考古专家们的关注。一路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跃升到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追寻古罗楚文化,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
1、楚国一统湖南的历史见证
楚、罗先民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屈原《离骚》云:“帝高阳之苗裔兮”。《山海经.海经.大荒北经》说:“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颛顼(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姬姓,高阳氏 ,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
据历史记载颛顼辅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阳(杞县高阳镇),故号高阳氏 。少昊死后,打败争夺帝位共工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自号“高阳氏”。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帝喾继位。在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有专家考证距今4600年前,三苗成为江汉平原的主导人群。在炎黄与蚩尤涿鹿鏖战之后的五千年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苗族由北到南,由东到西,从国内到海外,经历了5次规模较大,范围较广的历史大迁徙。
《战国策·魏策》:“昔者三苗之居,左(东)彭蠡之波,右(西)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古衡山指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溧水县和安徽省当涂县交界处横山。《左传》襄公三年(前570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即此。
古文山一说在在今江西省吉安市东南。一说在今广西全州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07全州:文山“洮水出其下”。说明洞庭湖以东、江西以西的地方曾经是三苗聚集的地方,古罗地正好在此中间。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苗族才以“南蛮”、“荆楚”或“楚荆”的名称又出现在中原文献史料之中。
在春秋至战国的四百二十四年里,三苗发展成“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楚国、罗国成为苗族自己建立的国家。楚国这一支三苗分支,在同华夏族群的不断冲突和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楚文化。
从相关历史的记载中,罗国本是一个善于捕捉飞禽走兽的部落。
罗(羅),汉字的原意为捕鸟的网,是顶部挂在高处的锥形网,故有“天罗地网”之说。
相传,公元前约21世纪初期大禹建立夏王朝时,因罗氏先祖祝融之后陆终跟随大禹治水有功,封陆终第六子季连于河南罗山。
河南罗山是大别山的支脉,山高林密,众多飞禽走兽出没。山丘用于农耕的土地稀缺,因此罗人的生物链条就接在了捕鸟打猎之上,而练就了罗人善于用罗网捕获鸟兽的本领。汉桓宽《盐铁论·通有篇》云:“罗人设机陷,求犀象;张网罗,求翡翠。”
商末,他们的先祖就有人被选用到周朝掌管鸟兽,收纳四方诸侯贡献的奇珍异兽,被称之为“大罗氏”。
公元前约1046年,荆楚部落首领鬻熊,罗部落首领匡正,均率族投奔周文王,参与了灭商战争。西周建立后,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丹阳,建立楚国。罗部落封地为鄢(宜城),建立罗国,虽然两国都只是个方圆50里的弹丸小国,但他们的地位获得“国”的认同,因此对部落未来的发展还是充满了信心。
罗子国在受封之后继续担任王官,世守罗氏之职务。《周礼·夏官·罗氏》载∶“罗氏,掌罗鸟鸟。蜡,则作罗耦。中春,罗春鸟,缺鸠以养国老,行羽物。”
罗人本是楚人的分支,共同先祖是祝融(吴回)后裔季连穴熊氏之芈姓,以羊为图腾,所以罗部落一直与荆楚如影相随。
罗子国受封的地域较楚国为北,较为靠近中原地带。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全图》可知,罗子国旧址依据时间顺序依次有三处,第一处是襄阳市的宜城与南漳县域,第二处是在枝江市,第三处是在湖南汨罗(屈原管理区)。楚国的建都地址亦有三个时期,第一处是纪南城,第二处是楚昭王迁鄀都,第三处又回迁到纪南城。
春秋时期的罗国处于楚国的北部,罗国在春秋时期所处的位置与随、蒋等姬姓国家为近,较为靠近中原地带,在中原文化圈内。罗子国虽属芈姓诸侯,但与楚国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罗子国与姬姓国通婚,积极主动接受中原文化,而楚国则是仇视姬姓国,保持南方主体文化;二是罗子国吸收中原文化改造自身社会结构,形成崇法制社会形态,而楚国则是保持以氏族社会为主的社会形态。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罗国到今汨罗江流域到秦国统一全国时近500多年时间内,中原文化、楚文化、三苗文化、扬越文化在古罗地交融、碰撞、发展、传播,成为了湖湘文化的主流,并参与了大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
史传熊绎建国时,连祭祀的贡品都没有,不得已只得到相邻的鄀国偷牛,从而产了“楚人偷牛”的典故。楚人在熊绎带领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创业,国力逐渐增强。罗部落虽然也有所扩展,但跟楚比较,在时光的流逝中已经慢慢变成了楚人眼中的“小弟”。
虽然罗国在楚国的身边名正言顺地生活、繁衍、平安发展达四百五十年之久,但历史的逻辑往往是不强则弱。在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时代,这样的日子是不会长久的。
楚国日益强大,露出了争霸中原、回归中原的面目。为扫清霸业障碍,楚国首先做的就是不断茧食通途上的小国,以免后患。
到了春秋初期,楚武王国势更加强盛,向汉水以东和以北发展势力,罗国就首当其冲,因此遭到楚国的不断侵凌。楚武王基本占领汉水中游以西地区后,灭罗事宜因此而纳入议程。
与罗子国存亡相关的一个大事件是罗主动结仇于楚。《春秋左氏传》载:“(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师分涉於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由此拉开了楚罗两国战争的序幕。
著名的桓公十三年的“屈瑕伐罗”之战,让罗国凭借与楚兄弟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改写的时代。
清人顾栎高总结武王的战略意图时说:“楚横行南服,由丹阳迁郢,取荆州以立根基。武王取罗、鄀,以鄢郢之地,定襄阳以为门户,至灭申,遂北向以抗衡中夏。”这是武王早已考虑成熟的战略安排。
公元前699年春,楚武王派屈瑕伐罗,大夫斗伯比送他出行。
斗伯比在返回来的路上,对他的车官说:“大司马一定会失败。他脚步高抬,心飘浮起来了。”
于是面见楚武王,建议说:“必须给大司马增派军队”。根本没有把罗国放在眼中的楚武王听后哈哈一笑没有同意,回到宫中还把斗伯比的话当笑话告诉给夫人邓曼。
邓曼一听却急了,说:“大司马习惯了蒲骚战役得胜的战术,将会独断专行,一定会小看罗国。你对他如果不进行严厉的劝告,他将会不加防备。斗伯比大夫又岂不知楚军已经全部开出去了?这是骄兵必败啊!”于是楚武王派一名赖国在楚国做官的人去追屈瑕的大军,可惜没有追上。
果然,屈瑕刚愎自用,在行军途中还宣令三军:“对我进谏的人要处以刑罚。”
由于轻率布局,楚军到鄢水岸边后,不按次序渡河,过河后就没有序列了,加上根本没考虑到失利,常规的后退防备工事也没有修建。到达罗国后,就遇到了罗、卢、戎三军联合的两面夹击,楚军大败。
楚军败退到治父荒山谷后,屈瑕自缢。其它幸存的将领也自囚,等待武王处罚。
楚武王听到失败消息后痛哭到:“这是我的罪过啊。”于是对将领都免去了处罚。
鄢水一战,是罗王班公率领罗国之师,与卢、戎两国之军密切配合,取得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之战果。以“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终结。
楚罗鄢北之战胜利之后,罗国臣民自以为大功告成,滋生了骄傲自大的情绪,沉浸在沾沾自喜之中,忘记了所处的危险环境,由骄而淫,加之罗夫人季姬“行淫辟,求利于外,不能亲亲”,罗王用人不当,不能很好地团结内部,以至众叛亲离。实际上怪罪于季姬,是有些冤屈的。因为这次事件并没有动摇楚灭罗的战略安排,所以“楚复伐罗,并其国,子孙以为氏。”《楚国大事记》中记载约前698~691年,武王以鄀俘观丁父为军帅,克州、蓼(己姓),服随、唐大启群蛮。武王克权,使斗缗为权尹。楚国始建由楚王直辖的县级政府机构。斗缗据权以叛。武王出兵围而杀之,遂迁权人于那处,使阎敖为尹。武王灭罗。”有专家认为灭罗时间当为公元前698--695年前后,因为不先灭罗难以实施其战略;同时后命罗民修筑丹阳城,用时也不可能只用一两年。
武王灭罗后,为防北进时可能遭到罗民的干扰,也为了役使罗人修筑丹阳城,便把罗民迁到楚都丹阳附近的枝江,罗这时成为了楚的附庸子爵国。楚完全控制了汉水交通要道,为吞并汉东诸姬和北向中原,夯实了基础。
亡国之罗,子孙便由芈姓、熊姓改为罗氏,或罗侯氏。宋罗泌《路史·后纪》云:“罗……后入楚,有罗氏、罗侯氏。”罗人大部分溶入楚国,但也有一部分罗人不降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四川定居阆中,成为楯蛮七姓之一;其中一支迁入今湖南西部融入土家族,一支继续西迁北胜县成为彝族人;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还有一支又向西南迁徙,从滇南深入湄公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吞并了暹国而合称为暹罗国,而成为今泰国的一部分。
公元前690年,人到中年的楚文王继位,这位锋芒毕露的楚王加快了成就霸业的步伐,并占领了江汉地区。楚史载楚文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于郢。
因罗在枝江,逼近郢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为解决郢都的安全,公元前689年命令罗王率领归服楚国枝江罗族,迁至汨罗江流域。
迁罗保郢都安全,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巩固湖南东北部地区的势力,才把罗放入了郢都附近之地,相传还派出楚子监管,是为方便控制罗国有效开发这片土地,建设一个重要的东部军事要塞。
历史记载:“楚子以驿至于罗汭。”《水经注》:“汨罗口,春秋之罗汭也。”所以楚文王还在磊石山设立军事驿站,派出楚子监管。
麋子国,本是两周时期楚的附庸国,“在今白河至郧县一带”。约公元前7世纪末或前6世纪初年,楚庄王灭麋子国,将其遗民迁于今湖南岳阳市东30里的糜城,即今梅溪大村梅子市。杜佑《通典》载:“巴陵麋子国。”《读史方舆纪要》载:“(岳州)府东三十里,相传古麋子国,有东西二城。”《左传·定公五年》载:“吴师居麋”,与楚苦战。吴师败后,楚昭王“使王孙由于城麋”,即于麋地筑城。可见,麋子国当时已成为楚国控制江南并与吴争战的重要军事基地,春秋未纳入罗县管理,与罗子国构成了东北铁三角。
楚成王(公元前671-626年)奉行“北与中原结好,南则镇夷越之乱”的外交政策,加强对南方的军事扩张。至楚灵王(公元前541-529年)时,楚在洞庭湖西北岸的统治稳固后,先后又占领了今常德、桃源和沅江下游地区,并溯沅水而上。公元前523年,楚平王采纳费无极建议,“为舟师以伐濮”,将沅水流域纳入楚国版图,并折而向东攻占了资江流域,直达湘水中游,楚国在此设置黔中郡。这是楚人湘中政治统治初期,湘南的地位仍不稳固。湘中地区发掘出来的文物就体现了楚、越文化交织的特点,湘南地区则是越文化主导,楚文化局限于湘江沿岸据点。
公元前385年,楚悼王用吴起为相。吴起推行改革,楚国迅速强大。为了镇压湖南越族反抗,继续向南方扩张,吴起发动了全面征战,势力到达两广一带。史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并在湘水下游和上游分别又设立长沙郡、洞庭郡和苍梧郡。与黔中郡一起形成西、东、南三角控制整个湖南和贵洲部分地区的局面。
此后,楚国又将湖南作为继续南扩西征的基地。楚威王曾派庄峤率军溯沅水西上,征服且兰、夜郎等地,最后在云南建立楚人统治,史称“庄峤王滇”。
2、楚国问鼎中原的后方重镇
公元前689年,罗王带着罗民,顺着长江、洞庭来到其祖先黄帝所登熊、湘山所夹的洞庭青草湖东汊,发现熊山磊石山下楚人建有祭祀龙王的龙王庙,凤凰山上有黄帝张乐洞庭之野的凤凰台,而湘山黄陵山上建有舜帝二妃的黄陵庙,一下就找到了先祖南土的家园感觉,于是选择在青草湖东汊东岸后人名马头槽的地方修筑罗城。
罗人在此定居下来后,就把㵋水(今汨罗江)改称为罗水,把对岸之山改称罗山,把河泊潭改称罗渊,把磊石港名为罗汭,统辖今天的岳阳、汨罗、湘阴、平江等地域。
郭嵩焘在《罗氏族谱》序记:“湘阴,古罗国。罗始国于宜城西,为楚所逼,徙之枝江,又南徙之湘。汨水东北流,经故城西,谓之汨罗。故罗小国,而东西流蔓千余里,后遂并于楚。历秦、汉,其苗裔无传。”
《通典》记“罗,秦县。汉属长沙国,后汉、吴、晋、宋、齐、梁属长沙郡。”杜佑《通典》称:“岳州,古罗国地”,是说隋开皇九年(589)以后建立的岳州,所辖地域大部分属古罗子国疆域。罗县自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分县西境建湘阴县,到唐武德六年(623)并入湘阴而罗县名消失。历时1312年。
罗子国在此,形成了汨罗江流域方圆5000平方公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对罗城形态清诗人徐柱描述:“春秋罗子国,土城峙江浒。高可二丈余,围丕三里许。按位关四门,两山蹲如虎。”
作为春秋战国遗存,事关古罗华夏文明荆楚文明南传之脉络;湖南文管部门先后在1957年、1985年、1992年都进行过小、中型的勘探发掘。2013年罗城遗址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2020年又再次勘探发掘,从出土的文物表明,罗子国城建于春秋中晚期,与历史记载的迁罗时间相吻合。
一眼望上出“皇城”建设地旧时就是一处四水环绕的广阔土洲,前有两条小河,隔断出四个功能区域,形成四门。主建筑背东远有高耸的幕阜山系,西面前有浩瀚的湘江南洞庭;西南三十里是狮子山、营盘山、湘山(黄陵)山系,西北是磊石山、凤凰台、玉笥山系及汨罗江;南北两条山系正好形成罗城的南北护卫,罗城、边山、磊石就这样形成了楚国东洞庭要塞。
201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古城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试掘;发现一座建于六朝时期的小城,其由东西并列的两个方形城圈组成,其东墙和南墙分别沿用了原战国城城墙,北墙、西墙则为六朝时期修筑。
考古人员认为罗城遗址内存在春秋时期的遗存,但城址的修建(或重建)始于战国时期,汉六朝时期城址继续沿用,六朝时期利用战国古城的东、南城墙兴建了一个包含东西两个并列城圈的小城。遗址主要由城址区及外围的聚落组成。城址区现大体可见长方形的城垣,东西长约 620 米、南北宽约 320 米,面积约为 20 万平方米。城垣的东、北、西三面挖有壕沟,南面为李家河。从以往调查情况看,在罗城城垣的外围,还分布有小洲罗、小洲熊、鸡公滩、马头槽等东周时期的遗址,从而构成了一处面积近百万平米的大型聚落。
2020 年,因罗子国城遗址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罗城遗址外的小洲罗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小洲罗位于罗城城址的北部,东、北两面临近汨罗江,南距罗城北城垣约250 米。发现了一批可能与制陶、制石等手工业活动相关的取土坑、陶窑和建筑等遗迹以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灰坑、水井等遗迹,并出土了一大批年代集中于春秋中晚期阶段的陶器、石器等遗物。这些陶器与湖北江汉平原西部地区春秋时期的陶器几乎完全一样,而与湘江下游发现的以临湘大畈等遗址为代表的本地同时期文化遗存有较大差别,这说明此时罗城遗址的居民并非本地居民,而是一批来自于江汉平原西部地区楚文化系统的移民。
从此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在秦楚争霸中,汉水一线有大量楚民迁移来此。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在今汨罗城关的高泉山一带,曾发现过一批春秋时期较高等级的铜器墓。这是目前国内仅见的能够实证罗国移民史迹的唯一一处遗址。遗址出土的大量春秋中期甚至更早时期的遗存,属于湖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批典型楚文化遗存,是楚文化大规模进入湖南的最早一处地点,可谓湖南被正式纳入中原王朝治理体系的起点所在。
2004年12月,一件带鞘铜短剑,从汨罗高泉山出土,髹漆的剑鞘和鞘柄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依旧光芒四射,让人联想起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
高泉山出土的一戈上有铭文:“鄝叔义行之用”,为蓼国国君之弟义行所用之兵器。判断墓主是一位居于罗地的中下级武官,这是他在灭蓼国时的战利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楚成王四十年(前632年),“汉阳诸姬(蓼为其一),楚实尽之”。而墓主能带兵参战,说明罗国军队也一同参加了灭蓼之战。由此说明罗子国来汨罗江60年后,已经建立了一支高度服从楚国指挥的军队;也说明罗国子民在此地经60多年披荆斩棘、围湖而渔、牧马放羊、围垦湖滩、杉木造舟的艰苦创业,已经把这儿变成了楚国兵源粮草供给的后方基地。
楚庄王时,打败郑国、晋国,成功“问鼎中原”,进入楚国鼎盛时代。楚宣王时“楚南有巴渝,过江南有黔中、巫郡。”到楚威王时,楚国进入最鼎盛时期,纵横家苏秦夸赞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大约公元前337年,就是秦宣太后芈月出生那年,楚国出于为北扩挺进中原而建设稳固的南方兵源粮草后方基地的需要,楚威王控制长沙,并将罗子国改国为县纳入长沙郡管理。(从包山楚简记载有罗县来看,楚国设置罗县的时间至少在公元前 316 年之前。)为防罗子复国,把罗国牢牢抓在手中,同时在罗汭(磊石)建立了湘水流域洞庭湖水军训练基地。
近年发掘的高泉、罗城桥、罗山疑冢等东周古墓葬群,年度跨越近2000多年,均以楚文化特征为主。考古成果也表明古罗城的建设年代跟史料记载的基本一致。出土的文物有大量的生活器具,也有大量的兵器,可见此地是亦军亦民的一个区域。
罗山(清代后附会为汨罗山)数量众多的大中小型春秋战国墓葬,是罗子贵族的墓葬区。考古专家在罗山发掘的有传世文物“罗国青铜器罗子戊链壶”,是春秋早中期的遗物。高泉山大型楚墓内出土的铜盘内有铭文“隹正月初吉乙亥罗子箴择其吉金铸其盥盘子孙用之。”这两件文物说明是名“戊”“箴”的罗氏子爵继承人所使用的生活器具,这是已发现的两处罗子国王之墓,说明罗子国保留了楚国子爵国的待遇。
更加让人惊叹的磊石江北坡开河和江南堤修筑时发现了大量商周时代楚青铜罄乐,其中有猪罄、凤罄等,有专家认为可能是《拾遗记》中楚怀王到磊石洞庭山作潇湘之乐时所留下的物件,证明古罗地的文化艺术也到达了相当的高度。
楚怀王即位初期,内部任用屈原等人进行改革,外部与六国合纵,牵头打击日渐强大的秦国,干得还像模像样。但后来由于楚怀王误用佞臣,流放屈原,加上老是被秦国欺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到武关会面议和,楚怀王不听特意跑回来的屈原等人的阻止,前往武关被秦国扣为割让黔中郡的人质,怀王宁死不从,三年后命丧秦国;屈原因力主接回怀王,也被接位的顷襄王再次流放。
公元前280年,秦国分三路攻打楚国,两年内先后攻陷黔中郡、巫郡、郢都,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淮阳);公元前278年,在罗子国已经定居9年的屈原获讯郢都城陷,自沉罗子国罗渊(河泊潭)殉国。
公元前276年,楚国趁秦国攻打魏国之机,调集洞庭东部洞庭郡十余万兵力反攻失地,收复了长江以南15座城池。罗子国军队在此行动中是主力部队,因为受屈原殉国沉江影响,个个勇敢杀敌,展现出楚军“不畏死”的气势。因之罗子国城周边发现有大的士兵合葬墓,应该是此次战斗后集中安葬的。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看,战国时期罗县城是在春秋时期罗国遗民聚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罗县是楚国南方的重镇,战国晚期更是成为楚国的战略大后方。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在(汨)罗山、归州山、高泉山等地发掘的墓葬来看,战国晚期时罗县的人口出现井喷式地增长。在(汨)罗山墓地发现了许多至今保存高大封土的高等级墓葬,当地民间传为“屈原十二疑冢”,经过勘探证实应是一批战国时期高等级的楚国大墓。
公元前263年,楚考烈王继位,楚国一度复兴。但公元前241年,由楚国牵头的最后一次合纵被秦国击败后,楚国再也无法阻挡秦国统一的步伐。楚考烈王甚至不得不再次将都城东迁至寿春。公元前223年,秦国发起灭楚之战,俘虏了楚国第42代君主熊负刍,楚国灭亡。
秦国统一天下后,黔中郡并入洞庭郡。作为秦楚百年交锋前线的黔中郡,从此不复存在。罗子国也变成了洞庭郡的“罗县”。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在(汨)罗山、归州山等地还发掘一批秦汉至南朝时期的墓葬。结合文献记载来看,《水经注·湘水》、《汉书·地理志》、《通典》等均明确记载秦汉时期的罗县城在汨水以西。《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更指出:“罗县......秦置县。汉、晋皆属长沙郡,宋、齐因之,梁置罗州,陈罢为罗郡, 属南荆州,郡寻罢。隋初,属玉州,寻属岳州。大业中,属巴陵郡。唐武德六年,废入湘阴县,亦谓之罗川”。从时代与地望看,罗城遗址与文献记载的秦汉以来的罗县高度吻合,因此专家认为罗城遗址同时也应当是秦汉至六朝时期的罗县。
从城市考古的角度来看,由于城市功能的变化,南方地区战国、秦汉、六朝时期县城有一个从大到小的变化过程。罗城六朝小城的规制与汝城、宁远等地发现的六朝时期县城规模相当;而在原来已有城市的西南另辟六朝小城的做法,在湖北荆州的郢城遗址中也可以见到。因此,罗城遗址是秦汉以降南方地方城市发展的代表,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因之专家们认为罗城遗址的发展历程是湖南华夏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对研究江南的开发、湖南的早期历史以及湖湘文化的源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千古第一太后芈月的故乡
芈月为秦宣太后,即宣太后,出生古罗国贵族家庭,为秦国相穰侯魏冉之异父姊、后为秦惠文王妃,生子秦昭襄王。宣太后起初是惠文王的妃子,称芈八子。惠文王死后,由惠文王后所生的秦武王即位。武王在位三年薨逝,由武王之弟、也就是芈八子所生的公子则即位,即秦昭襄王,芈八子因此成为王太后,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一年的临朝称制。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秦昭襄王任用范雎为相,驱逐宣太后的异父弟魏冉及其党,宣太后始失势,甚至被范雎废去王太后之位,次年(前265年)十月,宣太后逝世,葬于芷阳郦山,谥号宣。
芈月一生波澜壮阔、纵情恣意,她在至高处把持朝政呼风唤雨,太后称谓亦始见于她。她就是千古太后第一人,秦始皇之高祖母。她执政四十一年,以一介女流之身,纵横于列国之中,左右着整个战国的时局,国力日盛,为秦始皇一统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7年,秦惠文王上位,楚、韩、赵、蜀等国派使者朝秦。秦国得到与中原诸侯相同的礼遇。巴蜀攻楚。此年芈月在云梦泽汨罗江诞生。
罗国的首领为守龙守正两兄弟。守龙为罗宣王,守正辅助兄长。守正娶向氏为妻,生女芈月、生儿芈戎。守正在芈月2岁、芈戎半岁时病死,向氏改嫁。
芈月是如何到楚宫去的?这个过程中有个神奇的故事。
罗宣王之父为凌公,复国梦破后,罗宣王心有不甘。但罗国的势力太弱,不敢轻举妄动。公元前337年端午节,罗宣王带领众人到龙王庙祭祀龙王,以保洪灾无难、天下太平、五谷丰端、人丁兴旺。他站在熊山磊石山头北望枝江故都,想起先祖黄帝在熊山作韶乐一统天下的故事,心中又点燃起复国的梦想。
祭龙仪式开始时,磊石龙洞的气流冲出形成一条巨龙升腾而去,在洞庭湖上空久久盘旋,好久才散发。
罗国星相大师芈詹,后称詹真人却大声呼喊“恭喜罗王,龙呈祥瑞,罗室要出贵人了。”罗王问为何?“昨晚我夜观天相发现南方有一耀眼之星与火星同耀,这颗星是千年才出现一次的,今天临产的婴儿肯定就是。”罗宣王听了非常高兴。认真祭拜龙王之后,匆匆回城,却被报告是其弟媳向氏生了一女。
罗宣王大失所望,认为是不祥之兆。两年后其弟病死,于是将向氏这不祥之人赶出了罗城。
向氏回到娘家向母湖,嫁给了一个姓魏的苗人,是个单身猎户。芈月自小跟着继父上山打猎捕鸟,跟着继父练武,喜欢苗族舞蹈、喜欢穿苗服、喜欢看苗人跳巫舞,6岁时组织小朋友斗渔霸,7岁时就出落得亭亭玉立,其组织能力和魄力就异于常人。
公元前328年楚怀王上任的第二年中秋时节,怀王带着小妹芈姝、屈原等文人和乐师浩浩荡荡南巡到了磊石山驿站的离宫云梦台,演奏出了楚国的潇湘仙乐。晚上怀王梦见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她说是龙王之女,愿意献出自己的枕头席子给怀王享用。怀王立即宠幸了那位龙王之女。龙女临别之时告诉楚怀王说,如再想臣妾的话,就来此地找她,早晨是“朝云”,晚上是“行雨”。起床后怀王对春梦不解,问屈原,屈原说此山曾经是舜帝二妃所居之地,可能是您要得到贤妃吧,怀王高兴得哈哈大笑。
中秋节的白天怀王到罗城去察看,经过河塘向母湖时看到了一湖美丽的荷花,其中有一朵并蒂荷花异常的鲜艳。怀王让船停了下来。屈原介绍说二妃寻舜帝,溺在对岸湘山湘水边,所以这青草东汊年年有美丽的荷花盛开,这并蒂莲是二妃所化,比所有的莲花都美丽,这里的人都叫她妻花。
这时,一条小鱼船从荷丛中冲了出来,差点就撞着了怀王的船头,只听一个小女孩喊:“别动她,那是二妃。”
这女孩正是芈月,穿着一身苗族服装的芈月,在荷塘中异常美丽,怀王仔细一看跟梦境中的美人一模一样。还没等怀王反映过来,芈月一溜烟将船划走了,留给怀王的是一片银铃般的笑声。
到了罗城,怀王的心思还在芈月身上。罗宣王热情接待,屈原顺便将他在罗地所看到的部队操练情况、罗民生活生产情况向怀王作了介绍,怀王非常满意。怀王问宣王可否认识那个向母湖穿苗服的女孩?罗宣王心中一惊,那不是被他赶走的侄女么?他不知怀王心思,屈原连忙解围,说今晚在罗城观月,你可让那女孩来陪陪楚王。
晚上芈月来到罗城,却跟芈姝玩成了好朋友,她强烈要求怀王把芈月带回楚宫。怀王就顺水推舟把芈月带回了楚都,成了芈姝的婢女。后又被怀王认成了义妹,随着芈姝嫁入了秦宫。
罗城西北附近有向母湖,这儿生活的是和罗国一起南迁的向氏后人,传说芈月母亲在此地出生。
据《湘阴县图志》记载:向母湖,在公悦围,水出龙塅闸口入汨。据传因纪念芈月母亲在此地养育芈月,所以名向母湖。
这儿也产生过芈月庙,根据河市90岁读过私塾的老人黄俊杰回忆:“原来在河市镇三星渡附近有一座芈月庙,1937年毁于日本鬼子的炮火之中。据说是向母湖人为纪念芈月而建的。
这儿还有一个地方叫芈月湾,其实那弯道是罗水的一节,附近有晒尸墩,因为近向母湖、芈月庙,所以向氏人叫成芈月湾,有人也把它叫成月亮湾。今天芈月湾文旅游项目正在开发,向母湖边的村也名成了芈月村。
罗人迁入汨罗江时,这儿原来是三苗国之地,被称为“楚蛮”。所谓“楚蛮”,即楚地少数民族,其主体是三苗的遗裔,芈月自小就生活在的苗族风俗之中。
一九八四年有专家公布了一项令世人震惊的研究结果: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芈月。专家认定兵马俑的造型头饰大都是苗族人的。芈姓家族,一直是楚、罗的构成核心,远古的苗人传统习俗,代代沿袭,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的男女阿房宫玉人,男性玉人头顶梳的是“偏髻”;阿房宫“北司”遗址发现有“芈月”两字的铭文;同样,秦俑坑兵马俑头上亦发现有“偏髻”,身上有“芈月”两字铭文;都证明头顶梳有“偏髻”和苗人、罗人、楚人的习俗密切相关。所有这些“土人”特有的“歪髻、偏髻”,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由苗人推向罗人、罗人推向楚人、楚人推向北方。
这些都说明芈月与罗子国、与苗族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并对苗族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喜爱。
屈原是芈姓后人,芈月也是芈姓后人。为什么芈月说她的故乡是汨罗江,这原由就不言而喻了。
芈月魂牵梦萦的地方是汨罗江,芈月沉重的乡愁是罗子国,其实罗子国也是芈氏和罗氏后人的乡愁。
4、民谣里的古罗集镇河塘市
牵羊卖羊,
卖到河夹大塘,
张三伯、李四伯,
恭喜老板卖羊这;
羊这咪咪,
豆腐兮兮,
敲锣打鼓,
挂大灯灯。
老板问我几岁,
我跟灯灯同年……
这是古罗城一带流传了几千年的一首童谣,反映了古罗城集镇的发展史。公元前690年,在楚国着力经营南方粮草兵源基地的背景下,楚子爵国古罗国迁移至此,在河市叫马头槽的地方筑皇城而居,开创了湘阴、汨罗、平江、岳阳的最早城市历史。
有人类聚居,就有集市形成。罗城周边史料中记载过的有河塘市、南阳古市、河南街等旧聚落遗址。
据《元和郡县志》载:古罗城,亦有土城,凡七门即夹城、长乐、故城、城江城、白茅城、黄华城、赤竹城。七门四向,城墙高可二丈,围丕三里许。秦后随着县城的迁移,这七门的名字后来用于新城的城名。如夹城、长乐、城江城、黄华城等。
屈原管理区1960年之前一直在罗县、湘阴县境内。
从罗县城变动的历史来看,首先是在南朝宋元徽2年(公元474年),析罗县、益阳、湘西三县的沿江沿湖地区设置湘阴县。此时罗县城并没有动,湘阴县城到了磊石山西的琴棋望。梁大通2年(528)至太平元年(556),置罗州。州治设在夹城在河市镇南边今汨罗镇夹城村。析罗县北部置玉山县,县治设玉山城。在河市西北凤凰玉笥山。建岳阳郡,郡治设今长乐镇。这是古罗城周边邻近的几个县治。说明梁大通2年(528)之后,坐落在河市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罗城已拆分开来。直接导致此地城市建设的地理条件消失。直到唐代出现河南小市;宋代出现南阳市、明代出现河塘市,此地又有了市镇的中心。
根据汨罗城郊乡窑州附山园遗址的出土文物考证,最迟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汨罗江畔繁衍生息,属于大溪龙山文化范畴。出土的石斧、石锛、钵、罐、穿孔器盖等文物中,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还有灰陶、黑衣红陶,主要文饰有绳纹、几何印纹、彩陶、按 纹、刻划纹等,还有江南堤遗址出土的鱼网坠,足以代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社会变革频繁的时候,境内人丁兴旺,经济发展较快。汨罗江北岸大量的战国墓群和汨罗山战国墓出土的铜剑、铜戈、铜镞,以及收集的铜鼎、铜斧、铜镜、辖、马衔等,是有力的证明。
南阳市,旧传在凤凰山,乾隆年后流传到大洲地。清光绪年间湘阴县图志记载的有南阳古市、名山市、归义市、河塘市。
河夹大塘,简称河夹塘。不过是这民间的叫法,而史料上的叫法是河塘市,也有称为荷塘市的,所以也简称为河市。发源于依汨水河市河北岸临水而建的一条吊脚楼街道,旧称河市街。
从地理位置而言,河夹塘在古罗城西北方向,临河市河而立,中心点正对南岸潭木港,而此港是罗城南沧浪河李家河流来的汨水。其北是《水经注》记载的“汨水径罗城北,水亦谓之罗水。”罗水在翁家港分成两条河,一条西北而行,叫罗水,乡民称湾河或者名山河,经过屈子祠后向南弯曲进入茨塘湖、再西南弯曲进入狄湖至罗水港和灰滩河汨水汇合入河泊潭形成汨罗(江)。
河夹大塘的来历民间传说有很多版本,但我仔细察看地形地貌之后,就明白了叫河夹的道理。第一个道理是古罗城的七门中有个夹城名,这个夹城的方位应该在西北方位,乾位,首位。而这个西北方位正对河市古镇。所以有夹之称。第二个道理,自罗城分流的罗水、汨水,在河市街夹了一口大水塘。此塘南连汨水(河市河)沧浪河,北连罗水,形成了三水落塘的风水格局,而汨、罗两水形成的三角形态好像一把夹子夹住了这口大塘。这口大塘的中心点在黄家祠堂的西边、谢家祠堂的东边,河夹塘的名号也可因地理位置而来。
明清两朝,从江西、湖北而来的富民,带着家族来此地周边围垦了公悦、三合、复兴、大洲等大垸,形成了黄、谢、彭、湛、姚、郑、孟、胡、曹、陈、周、李、熊等十多个大姓宗族垸落居地,人口从此繁盛起来。所以严格说来,河夹塘其实是此地最早的农垦之地,比屈原农场早了600多年。
明嘉靖年,有黄姓先祖、先仕偕妻陈氏及子女由江西清江县游学湘阴,看中河夹大塘三水落塘的风水宝地,在此定居。几十年后,江西黄氏族间兄弟都被吸引来此,子孙繁衍,聚族而居,经商做生意办学堂而形成街道,叫河塘市,民间俗称河夹大塘;成为汨罗江人口最集中的地方。黄家是书香之家,所以出了黄世铭、黄世崇等好几个明清举人状元,三水落塘之地,的确是人杰地灵。而相传先仕是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十六代孙。
多年努力,此市至清代时就成为了八方辐辏、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商贸中心,往来船只如织,成为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通衢的商贸集散中心;“牵羊卖羊买到河夹大塘”的童谣因此传遍大江南北;此镇也成为汨罗江最古老、最繁荣的一大集镇。
清周韫祥河塘词云:“昔渡河塘,洪涛簸扬。今渡河塘,履如康庄。匪河昔难涉而今易杭,曰舟是降。卿家河之南,我家河之北。且莫憾南北,欢自来迎接。哼哼者车,翘翘者舆,驹驹者马,骁骁者夫。同舟共济,畴昔之所无。洋洋渡口波,青青渡头树。一渡一归来,犹夷不忍去。”
可见河夹塘清时之繁荣昌盛。解放时湘阴县在此设立汨罗办事处,电信、邮政、银行、公安都设在此地,龙舟竞渡也在此举行。
河市老人介绍河市街发展到民国时已经全长一公里、青石街道、北边青砖木楼板、南边吊脚楼临汨水而立,门面200多间。街后面(北)背靠河夹大塘(后称胭脂塘),大塘周边垂柳依依、波光潋滟;西边街出口古时有一座小桥叫谢公桥通向谢家祠堂,而谢家祠堂前有一南来北往的渡口叫谢公渡,都是谢家的富户出资修建的,渡口为义渡;明时大塘周边有许多石跳,是挑水、洗衣、淘米用的,西岸边有座水月寺,是宋太平兴国元年所建。大塘中心建过一座水月亭(有人说是芈月亭),相传是清代黄世崇所建,他经常在亭子中与文人墨客吟诗唱和。
此地水系发达,所以产生了很多渡口。如仁义渡、谢公渡、名山渡、三星渡、吕揽渡、南渡等等。这些渡口极大地方便了乡民来河塘市购物或交换手中的物品。而衬托河市繁荣的还有对岸唐代兴起的河南街小市。
河市街道为什么能够繁荣而河南街为何会衰落?这儿还产生了一个河市人都津津乐道的民间传说。
说是曾经有一个仙人化装成讨饭的,还装出一饿得要死的模样。他先是在河南街讨要,他向老板娘要的是“七碗饭、九个菜”,南街老板娘还从没见过如此讨饭的,就把他赶走了。仙人又来到河市街,向河市街道的老板娘要“七碗饭、九个菜”。河市街的老板娘看他饿得要死的样子,心想也不能让他吃七碗饭啊,那会撑死的。她思考了一会,就回了灶屋,不一会端出了香喷喷的饭菜。仙人一看,饭并没有七碗,但她用的是红漆刷的木碗盛的米饭;菜没有九个,但炒出来的是香香的韭菜。谐音上对应了“七和九”,神仙没话可说。他只能乐哈哈地把饭菜吃完,走时留下一句话:“此街人杰地灵,妇聪人善,兴河市街,灭河南街。”果然不久河南街就衰落了。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河市街的兴旺主要得益于水道交通优势,也得益于乾隆后河夹塘公悦、大洲、孟家、湛家几个垸落的围垦扩大,集中了近万人口的优势。
河市河上通平江、浏阳、江西,下通营田、磊石、洞庭湖。南上长沙、北进武汉。山区的木材、石料,正是洞庭湖平原地带居民的急需,而河市河是汨罗江下游一个深水港口,上游小船(排)运来的货物,大都得在此中转上大船入湘江、洞庭。
河市街的旅馆、饭馆、青楼、戏院自然有了大的排客生意。而上游山区缺少的是鱼类、粮食产品,所以那时的营田、河市、河泊潭三个港口都设有鱼市、粮店,生意就做得很火热了。
这是推动河市街繁荣的一个重大因素,因此河市街到民国时戏楼、青楼、旅馆、饭店、商铺等店面,及纺织、冶铁、榨油、木制、篾制、肉食、食品等作坊应有尽有。
过年过节,文化活动也相当繁荣。如汨罗江大型龙舟竞赛都会如期在河夹塘举行,热热闹闹半个月。在老人的记忆中,1945年8月中旬庆祝抗战胜利,成为汨罗江龙舟唯一一次不在端午期间举行的赛事;1957、1962、1985、1991等年的端午节,湘阴县、屈原区都在此举行过全县大规模的竞赛活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1957年还专程来此拍摄《汨罗江上赛龙舟》新闻纪录片在全国播放。
河市古街1941年被日本鬼子炮火毁坏,建国后的河市街是原址上重建的。1958年围垦后,河市河成为哑河,交通功能失去,街道只保留了商业功能。90年代街道被拆除,现今保留的只有谢家祠堂,而黄氏祠堂的只保留了石门楼柱,还依稀能看到河边码头的残道和吊脚楼的临河石砖墙基。
5、古罗城故事
(1)屈原故宅
从历史资料的查证来看,清前汨罗江的屈原故宅只有“屈潭之左”玉笥山一处,而到了清代位于河市翁家洲东大堤北的南阳寺也成了屈原故宅。
屈潭之左的玉笥山根据历代文献资料表明,特别是《明史》《通志》《一统志》都将屈潭落在玉笥山下,“县北七十里”的位置;是河泊潭北的一个山头,今有南岳庙,今在凤凰山的概念之内。
考屈子祠玉笥山,虽然旧跟凤凰山同一山系,但离屈原潭二十里,中间隔了周家垅、乌龟山,当然以山系名称为玉笥山也是有道理的,实际上此处旧名名山,前面的河流称名山河,这儿有一个小集市,也称名山市。把此山附上玉笥山,是因为乾隆二十一年河泊潭北的汨罗庙迁移到此之故。所以要了解屈原故宅的原始地点,还当在河泊潭北的玉笥山。1958年围垦屈原农场时,炸开中间周家垅改道今汨罗江(实罗水)后,此山才被今人埋没于古史并没有记载过的凤凰山内的。
罗含《湘中记》明确记载“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平之放栖于此。”(古人面南为尊)这是明确记载河泊潭左边为玉笥山的最早文献记录,也是可查玉笥山名的最早记录。因为屈原沉江后,后人把这座山头叫成了南阳故里(屈原故居)。沈亚之《屈原外传》:“原栖玉笥山,作《九歌》。”说明屈原的《九歌》就是在此山上所创作的。
清《湘阴县图志》记载“玉笥山有屈原宅,而大洲旧建屈原祠。真德秀《吊屈原赋》所谓“南阳里”也,亦名屈原宅。”此说记载是明显有误的。
考历代《汨罗庙记》,南阳名出现在宋代,胡哲云:“正庙在南阳汨罗江。”而汨罗江,宋《方舆》记“沉沙处曰汨罗江。”所以南阳指的是沉沙处,南阳故里指的是屈原故居无疑,说明屈潭之左的玉笥山已经被称为南阳。西山真德秀文:“伊南阳之故里兮,祠妥灵而若存。界一江之相望兮,暮木拱而轮困。”此南阳指屈潭之左玉笥山。因为宋代翁家洲是罗水包围的一片湿地,水中不可能有建庙的条件,说明图志所说的南阳里,宋代还在玉笥山上。
元致和元年(1328 年),刘行荣《重建忠洁清烈公庙记》:“祠产甚丰,为南阳寺僧所据。泰定甲子(1324 年)州守宋仲仁春卿籍其产归祠,新其殿宇。”
元代汨罗庙在河泊潭渊北的汨罗山上,相隔三十里的翁家港南阳寺如何所据的呢?所以元代的南阳寺在汨罗庙边,就是玉笥山上,是将屈原故宅改建为南阳寺的。
明嘉靖二十年(1541 年),戴嘉猷《重修汨罗庙记》记:“始克修祀事于汨罗。……忠节清烈,如我公是处仅专祠焉,祀废不知几何年矣,……适有以南阳僧舍,数多所宜拆毁,请相去甚迩。遂发公帑馀金,命邑幕袁宪董其役,募夫徙建。”
僧舍指和尚宿舍也指寺庙,数多,又常占汨罗庙祠产,于是决定“拆毁”,公家出资“募夫徙建”。
据《湘阴县图志》记载,南阳寺(沿袭到1958年才拆毁),其地翁家洲在大洲垸内,而大洲垸围垦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其前此处都是水中沙丘,不围垦是无法建寺庙的。因此可以断定南阳寺是明嘉靖二十年迁建到此地的。至于旧南阳寺是否当过屈原祠,元至乾隆年间的历史文献中无任何记载,南阳寺建于何时、迁于何地也没有记载,可见此寺并不太重要,也许在汨罗庙荒废时期临时用过也是有可能的。
宋人彭淮《玉笥山三闾宅》诗云:“吴山烟锁子胥祠,汨罗水绕三闾宅”。指的是汨罗水,就是罗渊之水,今河泊潭与白塘湖相融合的水面,南北西包围圈。《宋经理汨罗庙记》“两山对峙,一水萦回,是谓汨罗”两山就是汨罗山(凤凰山)对磊石山,汨罗就是汨罗渊。
明代迁建的南阳寺离罗子国都城仅仅1000多米,紧邻大洲彭,又名翁家洲(今汨罗江湿地公园、芈月村),清《湘阴县图志·卷二十二》载:“大洲一名翁家洲,即故南阳里屈原旧祠地也。”“屈原故宅,在翁家洲,今为南阳寺”。
因为南阳寺从玉笥山屈原故宅而来,所以将其“屈原故宅”匾也带了过来。清代传说屈原流放江南时,在南阳庙居留,但这个南阳庙,是在玉笥山上无疑。有人说南阳寺是屈子祠的前身,是没有任何可靠的文献依据的。
根据相关记载明代所迁建的南阳寺左前方原有古樟树一株,据传为屈原亲手所植,树老中空,可放入一张八仙桌,容纳四人玩牌。寺右前方有一水井,传为屈原所掘。进寺的正门,照壁上高悬“屈原故宅”巨匾。屈原志记载:南阳寺前、后3栋,成品字形排开。寺前右方一水井,左方一土凼,正中一古樟,樟高三十余米,树干有大洞,人可直立出入其间,相传为屈原亲手所栽,现已被毁。解放后南阳寺改为南阳小学,该寺和古樟古井一直保存到1958年。
1958年围垦,东大堤纵贯而过,将大洲辟成两部分,西边大部分围进垸内,南阳寺所在的东面则被围在大堤之外,因此,寺亦被拆,水井被填,现仅存一土凼,南阳寺现仅存遗址。
清宋思仁写秭归《屈原故宅》诗云:“茫茫江水漾空虚, 昔日灵均此卜居。秦地可曾亡六里?楚臣徒自放三闾。 汀洲香草情难尽, 岸浦丹枫怨未除。万古旅魂招不得, 长沙风景又何如?”
此诗倒是也适合汨罗江河泊潭的屈原故宅。
(2)荷花仙子锁蛟龙
据传,远古时洞庭龙宫里出了条凶猛的蛟龙,说他是洞庭龙王的四公子,他时常从洞庭湖的中心之山洞庭山(磊石山)的龙洞(窝)里窜出来,在东、南洞庭兴风作浪,残害生灵,还造成洪水泛滥成灾,洞庭东汊更加凄惨,加上凤凰台“女不生崽,男怀胎”的大肚子病流行,直接导致这个地方的人烟越来越稀少。本来洞庭龙王想管下四公子,可因四公子法力太强,对他也无能为力。龙王担心日后无法向玉帝交待,只能奏请玉帝派神仙来驯服蛟龙。
玉帝眯着眼睛看看龙王,再看看洞庭湖。他看到东汊的人烟的确是稀少了许多,脸色就沉下来了。
龙王看着他的脸色,担心玉帝取儿之性命,吓得朴通一声就跪下来。
“请玉帝开恩。”
玉帝看着龙宫磊石入口的东面湖滨的河塘的荷花一片鲜艳,他猛然想起了自己的小女荷花仙子因为打碎了王母娘娘的传世花瓶,已经被他罚入了凡间,正在荷塘修行。玉帝自然懂龙王的心事,他自己也正为把小女荷花仙子打入凡间痛苦不已,正想着招荷花回天庭呢。龙王提供了个机会,正好可顺水推舟。
但玉帝不能直接表明心态,就问他:“我小女到了你们的荷塘,不知她过得怎样呢?”
龙王连忙回答:“她过得可好啊,我常常看到她在河塘玩呢,摘莲花、划小船、唱渔歌、跳巫舞,高兴着呢。”
于是玉帝说:“那你到荷塘找我小女荷花仙子去吧,她会想办法的。”
龙王一听急了,说:“荷花成了凡人,没有法力了啊,她怎么降得住我的四儿?”
玉帝笑笑,说“她的法力全在她的玉笥簪,只要她拿到她的玉笥,修练两日,不但会恢复法力,而且法力还会大大增强。有了玉笥簪,伏住四公子,应该没有问题。如果她一人不够,我已经派了陆上的樟树仙和水下的乌龟仙保护她、助她。看在你主动奏请的份上,就不取他性命,把它压在荷塘修行5000年吧。”说完给了他一朵莲花小玉,说“你交给她回天庭领命。”
龙王接过莲花小玉,大喜,说:“谢玉帝!”
话说荷花仙子当初被父亲玉帝罚入凡间的时候,她先是飞到太湖、然后飞到藩阳湖,她觉得这些湖太小,在她飞到洞庭湖后却被八百里湖面震撼到了。
于是她在洞庭湖的中心点磊石山落下脚来,正想好好欣赏一下湖光山色,却想不到一条蛟龙从从磊石龙穴腾空而出,一阵旋风、一阵暴雨,让她成了个落汤鸡,她非常气愤,本想找这条蛟龙的麻烦,而那蛟龙却“嗵”的一声,钻进了龙窝,不见踪影。
此时从荷塘那边传来了妇人痛苦的哭泣声。
这哭泣声是从荷塘东边向母湖一户芈姓人家传来的,是一个五十上下的向氏妇人(后人称神仙娭毑)在哭泣,她的丈夫芈半和独子芈阳在洞庭湖里打渔时,刚刚被蛟龙吞噬,尸骨无存。因此神仙娭毑哭天喊地,痛苦不堪。
荷花仙子仔细看看这个地方,水汪汪一片,没有几户人家,只有一片鲜艳的荷花,这不就是荷花仙子的凡间之家么?于是她就决定投胎神仙娭毑,以宽慰她失子的痛苦。
神仙娭毑那天晚上做了个梦,梦中见到儿子回来了,说他又投胎到娘亲肚子里了,叫她不要再伤心了。神仙娭毑梦醒,却看到自己的肚子一鼓一鼓地隆起来了,原来这梦还是真的啊。
但神仙娭毑知道,除非是神仙投胎,才这么快有了肚子,就跟体内的孩子谈话,荷花仙子就告诉了原由。
荷花只有投胎才能成人形与凡人相处,也才能完成王母娘娘的处罚任务。她从神仙娭毑的肚子里出来后,由一个小小的婴儿一会就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少女。
神仙娭毑高兴了一会,又愁眉苦脸了。
荷花仙子问:“母亲你为何还是不高兴呢?”神仙娭毑说:“女儿啊,我们两个都是女人身,可怎么活得下去呢?况且你是神仙,我也不好给你取什么名啊?”荷花仙子一听,这个问题好解决啊。就说:“我变成男人样很容易啊,不着女装,就穿哥哥的衣服啊。哥哥叫芈阳,我就叫芈月啊。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照着您,这样不是很好?”神仙娭毑一听,这样是好啊。就抱着荷花仙子笑了:“好好,你就叫月儿吧。”从此母女俩相依为命。
荷花仙子就真的成了个男人样,有时就坐在乌龟仙的背上打渔,跟着樟树仙到山上砍柴火,母女两人还在荷塘一角开垦了一块稻田、一块棉田。有时打渔、有时割稻、有时摘莲、有时纺纱织布。这样的日子过得非常充实,神仙娭毑也忘记了失儿之痛苦,而荷花仙子也快忘记自己身份了。
一日早晨,神仙娭毑看到从荷塘游来的老龙王,想起葬身龙腹的夫君和儿子,悲从中来,顺手拿起平时种田用的锄头,想挖死龙王报仇,龙王吓得不敢上岸。
荷花仙子一看到龙王,就大声喝斥:“你个老不死的,管不好你的儿子,还让祸害人间,你该当何罪?你受我一棍。”
樟树仙马上变了一根棍子到了荷花仙子手中。
老龙王连忙举起莲花小玉,大喊:“荷花小仙,且慢、且慢。我是你父亲玉帝叫我来叫你回天庭领命的。”
荷花仙子接过她的莲花小玉,一看是真的,就放下了棍子。此时玉帝的声音响起:“你告诉你的投胎嗯妈,父亲和哥哥不是他吃的,他是好龙王。是他主动要求我要你驯服他四公子的。你回天庭来拿玉笥,再找龙王帮你找到那条蛟龙,把他锁住给你嗯妈报仇吧。”
荷花仙子只能忍气吞声,劝住神仙娭毑。
而神仙娭毑一听女儿要回天庭就哭了。
荷花仙子连忙安慰,说:“我马上就会回来的。我不会离开你的。您放心吧。”
神仙娭毑疑惑地说:“真的?你还会回来?”
荷花仙子说:“真的,我不骗你。我走后的这几天,樟树仙和乌龟仙都会来帮您的。有什么事你叫一声,他们马上就会到你身边的。”
神仙娭毑倒是见识过两仙,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
荷花仙子有莲花小玉在手,感觉自己的力量比下凡时更大了,腾一下就飞上了天庭。
玉帝看到女儿回到了天庭,甚是欢喜。说:“女儿,你受苦了啊。让我看看,瘦了没有?”
荷花仙子说:“父皇,看你说的。我在凡间好好的呵,我跟着凡间嗯妈学会了做农活、做家务了呵。我炒的菜可好吃呢?有时间我炒几个菜给您品尝吧。”
“好好,父皇真的想想吃女儿亲手炒的菜。不过呢,你得先完成驯服洞庭龙宫四公子的任务,你才可在天庭来居住的呵。不然王母娘娘又得罚你了。”
荷花仙子说:“我也准备教训教训那四公子,太嚣张了,把洞庭湖弄得乌烟瘴气,看我不弄死他,我要为嗯妈报仇。”
玉帝说:“不能把他弄死,不然洞庭龙王我就不好管了。你只要把他锁住,不让他为非作歹就行了。”
荷花仙子说:“只这样,对人间不是不公么?”
玉帝说:“那有不公呢,那些死了的人我都安放位置了。有的作了神仙,有的投胎转世了。你就放心吧。”
荷花仙子说:“那你把我凡间父亲和哥哥放什么位置了?”
玉帝说:“芈父成了羊神,放羊的人只要敬他,会保佑他们六畜兴旺。芈阳我封了塘神,就放在他娘身边保护她娘呢。你回去告诉你嗯妈,每月初五子时,只要连叫三声芈阳,他就会成人形回到她的身边。但时间只有半个时辰。”
荷花仙子一听父皇的安排,非常满意。但她想起自己的胎娘没有名分,又问玉帝:“那我胎娘呢?她您准备如何安排?”
玉帝沉思了一会,说:“女儿的胎母,就是神仙的胎母,我要龙王把她送上天来,也让她成仙吧。我就能管她的仇恨了,到时你也能跟她在一起了。这办法可好?”
荷花仙子说:“还是父皇想的周到。”“拜谢父皇。”
玉帝说“且慢,这个要等你驯服蛟龙之后,我才能封她为荷花大娘。”
荷花仙子说“好,一言为定。”
神仙娭毑看荷花走了,在家中难免思念,想起女儿的带给她的快乐,眼泪就出来了。她什么时候回来呢?
也许是思念太急,她却病了。
虽然有乌龟仙和樟树仙的帮助,可这思念病难好。急得乌龟仙和樟树仙也不知如何是好。
荷花仙子也思念胎娘,但她在天庭要修补功力,只能从天庭窥镜中凝视一天天憔悴苍老起来的慈母而暗然伤神。她担心母亲因过度思念自己积郁成疾而命归黄泉。于是决定提前回到荷塘。
神仙娭毑看到荷花归家,就像做梦一样,高兴得病也一下也好了起来。
“我就知道女儿会回来的,女儿你真的回来了。娘好高兴啊。”
荷花仙子说:“娘,不但我回来了。哥哥也可见你面呢。”
神仙娭毑:“真的?真的?”
荷花仙子说:“真的,您在每个月初五子时叫三声哥哥的名字你就可见着他了。”
果然,到了初五子时神仙娭毑叫了三声芈阳,她的儿子就现身了。
芈阳跪在母亲面前:“娘,你受苦了。”
神仙娭毑泪流满面,说“儿啊,你父亲现在在哪儿呢?你为什么不早点回来呢?”
芈阳说:“娘啊,你就别担心父亲了。他好好的成了羊仙了,我也成了塘仙,一直在您身边呢。等妹妹完成了锁龙任务,您也可跟着妹妹享福了。”
神仙娭毑说:“我也不想享什么福,能看到你父亲和你们兄妹就好了。”
荷花仙子说:“娘,我说的都是真的吧。”神仙娭毑转泣而笑:“谢谢你,谢谢你。没有你,我肯定再见不着儿啊。儿啊,你要好好谢谢月妹啊。”芈阳对荷花仙子一跪:“谢谢妹妹。”
荷花仙子连忙扶起,“跪不得,跪不得,我可是你妹妹呢。”
芈阳起来,说:“妹妹,你要我做什么尽管吩咐。”
荷花仙子连连摆手:“说你法力不够,难帮忙的。你好好照看好母亲就可了。”
这时磊石龙洞传来一声巨响,蛟龙腾空而起,再落入水面,浪花都飞溅到荷花仙子的脸上了。蛟龙向着向母湖的方向游来。
荷花仙子眼疾手快,随手搬起一块巨石向恶龙砸去。不料,这巨龙功夫了得,砸下的石头只让恶龙受了点皮外伤,只在给荷塘的北边留下一个巨大的“龙坑”。
蛟龙受到巨石的打击就凶猛狂躁起来,它呼啸着撞向花花仙子。此时神仙娭毑护女心切,飞快护住荷花仙子,却受到蛟龙的撞击,当时就鲜血飞溅,命归黄泉。芈阳冲上来拼命,被樟树仙挡住,送入了荷塘。
荷花仙子见母亲已死,悲痛不已。拉下玉笥对着蛟龙的眼睛刺去,蛟龙受到重击,被荷花仙子扭住龙脖,想取蛟龙性命。蛟龙自感命危,拼命挣扎,扭动身躯,将荷塘搅得泥土飞扬,形成了巨大的河塘。荷花仙子这时才感觉到此蛟龙法力高强,一不留神,蛟龙脱出了她的控制。他先向东逃遁,所经之处,裂地成河(汨水),在翁家港被樟树仙的树丛陈档了出路,再掉头西逃,想跑回龙洞,一面抵挡荷花仙子的攻击,一面西逃,弯弯曲曲,同样也裂地成河(罗水)。乌龟仙一看不妙,马上化成乌龟山挡了蛟龙退路。蛟龙气急,飞腾而起,说是迟那是快,荷花仙子飞抛玉笥,将他打落了下来。玉笥落地,变成了玉笥山。
荷花仙子也腾空而起,飞起一脚,以千钧之势向恶龙头部踩去,将龙头压在了向母湖边的大洲上。但蛟龙的龙须还在剧烈抖动,想撕开荷花仙子的双脚,樟树仙飞出十二根樟木,将巨大的龙须死死钉在了南阳洲上。龙头钉死,但龙身还在抖动,扫得周围泥土一片。乌龟仙将罗水、汨水变成一个大夹子,夹住龙身,然后和荷花仙子一起,将蛟龙踩入深潭。樟树仙则在龙的头部插入一根樟树、尾部插入一根橘树。蛟龙扭动的身躯才安静下来。
制服蛟龙后,荷花仙子回家想安葬胎娘,但不见胎娘尸体了;看到的却是一朵鲜艳的荷花。
这朵花开口说:“谢谢女儿,你爹把我变成了荷花大娘了,我天天可以和芈阳在一起了,有时间你就回来看看我。”
荷花仙子悲中而喜。她随手一点,把那片被蛟龙搅出浊水横流的河塘全变成了荷花;在塘中变出了一个水月亭。大叫一声:“娘,那片花都是我呢。您想我的时候,就到水月亭看月亮,那就是我呵。”
后来,人们结合荷花仙子、荷花大娘和河夹的故事,把这个塘叫成河夹大塘,后来划龙舟纪念屈原,在龙头地祭龙头,就叫成了龙船头,插入龙须的樟树地,叫成樟树港,那橘树就成了楚人社橘,柳毅就是找到这根橘树进龙洞的。乌龟山、龙坑洞、龙王山、玉笥山等地名的产生,也跟这传说接上了渊源。
(3)雅步园
在南阳庙与晒尸墩的中间有一个地方至今还留存着一个很文雅的名字,叫雅步园,是一块土地约500多平方米土墩。
为什么会叫成雅步园,这儿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屈原带着小妹屈姑、女儿纬英到南阳庙定居后,看到这块土墩上长了许多种香草。这些香草开出红绿蓝白黄等各种各样的花朵,花香吸引了很多蜜蜂来采花粉,景色也非常漂亮。屈原就喜欢上这个地方了,天晴时他必定散步到这个地方来赏花闻香草,屈姑还经常来此照管。屈姑和纬英还经常采摘这儿的香草制成香囊,挂在屈原和她们自己的身上,放在衣柜里驱虫,挂在蚊帐边驱蚊。他们都喜欢这个好地方。
第二年发大水,这块土墩被淹没了整整两个多月,退水后那些好看的花都被淹死了,还发出阵阵酸酸的臭味。
屈原见状大哭,“鱼虾悲余香草兮,蜷局扶而不起。”
意思就是说你看我的香草都死得扶不起来了,水中的鱼虾们都在悲痛啊。
屈姑则气得大骂龙王不管事。屈姑看他悲痛的样子,就建议在此地筑小堤,以防水淹。
屈原一听好主意啊,于是屈姑自己动手、还请来空闲的乡亲,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围垦了一个小垸子。从此这块地就没有遇到水淹了。
屈姑又在这个小垸子内修了一条弯弯曲曲沙石路,在中间搭起一个小茅棚。屈姑和渔民们常常坐在堤埂上织渔网,小孩子就在花园的石子路上玩耍。为了防止牛马羊进入这个园子吃草,屈姑又从玉笥山上砍来竹子,团团筑起了篱巴。大家先把此地叫成了“篱巴园”。
篱巴园从此成了屈原一家人和渔民交往的好去处,也成了他散步练武的好地方。这儿年年开满一园的香草,蜜蜂蝴蝶飞鸟常常在空中飞翔。这个香草园就让屈原的日子也有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可见屈原非常喜欢香草。
一日,罗宣王来看望屈原,在“篱巴园”找到屈原时,看到屈原正在沙石子路上低头散步吟哦,罗宣王看到屈原沉醉的样子就没有打扰他,就与在堤上织网的屈姑交淡。
“屈姑,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呢?”
屈姑说“这个地方原来叫泥巴墩,现在这个地方叫篱巴园。”
罗王问:“为什么叫篱巴园呢?”
屈姑说:“你不知道啊,哥哥非常喜欢这个地方的。”
于是告知了罗王这名的来由。
罗王一听说:“这名还是有点不妥。”他看到散步的屈原大夫,就说:“你们以后叫这个地方为雅步园吧。你看屈大夫走路的样子多帅啊,他可是楚国第一美男呵。他在篱巴园散步,大家以为他是个村民呢。”
屈姑一听哈哈大笑起来,说:“有理有理。以后我们就叫雅步园。美男子在香草地散步的确要叫雅步。”
他们的笑声引起了屈大夫的注意。他看到罗王来了,就作了一揖。然后对屈姑说:“你今天不正好准备了酒食么,我们今天就一起陪罗王在这个茅草棚喝点小酒吧。你看今天的空气多好,景色多美。”
屈姑听说有酒喝,好高兴。因为她好久没喝过酒了,是屈原哥哥不让她喝,说一个女孩子常常喝酒不好。就说:“好,我回家再烧两条大鱼来。”
旁边一个织网的渔夫听到酒字也来了劲头,说:“大夫,喝酒也算上我一个呵。”
屈原哈哈大笑:“怎么少得了你的呢?那酒还是你送的呵。”
这样屈大夫、罗宣王、屈姑、渔夫,四个人就在茅草棚内喝酒聊天。绣英则在家中没有出来。
直到把他们三个都喝倒之后,屈原感觉到自己还醒着。于是感叹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啊。”
话一说完,自己也醉倒了。......
纬英来送茶时看到这一幕,连忙叫人把他们都扶回了各自的家中。
后来大家就把这个地方叫成了雅步园。
为纪念屈原,乡亲在雅步园把小茅棚改成了一个亭子,两边柱子上,书写“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中间书写“清浊猷分”四个大字,亭子名为“独醒亭”。
(4)黑爷爷庙
黑爷爷庙,是洞庭庙、龙王庙、洞庭君庙的别称。
河市人把龙王庙都叫成黑爷爷庙,相传已有几百年历史了。至今有一尊文革时期从屈子庙(洞庭行祠设立在其中)中偷出来的黑爷爷神像还供奉在河市转轮山庙里。
为什么河市人将洞庭庙称为了黑爷爷庙?这跟柳毅传书的故事有关系。
《柳毅传》中记载是柳毅“回湘滨”遇龙女,龙女叫柳毅到“洞庭之阴”的磊石龙宫传书。
据传柳毅传书后,洞庭龙君为了报答柳毅救女之恩,要将三公主嫁给柳毅,柳毅认为救人于危难之中乃做人之本分,不可因此为己谋利,便婉言谢绝了。
柳毅出宫后,倾慕柳毅的龙女扮成渔家姑娘,与柳毅结为夫妻,婚后才道破实情,与柳毅重返洞庭水府,柳毅被封为洞庭王。
龙君担心柳毅这白面书生镇不住水妖陆怪,便命钱塘君做了个怪面具,让柳毅白天戴着巡查湖岸,晚上脱下面具再回家。
一次,柳毅巡湖一直忙到深夜,回家时忘记取下怪面具,一踏进家门便再也取不下来了。于是柳毅便由白面书生变成了黑脸大王。民间则把他叫成黑爷爷,因此乡间黑爷爷庙众多。
柳毅在洞庭湖畔做了很多好事,人们为了纪念他,先秦就有人在磊石山修建了洞庭庙。罗地楚人在此祭祀龙王,五月五是是罗地祭龙日,屈原就是在这一天投江殉国在磊石山东的河泊潭。
(5)草龙舞
草龙舞明清时在湘阴汨罗一带湖洲曾经流传甚广,相传自远古祭龙习俗而来;清末河市、凤凰草龙舞还经常活跃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四个节日之中,特别在端午河市凤凰龙舟竞渡前还要用草龙朝庙,保留了祭龙和祭屈原的传统。
龙是中国最大的神物、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龙舞风俗是伴随龙舟竞渡一样流行全国的,是龙的传人特有的集体性的民间娱乐、舞蹈。
古罗移民旧时以捕鸟、围猎、打鱼为生,船工和渔民的职业,明清围垦后,有了一部分种田人;而明清前,在河市凤凰营田一带船运和渔业发达,大多数人从事的是渔业;这一带地势较低,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溃堤溃垸,所以他们特别祭祀洞庭湖龙王,是为了保佑出湖平安、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不发瘟疫和洪涝灾害。
根据《湘阴县图志》记载,湘阴县境就建有洞庭庙(龙王庙)9所,其中磊石山汉代前就建有洞庭庙,屈原区境内就达到了4所,河市境内的金沙洲、三合垸、凤凰境内的磊石山、河泊潭都建过龙王庙,几乎家家祠堂都会摆上设立黑爷爷龙王的神像进行祭祀,风气相当兴盛。不过,民间都把洞庭庙称作黑爷爷庙,来自于洞庭庙洞庭龙王柳毅是黑脸大王的传说。
祭祀龙王庙公祭时间为四月初八,民间在围捕湖渔、端午节,都会举行祭龙活动。在乡民祭龙过程中,草龙舞就担当了重要角色。河市草龙是用稻草、竹、木片、麻丝、芦苇、树杈等扎制。稻草为“五谷之王”,以之扎草龙,祈求的当然是五谷丰登。以竹做骨干,伸展有弹性(现改为铁丝),收放方便。芦苇杆扎龙背,增加厚度。然后用稻草扎成龙头、织成龙身、龙尾,最后装上舞动的木柄就完成了。
龙头制作较复杂,以树杈作龙角,以稻草编成草绳,缠成龙头,以手电筒作眼睛,麻作龙须。草龙的长度不一,为18米左右。有9、11、13节,最长29节。春节、中秋晚上作表演用的多为9节龙,长长久久之意。端午等祭龙时取11节龙,一帆风顺之意。元宵或者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时13节到29节之间,就是讲究人多热闹了。
舞者表演时的着装必须披挂稻草做成的外衣裳,头盘红手巾或者丝带,起舞时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以龙珠为引导。舞蹈则通过扭、转、穿、腾等动作,展现湖区渔民与江湖搏斗之龙腾虎跃的精神面貌,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2008年在岳阳市举行的全市文艺汇演中,屈原区选送的节目就是河市、凤凰草龙舞,精彩的表演获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并获得二等奖。
近年河市借芈月渡假村项目,挖掘“草龙舞”文化意义,将大大推动保护和弘扬罗城的古罗文化、屈原文化、芈月文化,促进美丽生态新农村建设。
(6)三仙渡
芈月村正对屈子祠那儿有一个古渡口,名三仙渡;由于口音变化今人叫成了三星渡,今天还作为屈子祠的南渡口。
为什么叫三仙渡?这跟洞庭八仙有关。
传说是八仙在洞庭湖有洞庭山之称的磊石山游玩时所产生的故事。
磊石山是黄帝南巡所登的第一山之熊山。《山海经》记载黄帝在此作韶乐,作出统一南方的布置,因此在凤凰山产生了凤凰台的故事;也是二妃“玉女”所居之地;所以黄陵二妃庙是全国第一座;周穆王驾八骏马南巡到磊石,系马驻马坡;还传说楚怀王后来在此山上作潇湘之乐能让人长命百岁,屈原后来隐居磊石山披香草作《九歌》,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诗歌传统。
八仙因此为之所吸引,常来磊石山玩。
在磊石山顶正中最高处有一块10平方米的石坪,传说这是八仙在这闲聊下棋留下的遗迹,如今称为磊石山棋盘岭。
八仙在磊石山玩耍产生了两个传说,一是烂柴港(烂排沟),二是三仙渡。
传说药师放排到青草湖大洲上采药,看仙人下棋,一看百年,下山来时,磊石港都被人叫成了药师潭、烂材港了。
三仙渡的传说则是韩湘子与何仙姑想跟着吕洞庭到岳阳城玩耍,三人常常结伴飞到三仙渡口,像常人一样过渡到岳阳。
第一次到三仙渡时看到很多人在此过河,觉得好玩,便想体验一把凡人过渡的感觉,于是来回乘坐了几次。
那天河夹塘的荷花一片鲜艳,何仙姑看得入神,便化作一朵莲花,在荷叶中一绽一放,美丽异常。吕洞宾看得迷糊,觉得何仙姑美妙无比,于是也化成一片荷叶衬托仙姑的美丽,荷花发出闪闪亮光。韩湘子则被这景象震撼,口中吟出“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于是后来有人把河夹塘也叫成荷花塘、仙姑塘,渡口就叫成了三仙渡。
八仙是中国道教所崇拜的祖师,吕洞宾、铁拐李、钟离汉、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位仙人手中都各持有一件宝物,其中何仙姑所持宝物就是荷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相传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就是在三仙渡所写。
三仙渡清代后被人叫成了三星渡,则很少有人提起三仙渡的故事,只是民间老人的故事里能听得。
三星渡今天还是一个通往屈子祠的渡口,清代后很多朝圣者都从此渡而过。此渡口横跨今天汨罗江湿地公园,围垦农场后则在大堤上建了一座防汛器财仓库,防汛时就腾作东堤指挥所。
(7)落星塘
落星塘就是芈月广场西边的那口池塘,据传为远古天上掉下了一块大殒石,砸在向母湖附近,成一巨大的洞坑,方圆200多平方米,后来此坑积水成塘,被人称为落星塘。
这颗落星与众不同,就是晚上能发光。无论水深水浅都能看到光在水中闪耀。所以经常有青年妹子晚上在此塘洗衣服;据说解放前有人也亲眼目睹落星的光亮。
那时有人就称,是龙星落地,真龙下凡,水中之光为阴光,此地必定出真龙女贵人。而成为这个大贵人的,就是那龙星。因此落星塘也称龙坑。
果然后来芈月在此出生,成为千古第一太后而彪炳史册。
(8)金沙洲
金沙洲位于汨罗江河泊潭东北、茨塘湖湾河境内,与晒尸墩相连,长约两公里,宽约一公里,总面积约两平方公里(今一半在汨罗江湿地公园内)。古时,中间有一个由汨罗江水和湘江水两面冲击而成的大沙堆,因为汨罗江的沙子含金量高,所以太阳下会有金光闪闪,所以名为金沙堆。
金沙堆正好落在空阔的洞庭湖东汊的中间,西南边就是一望无际的湘江洞庭湖,成为中秋观月的最佳之地。
传说这是屈原观月之地。屈原在汨罗江居住的日子中,每逢中秋时节,他都带着小妹屈姑(一说女媭)和女儿纬英到金沙洲观月,思念故乡;后来纬英就嫁到附近的凤凰台一户人家为妻。屈原沉江后,纬英寻父也自杀于河泊潭剪刀池,屈姑也变成了子归鸟,有人在此地的刘溪港口曾经看到屈姑和绣英在江面上飘动,在河上寻找屈原。为感念屈原和屈姑、纬英,楚人把屈原称为大水神,把屈姑和绣英称为小水神,因此刘溪港后人也叫小神港。
另有传说此地是洞庭八仙中秋观月的地方。
有一年中秋,吕洞滨和几个神仙在此饮酒、下棋、对诗,搞得很是热闹, 扰了正在磊石龙洞观月的龙王不爽,他掀起洞庭惊涛骇浪,猛击金沙洲。让金沙洲南边沙石翻滚,最后卷出了一个大堆,后人名金沙堆,被卷空沙石的地方就成了狄湖和茨塘湖,八仙斗不过龙王,只好飞过洞庭而去。
那一年,八仙在金沙洲上建了个洞庭君龙王庙,以示对龙王道歉,也求龙王不再发怒。
第二年中秋,八仙又至金沙堆观月,他们在这儿看到的洞庭秋月,比往年更加皎洁明亮,而狄湖和茨塘湖就像两面玻璃盆镜子,把明月倒映在湖面,在荷塘(河夹塘)的衬托下,银光四射,美丽异常。
宋诗人张孝祥听说这个故事后,就前来体会秋月之美景,来到磊石后,先在汨罗寺庙祭祀屈原,到中午时就把船停泊在洞庭君庙前,傍晚独自一人从金沙洲步行到金沙堆上,整整看了一个晚上的月亮,让他感受出了“临水胜;宜独往;去人远;空旷地”的观月四美之境。
张孝祥《金沙堆》诗云:“玻璃盆中金作堆,药房桂栋中天开。……旁船守风四十日,我行昨夜到磊石。……二更南风转旗脚,打鼓开船晓星落。秋光净洗八百里,亭午投君庙前泊。……”
张孝祥《观月记》云:“……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从此金沙堆成为湘阴八景之“大坡秋月”景观,也有洞庭秋月、磊石秋月、玉笥秋月之称。
明诗人李冕《大陂秋月》云:“良夜月婵娟。又值秋圆。波光荡漾水如天。分得洞庭秋半色,风物堪怜。乘醉便逃禅。万虑俱捐。平生对月几多年。只恐月华人易老,欲见无缘。”
(9)沧浪河
《湘阴县图志》记:罗城南有沧浪河。
相传沧浪河也称江潭,是屈原《渔父》作品中所写之河流,也是屈原《渔夫》故事发生的地方,本指河泊潭山内之潭,因为屈原庙和南阳故宅的迁移,其地名也被乡人附于了河市河,是罗城北翁家港分流而去的汨水。明后因为河塘市的兴起,把此河都习惯叫成了河市河,因为罗水夹汨水中有一塘,有人也叫河夹塘。所以江潭、翁家港、沧浪河、河市河、河夹塘所指的地理位置都是同一个地方。
传说,屈原流放到汨罗江后,首先定居的地方是河市境内翁家港西边的一个破庙,后来建成了南阳寺。
翁家港至河泊潭古称南阳里,是围绕弯弯曲曲罗水南江岸而行成的。宋前这个地方是水域,为洞庭东汊,居民多以打渔为生,实际上这是一条鱼街。这也是汨罗江南岸,通往罗子故城的一条陆路通道,是罗子国移民的集市。
翁家港旧称江潭,《楚辞》“渔父游于江潭”,即此。
翁家港在罗城西北方向,与今天的河市河(汨水)一体,距离罗城北护城河仅仅一里路程,传说河市河翁家港这节河流之间有一座石桥,连接罗城,屈原经常在此桥上到罗城去,罗城人也经过此桥来南阳街。屈原常在此桥下给白马饮水、洗濯,自己也在此洗脚、游泳、洗衣,喝的水也从此桥下而提。屈原沉江后民众首先将南阳寺设为屈子祠,并在寺前建了独醒亭,把桥称为濯缨桥,把河市河称为沧浪河。
河市河是罗水进入湘江的主河道,翁家港的水深、且非常清澈,自古到80年代都是居民的饮用和生活用水源。青色的水质,屈原对此自然有沧浪的感触。
屈原来到翁家港后,时常忧虑国家大事,情绪相当不好。在他构思写作《离骚》的时候披头散发沿着翁家港的江潭向河泊潭来回行走,嘴中还念念有词,他脸色憔悴,面目枯槁,想起每况愈下的楚国,他脸上就没了血色。
正好渔父路过,看见他如此憔悴,就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
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弄点下酒菜,喝点薄酒呢?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渔父见他意志如此坚定,只能微微一笑,然后跳上渔船,敲打着船弦破浪而走,还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渔父的歌声,让屈原深深震动,他呆在江边陷入久久的思索之中。
不久,传来秦国白起攻陷郢都的消息,屈原的精神陷入崩溃。他奋然写下《怀沙》后,就牵着他的白马,来到河泊潭,抱起一块石头,沉入深潭(罗渊)。
传说屈原沉江后,楚人立屈子祠于沧浪河岸南阳庙,因此龙船头地名产生,沧浪河年年龙舟竞渡,河市河因此成为汨罗江最早最好的龙舟赛场。河市也成为湘北重镇而名甲天下,童谣“牵羊买羊,卖到河夹大塘”因此传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