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小吃 ▏武汉面窝面面观

九省通衢的大武汉,舌尖上早点美食首推"三菜一汤"。即: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三鲜豆皮,户部巷的特色面窝,再加上花楼街的鱼汤糊米粉等四珍品。其中尤以面窝为武汉特有,它既能饱肚充饥,又软脆兼备、老少咸宜,价廉物美,是为别具武汉地域特色的大众化食品。

昌智仁发明面窝

据传光绪年间,汉正街集家嘴附近,有一个名叫昌智仁的熟食摊贩,他原靠烤烧饼为生,因卖烧饼的人很多,竞争激烈,生意清淡。老昌穷极思变, 想在大米上打起主意。他看到米店碎米比面粉便宜,成本低,琢磨着能否将碎米磨成浆,再加上黄豆炸成米饼呢?于是他找到铁匠商量,为了使米饼脆软兼备,打制了一把边凹中凸的圆形铁瓢,将调好味豆米混合浆,浇到铁瓢中,放到油锅一炸,一个个边厚中薄,周软内脆的米饼脱瓢而去。就像一朵朵怒放的葵花,在油锅中泛起,邻里街坊闻香而来,争相购买。品尝之余,有人问老昌:“你这东西叫什么名称?”老昌一愣,真还想给他取个名儿哩!心想:这米饼形状同面粉做的油饼差不多,只是中间多了一个窝,于是随口答道:“就叫面窝吧。”从此名闻遐迩百余年的面窝就诞生了。

户部巷谢荣德的面窝最有名气

民国时期,经营面窝行当摊贩,遍布三镇大街小巷,武昌户部巷有一谢姓以炸制面窝发家致富,相传谢荣德经营有方。40年代,他在户部巷租门面专营面窝,把面窝小买卖开得风生水起,声名大噪。谢荣德经营面窝重质量,舍得投资,与众不同,使用优质大米,禁用粉米。还掺进一定比例糯米混合磨浆。同时还选用上等黄豆掺合磨浆。别人用廉价的棉籽油,他用的是香磨油。在佐料上还加上葱花,芝麻,姜末,此物一下锅,就香味四溢,吃起来焦脆适度,泡松可口,三镇慕名而来尝鲜的络绎不绝。

品种繁多的系列面窝

武汉的面窝历史悠久,在众多百业中长盛不衰,这与它内部与时俱进,创新改革分不开的。面窝业内人士说:武汉人喜吃尖板眼,样样尝鲜,归纳起来,现今面窝分几个品种。

(一)炸“圆圈",去掉中间硬的部分,形成泡软面窝,适合牙齿不好的老人食用。

(二)别出心裁的"夹面窝",将炸好的面窝再抹上一层生浆,投入油锅复炸。外软内酥,老少咸宜。

(三)豌豆面窝,泡好豌豆,放入瓢中直炸,就形成。

(四)红苕面窝,将苕切成小块,再拌入生桨,下锅即炸现吃。

(五)虾米面窝,将小虾米注入生桨,开炸即成功。

(六)糍粑面窝,在瓢中加入两条糍粑,一炸成功。

当你站在面窝摊时,目不暇给,任君挑选。

苕面窝

一九五八年,评选全市面窝冠军

东风吹,战鼓擂。大跃进年代,百业都评比,由工商局主持,手提小秤,对三镇每个摊点的面窝,进行色、香、味全面摸查排比,结果武昌户部巷居委会独占鳌头,一举夺冠。他们用两口铁锅,一口盛清油,一口盛麻油,同时生火后,先在清油中炸半熟,后在麻油中第二次炸好,再出锅。当今早点户部巷成为武汉靓丽名片窗口。面窝开炸的老板,可能是这些面窝冠军的后代,传承先辈的业绩,继承往日的荣光。

武汉面窝“移民"澳州

新时期改革浪潮中,大批学子出国留学。小女李枫经过TOEFL(托福)考研,全家移民悉尼。羁旅漂泊在外经年,难免眷恋江城风物。前年我去探望亲属,带去我在显正街土产铺花七元钱买的炸面窝铁瓢。今年重阳佳节,他打来越洋电话,讲述用苕面窝招待武汉老乡的故事。

有个周末,她准备半盆切成小块的红芯苕,拌上少许面粉和水,再撒上一把盐,芝麻,小葱,味精等佐料,拌均匀。再用小勺将拌好的苕丁倒入铁瓢内,待油锅烧开后,将面窝瓢放进油锅翻炸。两分钟后,将铁瓢内的红苕倒出,在油锅内翻炸至金黄色,便可出锅,大口朵颐。此时,被邀来江城和九头鸟老乡,一哄而上,边吃边聊,还有人举起斟满红酒的高脚杯,觥筹交错,频喊“cheers”,更有一小伙子高唱,“洪湖赤卫队"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桑梓、神州仍在遥远万里之遥的北半球。

看来,武汉面窝越洋渡海,对众多身居异邦多年的九头鸟们,竟然会引起他们对故乡牵肠挂肚的眷恋。朵颐它,更可排遣压在心头多年的乡愁,面窝是真正的武汉人民过早舌尖上的美食佳肴和名片。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汉口江滩

近期一些公众号转载、引用本公众号内容并注明出处,本号表示欢迎;但有公众号引用后未注明出处,请自爱,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