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罕篇(十二)
01
原 文
子罕第九
09.12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02
释 解
子贡对老师说:“假如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裹好放在匣子里藏起来呢,还是选择合适的商家把它卖出去呢?”老师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是在等待识货的买主呢。”
03
释 字
贾
《说文》:贾:贾市也。从贝襾声。一曰坐卖售也。公户切。
《约注》:贾:桂馥曰:“贾市当为市贾。”段玉裁曰:“市,买卖所之也。因之凡买凡卖皆曰市。贾者,凡买卖之称也。引申之,凡卖者之所得,买者之所出,皆曰贾。俗又则其字作价,别其音入祃韵,古无是也。”舜徽按:贾本义为市物之价,亦即古之价字。物必待贾而后卖,因即以为卖物者之称耳。此篆一曰义,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引作“坐卖也”,无售字。与下文𧶜篆说解“行贾也”相对为训。是矣。今本乃传写者误增售字,当删。
《玉篇》:贾:公戸切。通物曰𧷮,居卖曰贾也。聚也。
汉字“贾”古文从冃(蒙覆)从貝,篆文改为从貝从襾(蒙覆),会将货物囤积蒙覆存放之意,襾也兼表声。《六书故》:“坐肆居卖之谓贾,行儋(担)买卖之谓贩,通曰商。”本义为囤积营利的坐商,引申指买卖,或指物价,价格,价值。
沽
《说文》:沽:水,出渔阳塞外,东入海。从水古声。古胡切。
《约注》:沽:段玉裁曰:“凡云出某县塞外、某县徼外、某县某方蛮夷中者,皆言其来之远,不可得其地名,故系之某县也。此云渔阳塞外,则非出渔阳矣。渔阳下当有县字。”舜徽按:古沽水上游,即今河北省白河。故道自顺义东南李遂镇西南流至通县东北,会温榆河。此下即今北运河也。汉渔阳郡,在今河北省境内。有今泺平以南,蓟、运河以西,天津以北,怀柔、通县以东之地。汉渔阳县,在今密云县西南。凡言沽买,乃借沽为贾。
汉字“沽”从水古声,本义为古水名,即今河北省白河。“沽”、与“酤”、“贾”古音同,故常借“沽”作“贾”或“酤”,指卖,出售,或指买。注意:“酤”仅限于买卖酒。“贾”可作名词,“沽”、“酤”没有作名词的用例。
04
素 说
前一章在面临老师生死之际,弟子子路欲尊老师,以老师曾经的身份地位筹备后事,却不料陷入了欺天,通过老师的“吾谁欺?欺天乎?”的斥责教诲,让弟子了解老师学问境界的本和末,体悟礼乃道义所生,诚实恭谨乃行礼之前提,从而让弟子把握行礼实践的仁德道义之本和礼的细节之末间的关系。本章通过老师的“我待贾者也”,让弟子体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不求境界,从老师的不贪图事功以仁德道义为本的名利观中,把握老师罕言利的实践之面向。子贡对老师说:“假如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裹好放在匣子里藏起来呢,还是选择合适的商家把它卖出去呢?”老师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是在等待识货的买主呢。”本章通过子贡所问,在卖和藏的选择中,老师明确地告知弟子“卖”,只不过是要择机待时而卖,不是求善贾而卖,表达了老师积极有为的入世之态度和不枉道而求用之心。本章道出了老师的出仕之道和以义为利的名利观。
本章需要注意的传统易式思维中的美玉的隐喻。古代玉是贵重之器,常作礼器,同时玉还喻君子之德。子贡以美玉喻孔子怀道,以“藏之”喻孔子不仕。孔子通过两句“沽之哉”,表达了自己有出仕之心,但无求仕之念,即理则当沽,而意则不求沽。孔子与世人的分别就在“求”字和“待”字之上。待贾者,是循乎天理,安之于命义;而求善贾者,则是心动于先,奔竞于己私。不待贾而求之,则自然会失去其本然之美,易于误入前章子路的“欺天乎”之失。孔子出仕是要践礼、复礼和弘道,因而他的出仕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因此孔子的“求”是“异乎人之所求”,是“富而可求”之“求”。孔子周游列国,就是在寻求一个圣明之主,只是孔子所求,没有丝毫炫耀自己、委曲求全的表现。有美玉固当卖之,但应待贾,而不应求之于贾,炫之以求售。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