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圣经。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是如何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境界的学说。而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关键的是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处理好自己与祖先的关系,二是处理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与祖先的关系,儒家思想叫慎终追远,处理好自己与父母和兄弟之间的关系,叫孝悌之道。
在中国这个宗法制站主流地位的社会中,孝悌之道是核心。而如何完美的尽孝道,儒家认为,不仅仅要赡养好自己的父母,还要让他们在去世的时候,死的好!所谓死的好,就是葬礼要合乎儒家的要求,而儒家是主张厚葬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事生事死”是“孝”的核心。这是中国人的精神基石。“事生”是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好好侍养他们;“事死”是在父母去世后办一场程序复杂的丧礼。在儒家的观念中,“事死”甚至要比“事生”还要重要。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莫重于丧”之说。悲哀的是,现在中国人的丧礼,有的已经变了味道,古代那些庄重的礼仪,演变成令人啼笑皆非的“娱乐活动”。有请美女跳欢快的“小苹果”的;甚至还有唱“今个真高兴”的,这要是让孔子知道了,说不定又要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因为,孔子是“周礼”的大师,熟悉各种文化礼仪,年轻时还是一名优秀的礼仪主持人。他认为,孩子在生下三年以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一旦父母去世,孩子则为之服三年之丧,正是还报父母之爱的表现。儒家经典《中庸》上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这是孝的最高表现。这种思想被孔子的弟子曾子总结为“慎终追远”,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