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述而篇(十七)
01
原 文
述而第七
07.17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02
释 解
孔老师有时使用通用而准确的雅言:在朗诵《诗》、《书》、主持礼仪或日常行礼、宣讲礼法活动时,都是用传统而规范的雅言,从不使用通用流行的普通话以及日常使用的方言。
03
释 字
雅
《说文》:雅:楚乌也。一名鸒,一名卑居。秦谓之雅。从隹牙声。五下切,乌加切。臣铉等曰:今俗别作鸦,非是。
《说文解字约注》:段玉裁曰:“楚乌,乌属。其名楚乌,非荆楚之楚也。鸟部曰:'𪇬、卑居也。’即此物也。”朱骏声曰:“大而纯黑反哺者,乌;小而不纯黑不反哺者,雅。雅即乌之转声。字亦作鸦作鵶。”舜徽按:经传中多借雅为雅颂、雅俗字而本义废。凡言雅颂雅俗,当以夏为本字。自借雅为夏,而鸟名乃别作鸦矣。
《广韵》:雅:正也,娴也。《说文》曰:“楚乌也。一名鸒,一名𤰞居。秦谓之雅。”五下切。
汉字“雅”从隹牙声,隹,短尾巴禽称隹,长尾巴称鸟,牙是乌鸦的鸣叫声,雅本义是乌鸦。由于西周镐京一带的语音,像雅雅的声音,故称其为雅言。因西周的文明开化程度影响了周边其他地区,周人的礼乐仁义,和谐安宁,给人以文质彬彬的感觉,人们以其为标准而效仿,称其言矜重恭敬为雅言,其行为端庄持重为文雅、高雅。注意“雅言”不是指日常生活语言,不能理解为普通话。
书(書)
《说文》:書:箸也。从聿者声。商魚切。
《广韵》:書:《世本》曰:“沮诵、苍颉作书。”《释名》曰:“书,庶也。纪庶物也。亦言着也。著之简纸求永不灭也。”伤鱼切。
汉字“书”从聿者声,聿是笔的初文,为手持笔之象,表示书字的本义与笔有关。《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本义为书写,引申为文字、书籍,又特指《书》,即《尚书》。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老师“可以无大过矣”的期盼,述说《易经》在仁德修炼中,对行为规范,对判断力提升的作用,表达了老师永不满足的反省好学精神,让弟子体悟圣贤君子的“不贰过”和下学上达的不懈追求。本章承接前章“可以无大过矣”的《易》之雅言,在《诗》、《书》、执礼时的使用,让弟子把握仁德之雅与日常之俗的不同面向,成就仁德境界,克己复礼,需要从先王圣贤独特的言说逻辑中把握,需要从他们言说的智慧中体悟。老师有时使用通用而准确的雅言:在朗诵《诗》、《书》、日常行礼或主持礼仪、宣讲礼法活动时,都是用传统而规范的雅言,从不使用通用流行的普通话以及平常日用的鲁国方言。本章通过老师在讲授和朗读《诗》、《书》、执礼之时皆使用雅言,让弟子感悟老师的恪守之迂和用功之著,表达了老师的博学多才和对传统典籍的精深研究,对礼乐娴熟的掌握,以及克己复礼的一贯;另一方面是针对春秋之乱人们对《诗》、《书》和《礼》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和流于表面形式的批评。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雅言不能解读成普通话。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家园。要认识先王圣贤的仁德大道,就必须熟悉先王圣贤的使用的言说载体,从源头体悟辨识。语言学家为“雅”与“夏”构拟的上古读音极为接近,“雅言”实际上就是“夏言”。通过本章的“雅言”叙说中传达了春秋之时雅言是一种具有较高社会声望的语言。一般认为夏代是中华文明的肇始,许倬云在《我者与他者: 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一书中说:“中国历史上的'夏代’,我以为是周人接下了商人的地位,奄有当时的天下,遂追溯商以前据优势的诸夏,建构了夏、商、周的系列,号为'三代’”,由此可见是周文王、周公建构了三代,并传承了前代的文明硕果,而其承载文明和仁德光辉的礼乐制度的语言是一种建构传承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本章所说的“雅言”,“雅言”并不是日常生活之语。崔栢滔在《论语大义》的《大义阐微》中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标志,中国文化中语言、文字、思维三位一体,不可分离,……中国文化始于天文,……在数理的帮助下,天文成果显著,最终天文已明,人类开始了文化的进程,这一过程和成果完整地记录在《易经》当中,……汉字与表音文字有非常大的区别,表音文字要想表达完整的意思,首先要由字词形成的概念,在这些概念基础上再进行判断推理,这样条件下的思维需要有一个过程,并依据一定的逻辑才能组织起来。汉字能够直接的表意传神,但是我们不能够笼统简单地说汉字仅仅是表意文字,汉字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概念,句子、或者字的累加就是推理,有时甚至一个字就是一个判断推理,……现代语言学认为,每30年,语言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他在口语之外,另外设立一套书面语言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现在我们熟悉的文言文”。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